APP下载

以文化理解育人的高中民族音乐教学探索

2019-06-09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古琴民族音乐育人

何 伟

文化理解,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被解释为: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①文化理解之于民族音乐,是指学生对不同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共性特点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新课标”尤其强调,中国民族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得到强化,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

若要在音乐教育中增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信仰,就先要厘清在指向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整体“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简言之,不可将音乐与教育分开解读:音乐相对来说比较直接、显性,而教育是潜移默化、隐性的,音乐和教育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音乐教育。所以只教音乐而不思考教育,音乐教育就失去了核心;只讲教育而忽视音乐,音乐教育就失去了承载。我们要思考,普通高中音乐教育通过怎样的途径实施最直接。“新课标”指出:音乐鉴赏教学是培育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②那么,鉴赏与欣赏的差别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差别在于是否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品鉴,做出审美评价、判断和反思。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加入多种辅助手段,强调课堂教学中音乐鉴赏环节,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让学生知道听什么和怎样听;二是关注和培养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从而达到文化理解与审美体验相融合。本文以“古琴音乐”为例,旨在探讨在高中民族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文化理解育人”的实际操作。

一、借力经验,于预设中求理解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会接触古琴音乐,且内容重合点较多。因此,高中阶段要注重文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深入审美感知,以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然而高中阶段的音乐学习所面对的现状却是课时少、容量大、难度深,如果仅靠一周的一节音乐课,则很容易出现聆听不够充分、作品积累不够多、鉴赏方法掌握不够扎实、文化理解不够充分等问题,很难达成预期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预习—学习—运用(新预习)”的学习链,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借力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表1:

表1

纵观上述表格,既有新内容的预习,又有旧知识的检测,更有再认知的新起点,这些既是依存关系,又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连环套”。其中,课前预习拉近了学生与古代音乐的距离,为课堂上理解音乐作品做了文化铺垫。同时,运用高中生已有的学科知识、经验,如历史、语文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涉及“八音分类法”回顾、关于“天人合一”的解释、竹林七贤的背景介绍等内容,可实现由“教师讲授的说”到“学生反馈的说”的转变。此外,学生可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联觉机制作用下对古琴曲《酒狂》的音乐形态进行综合理解,还可以对文人音乐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的领悟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总之,高中的民族音乐教学,要在文化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解决好全面、系统、有机融入的问题,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横向配合、协同联动的系统化。③

二、目标明晰,于版块中求生成

以古琴曲《酒狂》为例,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体验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对古代音乐的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相结合,从文化角度去理解音乐作品和音乐形象。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逻辑出发,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去考虑学习的新起点,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如表2:

表2

从表2 可见:其一,整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通过分析学段目标、学情诊断而来,教学中不仅要以此为主旨,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参与的每一个实践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其二,通过目标预设设计“版块链接”式课件,按照学生差异、教师风格“觉察课的发展情况,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④,随课堂的生成随机应变,体现“以人为本”的课堂文化;其三,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理解,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洞察力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寻求适合高中生民族音乐学习的途径,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力求在自然生成中逐步推进课堂效率。

三、搭建阶梯,于聆听中求深思

音乐是听觉艺术,需要反复而充分地聆听才能理解,但反复聆听不等于机械重复。高中生要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习的基础上,对音乐艺术的听觉特征、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有深入理解和把握。⑤同时,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每一次听音乐都要有具体目标,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阶梯设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对音乐展开想象,敢于用口头描述的方式来表达鉴赏心得。在古琴曲《酒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搭建阶梯,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整体审美感知和亲身体验。现将问题与参考答案罗列如下,详见表3:

表3

通过递进式提问,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整体 —部分 — 整体”的充分聆听,并以教师对关键词的点评为思维导向,进行“体验 — 认知 — 再体验”的音乐实践。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专注聆听音乐的好习惯,更可以通过音乐要素的独特表现,引导学生去关注音乐本身所蕴藏的内在文化,把情感体验和理性升华有机结合,从而在情境理解中身临其境、心入其情、层层递进,这也是对音乐文化理解的深度教学。

四、立足模仿,于体验中求浸润

浸润,本文主要指在高中民族音乐教学中逐渐渗透、润泽对音乐文化的理解。高中音乐鉴赏课,需要学生通过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多以模仿体验为主,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把握音乐特点,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来感受美,实现以文化理解育人的深度审美体验。

传统文化在属性上虽然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但传统文化教育却是处在当代社会的教育,它的内容来自过去,对象是当代青少年,实现的目标则是面对未来。⑥古琴及琴曲《酒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表现,需要透过文字、音乐,甚至亲自演奏,才能立体感受到古琴的“自况”,然而这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听赏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演唱乐谱、直观古琴演奏,尤其是通过弹奏自己制作的简易手工琴、了解减字谱、学习单音弹奏等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文人音乐的独特魅力,加深对古代音乐文化的理解。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模唱和亲自弹奏,不仅可以从乐曲的结构、旋律、节拍重音、古琴音色、演奏技法、人文情怀等特点中感受到乐曲在当时历史背景下表现的“佯狂”状态,也深刻体会到文人音乐,尤其是古琴音乐对人的影响。这样的体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更可以使学生在音乐习得的过程中积累学习音乐的方法和经验,提高其文化理解能力,为日后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

五、回归本真,于培育中求成长

“新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解释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⑦在教育部倡导“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民族音乐的教学需要在文化认知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中,从文化理解方面入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以前作为一名学科教师,笔者对音乐教育的理解是用音乐来育人,即让音乐课堂成为充满热爱、彼此尊重、追求情趣、完善人格、体验成功、追求理想的课堂;自从担任班主任后,笔者又发现要用育人的思路来完善音乐教育,即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的过程中,借鉴德育工作中的“养成教育”,回归音乐教育本体,持续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一节音乐课,看似只是简单地将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堂外的指导相结合,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全程的育人模式。即通过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养成,培养学生用鉴赏的方法专注聆听,用建立音乐曲库的方式积累传统文化,用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品鉴分享等。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理解的育人过程,让学生在思想上找到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从而达到培育时代新人的目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把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爱好的重要条件。”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需要教师润物无痕、滴水成河。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勇于挑战自己、创新课堂,在高中民族音乐教学中遵循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干预—实践修正—总结的教育思路,追求“以音乐文化理解育人”的理想,这也恰是音乐教育的使命!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版,第6 页。

② 同注 ①,第14 页。

③ 郑富芝《落实“五个体现” 把牢育人方向》,《人民教育》2018 年第20 期。

④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536 页。

⑤ ⑦ 同注①,第5 页。

⑥ 李海峰《教育激活传统文化》,《中国教育报》2018 年9 月27 日。

猜你喜欢

古琴民族音乐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