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篮曲》教学点评

2019-06-09陈运成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摇篮曲音高音响

陈运成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第一小学肖菲菲老师执教的《摇篮曲》一课,在“第八届中小学优秀音乐课展示与培训活动”中,得到现场专家评委及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回顾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全面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条件

音乐教师的专业基本技能是音乐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而且专业技能的全面和精湛一定是教学有无吸引力、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在肖老师的现场课堂教学中,教师全面而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的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上课伊始,肖教师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分别演唱了深情优美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和热情奔放的东北民歌《茉莉花》,之后又改变演唱风格,恬静、柔美地唱起东北民歌《摇篮曲》。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伊始就能以自身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听觉欲望,为后续教学环节的顺畅进行做好了铺垫。

如果说声乐与钢琴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功,那么教师如果能再掌握一两项专业基本技能,必定会对课堂教学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肖老师除了具备作为音乐教师必备的钢琴演奏技能之外,她的琵琶演奏也具有一定功底。课堂上,伴随《摇篮曲》音乐,只见肖老师怀抱琵琶向学生娓娓道来其演奏方法,琵琶声与音乐伴奏构成了和谐的音响之美,这种丰富悦耳的音响弥漫于整个教学课堂中,使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了愉悦的听觉体验,美感的形成便如“润物细无声”般水到渠成。在学唱曲谱环节,肖老师娴熟、流畅地用竖笛吹奏乐曲旋律,相同的旋律而不同的乐器音响再次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感官,学生钦佩教师的演奏技能必然会更加专注于课堂教学。因此,笔者认为每一名音乐教师都应该掌握至少一件课堂乐器的演奏技能,在众多教师忽略课上演奏的现状下,肖老师大胆自信的展现令人赞叹。

众所周知,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强,且具有极强的“向师性”特点。肖老师在课堂中全面扎实地展现其专业基本技能,既是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保持持久而专注的学习状态的催化剂,这些因素凝结在一起必然形成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提升教学品位与实效的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审美格调。

二、关注有效聆听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①众所周知,音乐可以通过声响刺激人的感官系统,进一步伸展到人的听觉区域,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形成相应的情绪和情感。当音响所产生的声波弥漫于四周,音响中所特有的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在左右人的情绪的同时,也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刺激,这种刺激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产生影响。

肖老师在执教《摇篮曲》一课时,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音响本质属性,设计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如在引导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关注伴奏音乐中强拍上是哪种打击乐器的声音?学生会在丰富的伴奏音响中集中注意力,搜寻强拍上清脆绵长的三角铁音色;再如,在琵琶引入环节,教师截取伴奏音乐中带有琵琶弹奏的部分,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这是件什么乐器,学生在丰富的音响中,精准辨别乐句结尾处出现的乐器为琵琶。在讲解琵琶轮指技法时,教师通过亲身示范,使学生直观深入地感知琵琶轮指技法的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听到轮指技法时能迅速产生反应并举手示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功能。以上教学环节中学生一次只需要辨别一种乐器音色,而八音颗铃的引入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是让学生从听觉角度来辨别不同音高。课堂中,教师利用八音颗铃的延音特点,在每个乐句结尾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效聆听、辨别与记忆音高,如教师示范按奏颗铃并唱音高;教师按奏颗铃,学生一一对应唱出音高;学生接龙按奏相应音高的颗铃;教师演奏竖笛,学生按奏对应音高的颗铃。悦耳动听的铃声唤醒学生的听觉渴望,教师的演唱与铃声呈现出完美而和谐的音响效果,学生瞬间被不同音高的音响深深吸引,而教师不断变换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了持久的学习动力。从以上教学环节不难看出,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又一个生动直观的现场音响媒介,以激发学生的听觉兴趣,挖掘学生的听觉动力,引起学生产生浓厚而强烈的听觉欲望为目的,使学生始终在情绪的勃发与专注中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

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程取得成功的秘籍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②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艺术卓有成效的重要条件。③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以最优化的方式呈现,必定会取得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在《摇篮曲》一课中,肖老师对演示法、对比法、律动教学法等诸多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均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教学用具直观地向学生示范和演示的一种教学方法。众所周知,“实践性”是音乐课程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提供或创设可供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获得感性经验,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在《摇篮曲》一课中,教师为学生现场演奏了三角铁、琵琶、八音颗铃、竖笛等乐器,让学生直接有效地了解了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方式。最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现场示范,能迅速形成个人的感性经验,随后才能准确地进行演奏。在后续环节中,教师更是以身示范,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有效地聆听并学唱。值得一提的是,在模唱旋律与视唱曲谱环节中,教师采用演唱歌曲与演奏乐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唱奏结合的方式能令人直观地感受丰富、立体、和谐的声音效果,感染力强。

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采用对比性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也是由音乐音响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音乐中关于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高低、力度的强弱、情绪的紧张与舒缓等,只有通过对比才能使人产生更为深入的感知、理解和判断。在《摇篮曲》一课中,教师分别以委婉细腻的音调演唱江南民歌《茉莉花》,以热情奔放的音调演唱东北民歌《茉莉花》,之后再演唱安静温暖的东北民歌《摇篮曲》。对比聆听这些风格迥异的歌曲,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区别和感知不同的音乐风格,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听辨舒伯特与勃拉姆斯分别创作的《摇篮曲》。教师在课堂上巧用对比性教学,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引导学生在不同情绪音乐的对比中感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师生交流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最为普遍的方式,所有的互动都会涵盖以语言交流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我们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具有启发性,教师既能关注全体学生,又能注重与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并且做到在语言交流中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等待,等等。

诚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肖老师执教《摇篮曲》一课时,各教学环节基本是按照教师的预设顺畅完成的,我们更期待通过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后出现的生成性教学。此外,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进行情感渗透后尚有一分钟才结束课程,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宝贵的一分钟,引导学生再唱一遍歌曲进行情感升华,也许更近乎完美。当然,精彩的教学就是这样永远期待“下一课”,也只有在遗憾中方能找寻前进的方向。

在历届全国优秀音乐课观摩交流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现场展示课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台上授课教师殚精竭虑的思索、坚定执着的磨砺以及大赛面前表现出的强大内心力量,更凝聚着各级教研团队乃至学校凝心聚力、广汲智慧的鼎力支持,期待在今后有更多引领示范的音乐课堂教学不断涌现,更期待中国的音乐教育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26 页。

② 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264 页。

③ 同注②,第446 页。

猜你喜欢

摇篮曲音高音响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乔治·克拉姆《螺旋的银河系》的镜像世界
摇篮曲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论高平钢琴奏鸣曲《浮影》中纵向音高组织的逻辑运用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摇篮曲
诚实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