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新使命与新服务*
——2018年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理事会学术论坛综述

2019-06-05刘海涛

图书馆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古籍图书馆

刘海涛 朱 慧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29)

1 概述

“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理事会学术论坛”作为中国师范院校图书馆领域的年度大型论坛,已在北京、重庆、长春、武汉、南充等地连续多次成功举办。“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由10 所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同发起的,以教育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为基础,旨在促进师范院校图书馆全面合作与发展的图书馆联盟。联盟于2011年11月26日成立,现有成员馆80 多所,下设资源建设、信息服务、技术应用、馆员培训、学术研究与交流、文化建设等6 个业务中心。

“2018年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理事会学术论坛”于10月11日—13日在辽宁大连举行,主题为“新时代·新使命·新服务”。来自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43所高校82位馆长、业务骨干,以及来自大连地区的十几所高校图书馆馆长应邀参加会议。为期三天的理事会学术论坛共有26 位业界专家分别作了报告。报告主题主要集中于新时代图书馆主要特征与业务布局、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数字出版时代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的学科竞争力情报服务、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现状与展望、构建学习型社会与“阅读推广+”、特色资源建设、数字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智慧图书馆建设、阅读推广创新实践。现结合会议主题报告就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

2 主论坛会议综述

2.1 新时代图书馆主要特征与业务布局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初景利在题为《新时代图书馆主要特征与业务布局》的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图书馆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即由传统图书馆的用户的文献需求与图书馆的资源保障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新时代图书馆的用户对图书馆新型服务的需求与图书馆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表现在:(1)图书馆形态新特征,即超越物理图书馆的图书馆(libraries beyond libraries),包括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2)图书馆资源新特征,即基于XML 的数字资源组织,包括科学数据、关联数据、领域平台、语义知识组织。(3)图书馆服务新特征,即提供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数字知识解决方案的知识服务。(4)图书馆员新特征,即基于研究的服务与基于服务的研究的专家型馆员。(5)图书馆的功能新特征,即能力驱动型机构,包括发挥数据型、情报型、智库型、智能型和智慧型图书馆的功能。

关于新时代图书馆业务布局的问题,初景利教授分别从3 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图书馆业务体系的重新布局。他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指出走近教学、融入科研是图书馆设立新的业务部门的主要依据。二是图书馆业务布局的演化。演化过程由基于业务流程驱动,发展到基于学科驱动,最终向着基于功能驱动演化。基于功能驱动的图书馆业务布局正在围绕以智能图书馆建设为目标的情报分析服务、以智慧图书馆建设为目标的数据管理与服务、以智库研究与服务为目标的知识咨询和以图书馆出版与服务为目标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等展开。三是图书馆能力的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由文献借阅、馆内服务、参考咨询、馆藏文献管理、信息检索与文献传递、阅读推广、信息素养教育、机构知识库建设、情报研究与分析、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传统能力向着嵌入式服务、知识咨询、数据管理与服务、情报研究与分析、知识发现、创新素养教育、图书馆出版(library publishing)与出版服务、智库研究与服务、智能图书馆与智慧服务等新型能力转化。

初景利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图书馆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服务能力问题,新时代图书馆需要新型服务能力。图书馆通过新型服务能够带来能力信任、职业认可;图书馆通过新型服务效果能够证明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价值;图书馆通过新型服务能够实现“投入——产出——作为”的良性循环[1]。

2.2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万国在题为《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的报告中,分析了国际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总结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用户对信息资源需求的新变化,并指出“双一流”建设需要站在“世界的肩膀上”,高校教学模式和科学研究模式都会发生深刻变革。

他在报告中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理论背景和技术背景。从美国、加拿大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案例出发,明确指出当前图书馆的使命不变,但图书馆的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机构文化发生了改变。他结合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实践分别从文献信息资源层面(全球馆藏、原生数字资源管理、PDA 等)、空间层面(重新构建具有启发性和激励创新的环境等)、队伍建设(打造学习型组织、馆员知识培训、对学校的研究和学生学习进行预测等)、提供的服务(技术服务、数据服务、研究支持、教学支持与创新中心、知识导航中心、数字媒体创作室等)几方面就转型发展的现实与未来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面对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趋势,刘万国教授指出,在文献信息资源领域要将资源、工具和人力三者高度融合成知识服务平台,进而服务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泛在信息环境;在空间资源领域要将虚拟和现实融合在同一空间,努力提高空间价值,满足读者的发展需求,积极发展空间置换;在人力资源领域要将人才决定一切、加快人力资源建设的理念进一步发展和落实;在文化资源领域要将业务研究创先争优和数字化转型知识服务有机衔接,最终目标是建设智慧图书馆。建设智慧图书馆要寻求合作,如联盟合作、跨界合作、跨国合作。总之,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应以“双一流”需求为导向,建成“开放式、研究型、数字化”的现代图书馆[2]。

2.3 数字出版时代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影响着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目标和信息资源利用程度,同样影响着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高波在题为《数字出版时代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的报告中通过国内外大数据分析了数字出版现状: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我国国民数字阅读率稳步提高,纸质图书仍然是阅读主要形式,国外电子书出版增速趋缓。数字出版仍在增长,增速缓慢;传统出版也在增长,增速较快。

他认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即用户为天(读者第一、读者至上、读者是上帝、一切为了用户)、资源为地(文献资源、空间资源、设备与平台资源、人力资源)、服务为梯(文献服务、推广服务、学科服务、休闲服务)。大学图书馆要根据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功能,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数字资源建设经费比例应随着用户的需求变化而变化,OA 资源建设、网络资源导航要日益重视;在用户服务的发展路径方面要做到文献服务要坚守、空间服务要拓展、阅读推广要深化、学科服务要加强。“阅读推广”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人力机制、组织机制、经费机制、合作机制和评价机制。其中人力机制即非文献服务部门可设置非专职人员从事阅读推广工作,从而形成专职与非专职相结合的人力资源机制;组织机制即成立实体业务部门——阅读推广部或“阅读推广工作组”;经费机制即应将阅读推广经费纳入学校常规经费预算,以保障阅读推广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经费来源可多元化,即常规经费、专项经费、合作部门独立承担或配套经费;多元投入合作机制即图书馆与校宣传部、团委、学工部、学生会、学院和学生社团合作;评价机制即建立读书意愿、活动参与度、文献使用方法、藏书利用率评价指标体系等[3]。

2.4 图书馆的学科竞争力情报服务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一个热门领域就是提供学科竞争力情报服务。

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乐在题为《从资源到决策:基于数据平台的学科情报服务》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复旦大学图书馆支持决策的学科竞争力情报服务的实践过程,并列举了学科竞争力情报服务的一些先进手段和平台,如ESI学术监控平台、学科评价与产出数据平台(人文社科、理工医科)、复旦学术典藏平台等。其中ESI学术监控平台是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通过便捷的交互方式,实现图形化的直观展示,最终揭示数据背后的意义;复旦学术典藏平台分为抓取平台、清洗平台和展示平台三部分,每一部分包含若干子功能。

她在报告中强调,学科竞争力情报服务须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普遍相结合、主动与制定相结合的原则。要有效利用学科竞争力情报服务的数据源和工具,包含Scopus、维普、同方、EI、SCI、WoS、ESI、InCites、DDA、Orbit等。通过相应的常用工具进行数据采集、数据清洗和规范、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展示(可视化)等规范化的流程作业。

高校图书馆学科竞争力情报服务要从挖掘信息资源、组建专业队伍、跟进学校方向、发挥自身优势、平等合作共赢5 个方面着手。高校图书馆要转变,从服务提供者转变为合作伙伴,进而实现从被忽略到被依赖的重要转变,最终成为校内智库项目、研究生院项目、教务处本科评估等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部门。高校图书馆要努力了解所有用户及需求,发挥核心竞争力,展现自身价值,最终成为学校学科发展的智库[4]。

2.5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现状与展望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古籍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最重要载体。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综合组组长王沛在其题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现状与展望》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主要内容,即开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保护。近年来,“计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古籍保护有了法律保障和规划保障。当前教育部正积极推动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并将古籍保护纳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支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培养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共同开展古籍保护科学研究,培养高水平古籍保护专业人才。“计划”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古籍普查,摸清我国古籍存藏底数;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大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建立古籍保护学科体系;推进古籍修复工作,加强古籍原生性保护;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珍贵典籍“化身千百”;推动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开展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有序推进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古籍保护宣传推广工作,弘扬中华优秀典籍文化;推进古籍保护相关标准规范建设。

王沛认为,古籍保护是对古籍本体的保护,其实质是对古籍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阐释,保护的是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脉的魂。应将继续推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的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媒体平台,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技术新业态相结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

2.6 构建学习型社会与“阅读推广+”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推进,阅读活动日益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广义的阅读推广成为图书馆的根本任务。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硕士生导师杨春宇在其题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与‘阅读推广+’》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辽师馆)创造性的“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阅读推广+”:“+”意味着结合本馆、本校、本地区的资源特色优势,实施全媒体和文化行业有机结合的“大阅读推广X.0”战略。辽宁师范大学“阅读推广+”的探索与实践,由博“观”约“曲”唱书单,进而启发“阅读推广+”,全新打造“音乐阅读推广人”,构建“实时阅读”交互式体验模式,利用“数字阅读推广”创立图书馆品牌;探索创新举措,招募原创型“经典传唱人”,有效转化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用音乐等艺术形式唤起读者共鸣,最终生成多媒体文艺书单;创新实践要点,推陈出新“唱书单”。坚持中华文化自信,提出了“涵养人生,行知天下”的办馆理念,始终体现终身阅读、实时阅读和交互阅读的创新发展理念。他在阐明“阅读推广+”的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阅读推广+”理论体系的构建设想,即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书香社会阅读推广+”指标体系;建立全民阅读研究中心;参与构建全民阅读推广培训体系;从跨学科角度进行科研创新;“全民阅读推广+”智库建设;全民阅读状况调查;构建全民阅读促进会;全民阅读立法;全民阅读工作应纳入目标管理与考核体系。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探索与实践,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提供阅读推广新服务、迈向新征程提供了借鉴和经验[6,7]。

3 分论坛专家主题报告

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理事会学术论坛分论坛主题分别为特色资源建设、数字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智慧图书馆建设、阅读推广创新实践。围绕主题,专家们以报告的形式各抒己见,取得一定共识。

3.1 特色资源建设

该分论坛有5位专家发言[8-12],见图1。

图1 特色资源建设主题报告

专家们分享了各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整理、建设进程、多元化利用、辐射功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经验等。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魏晟指出了特色资源建设中的问题:特色资源类型单一、内容揭示深度不够、标准格式欠缺规范、资源开放共享度差、缺少持续发展规划等。并强调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应根植地域文化、开展多方合作,依托数字人文,整合关联资源,加强人才培养,持续投入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李群英阐述了古籍多元化服务理念:嵌入学科教育,嵌入科学研究,推广古籍文化。

3.2 数字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

该分论坛有4位专家作了报告[13-16],见图2。

图2 数字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主题报告

几位专家分享了各师范院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遇到的困惑和所进行的积极尝试,以及各自在知识服务领域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静波提出了数字资源建设的发展要点:提高重点学科的文献保障率;平衡重点与普惠、强势与弱势学科资源;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建立具有独特个性与不可替代的馆藏优势;多渠道收集整理开放资源、进行多元合作共享;新模式、新技术、新服务功能的发展。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宋玉艳就做好免费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数字资源建设与宣传培训两手抓的问题进行思考。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助理王玉波就该校两年来持续、深度进行的决策服务实践以及ESI 学科跟踪服务、启动 ESI 提升计划、促进 ESI 学科建设发展的实践进行了总结。

3.3 智慧图书馆建设

该分论坛有3位专家作了报告[17][18][19],见图3。

图3 智慧图书馆建设主题报告

几位专家主要分享了各师范院校图书馆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对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思考和实践。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绍荣介绍了智慧阅读推荐服务的概念,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推理、分析和挖掘读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并与图书馆资源模型匹配,开展对某一类群体读者和某一个体读者的智慧推荐服务。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硕分别在统筹规划、数据意义、关联、信息安全和权益隐私5 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考,对建设公共数据库、推进校园信息资源整合、大数据服务体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3.4 阅读推广创新实践

该分论坛有4位专家作了报告[20][21][22],见图4。

图4 阅读推广创新实践主题报告

专家们主要分享了各师范院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工作,以及2018年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阅读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据调查发展,传统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较为均衡,是占比最高的大学生阅读方式,见图5。

图5 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阅读方式

本科生的阅读方式以传统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相结合占比最高、硕士生的阅读方式以传统纸质阅读占比最高,博士生的3 种阅读方式相对较为平均[23],见图6。

图6 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阅读方式

4 结语

当前,师范院校图书馆正处在一个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2018年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理事会学术论坛选择“新时代·新使命·新服务”作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正如联盟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单位西南大学图书馆的馆长汤兴华所言:本次论坛以前瞻性的主题、高层次的嘉宾演讲和丰硕的会议成果赢得了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界的一致关注和认可,使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在新时代转型发展时期明确了新使命,在“共知、共建、共享”的新服务及相关领域达成了共识。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古籍图书馆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图书馆
我是古籍修复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