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策略∗
——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9-06-05

图书馆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双一流馆藏

刘 华 丁 东

(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 200444)

1 引言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的建设方案,方案明确了要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与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的目标。方案还强调了一流学科建设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和关键[1]。陆振康认为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优势学科群的孵化非常重要,要注重学科更迭,鼓励学科间的合作和融合[2]。李凌杰认为图书馆学科文献资源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科建设质量,一流学科的建立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保障[3]。徐健晖认为“双一流”方案的提出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科研、教学重要支撑的信息基地,应抓住机遇,努力提升内部建设,使其在建设“双一流”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4]。图书馆学界对“双一流”背景下文献资源保障策略的研究在不断增多,但更多的是展望与建议,缺乏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学术交流中心,在“双一流”政策背景下,应积极探索与创新,加快转型,努力支持一流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17年9月在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名单里,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市地方重点高校入选。2018年1月,上海大学对照国家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大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5]。笔者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地方高校图书馆围绕双一流建设的学科文献资源保障策略。

2 面向一流学科的文献资源保障对策

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优化文献资源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馆藏文献质量,缓解经费压力,还可以促进重点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馆藏建设的必经之路[6]。地方高校图书馆受限于经费、资源、人力等因素,在文献资源建设时无法面面俱到,必须依赖于图书馆的制度保障。可以从努力提升馆藏质量,优化馆藏空间,注重学科群文献资源建设等方面着手,为一流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1 从制度上保障一流学科文献资源

2.1.1 馆藏资源和经费的保障

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应从馆藏政策上明确文献资源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源建设要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开展,制度的建立是保障的先决条件。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到来,过去以纸质资源建设为主的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已经不适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逐年加大了对于电子资源经费的投入力度。例如上海大学图书馆在2007年纸质资源的购置费比电子资源多560万,而从2014年开始电子资源的采购费用首次超过纸质资源。2016对电子资源的购置费用达到了1222万元,占当年文献资源购置总经费的65.5%,而纸质资源购置费用则下调至645 万元[7],占比34.5%(见图1)。从这个变化上不难看出上海大学图书馆正积极跟上时代变革,打破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架构,满足当代用户即查即得的信息需求,引进了大量数字资源,极大缩短了文献信息的时滞,确立了一流学科资源建设的全新方式。

图1 上海大学图书馆10年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购置费用对比

上海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坚持“保障重点学科,兼顾面上学科,支持新兴学科”的原则,先后引进了70多种国内外先进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Elsevier、Wiley、Taylor & Francis 等电子期刊,SciFinder 化学文摘、Derwent 专利、Web of Science、Scival、ESI 等学科分析评估工具,保障了师生学习、教学、科研以及学科评估的需求。中外文电子期刊达6 万种,中外文电子图书达到180 万种。外文电子期刊的保障让师生能够获取国外最新的前沿信息。

外文电子期刊是对科研至关重要的文献资源,上海大学图书馆的外文电子期刊已达两万余种,涵盖了工程、材料、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学科的核心期刊。根据国际上普遍公认的外文核心期刊列表JCR(《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即对包括SCI收录的3800种核心期刊在内的1万多种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数加以报道。本馆JCR 期刊保障比例达到72.03%(见表1),且按照中科院JCR期刊分区表,其中最重要的Q1 区期刊的匹配达到80.29%,从而保证了师生对各学科核心学术资源的获取,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文献保障。

表1 馆藏核心期刊JCR保障率

2.1.2 提升馆藏质量,优化馆藏空间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目标来规划文献资源建设,加强对于优势学科、一流特色学科的支持。一流学科资源建设以数字资源保障为主,纸本资源为辅,数字资源的提供要全面、及时、新颖,根据学科用户的使用习惯推送,随时全面了解一流学科的最新文献资源。纸质资源选购时应减少复本,控制馆藏成本,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协调发展。

上海大学在2010年的纸本馆藏达到395 万件,每个文献品种至少7个复本,品种少,馆藏质量参差不齐。而每年外借量只占到10%左右,扣去复本和重复借阅,实际不到5%。十年馆藏增长80万册,需使用4000 个开放书架。这无疑给馆藏空间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馆舍空间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有增长,馆藏的增长不得不大量挤占读者的阅读空间。2011年开始,上海大学图书馆经过深入调研,做出重大决策,实行“单复本”政策,与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学术图书馆馆藏政策一致;将国家社科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实施“高密度储存库”建设项目;重新规划、布局馆舍空间,提供集咨询、查新查引、借阅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流通与阅览为一体的一门式管理,大量增加可流通外借图书,大幅减少非借阅图书;剔除过时、多余复本,保持馆藏总量零增长。

2.2 注重学科群文献资源建设

当今社会不同学科、知识、技术融合、交叉发展成为主流。单一的学科发展不能给学科注入新的生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及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的学科,促进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如人工智能、生物材料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学科群的建设发展要求图书馆提供更加全面、前沿的文献支撑保障。

上海大学在“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项目基础上,面向海洋强国、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和“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聚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进一步巩固优势、彰显特色。涉及多学科发展的“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8]成为上海大学的一流建设学科,图书馆也因此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展开了相关的文献资源保障建设。

2.2.1 学科群文献资源保障建设

对学科群所需的文献资源,要在收藏数量和质量上给予充分的制度倾斜和考量。对学科群文献资源要系统全面收藏,尽力保障学科群的文献资源需求。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对相关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文献要有选择性地收藏,形成比较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6]。要结合重点、特色学科用户的需求,建设立足本校学科发展的有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对馆内已有的学科文献资源不能随意“雪藏”,应有选择地进行评估和再利用[9]。

“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建设是先锋,加强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工作。随着学科建设的深入,跨学科文献资源需求量将会逐年增大。因此构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必须围绕学科开展,从而为一流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10]。

上海大学图书馆针对本校的“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重点学科发展现状,先后引进、订购了 IEEE、ACS、RSC、Elsevier、Wiley 等相关数据库,确保核心资源的保障比例保持在较高水平,按照2017年ESI的22个学科、11477种期刊收录标准,本校保障的ESI 收录期刊数量为8267种,保障率为72.03%,作为一所地方院校,达到了比较高的保障比率,且取得了极佳的使用效益,为师生的科研成果提供了高质量引文资源。其中双一流学科ESI的外文期刊保障、利用情况如表2所示。

这些学科的核心期刊分布于IEEE、ACS、RSC、Elsevier、Wiley等高质量文献数据库中,高质量的文献带来高使用率、高下载量、引用量和低引用成本,使有限的经费的使用效益达到了最优化,特别是Elsevier 的平均下载成本仅为2.25 元/每篇,多年来一直低于全国高校平均成本(见表3)。

在文献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图书馆首先要掌握本校的学科群建设中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所处的排名、优势、短板与排名靠前学校的差距,不仅应该包括国内一流院校,还应该包括国际上优秀的名校相同专业,即竞争对手的文献资源配置情况和建设标准。其次,对本校的科研团队情况要做细致的分析,为他们量身定制文献资源配置方案,做到精准与细化。积极加入全国及区域性图书馆联盟,针对国外数据库商不断加价等问题,以联盟的形式去谈判和采购,增强谈判话语权,形成合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出版的期刊是化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上海大学图书馆通过参加DRAA 集团采购,引进了RSC电子期刊,并不断向学院师生推介。2017年下载量达到103544篇,平均下载成本只有每篇0.8元;引用量不断上升,从2016年的4301 篇增长到2017年的5153 篇;引用成本从2016年的平均每篇19.18元,降低至2017年的平均每篇16.13 元。助力本校化学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1%学科行列。特别是2017年《RSC 化学会评论》杂志首次发表了上海大学化学系许斌教授有关金属催化下C-H 键官能团化反应的论文,并以许斌教授为封面。该刊影响因子为34.09,彰显了上海大学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

表2 双一流学科ESI学科期刊建设成效一览

表3 2017年外文期刊利用情况

2.2.2 特色学科文献资源保障建设

特色馆藏是指那些关于某个地域的文化、教育、科技发展、地理资源、历史等方面有一定地域特色的馆藏。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地域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影响。通过挖掘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可以为特色学科建设提供必备的资源保障,还可以为当地的经济与文化事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指导与服务。地方高校和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型人才,助力当地经济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之一,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致力于地方社会建设,互利互惠,共谋发展[11]。

自2000年后,上海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包括学位论文数据库、纳米材料数据库、钱伟长数据库、上海作家作品资料等富有高校和地方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其中纳米材料数据库、钱伟长数据库是CALIS特色库建设项目之一。钱伟长数据库包括钱伟长老校长论著200余篇,活动报道500余篇等,此数据库以网站形式全面反映钱伟长校长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和骄人的社会活动业绩。主要栏目有“八十自述”“任职一览”“大事记”“学术成果一览表”“活动报道”“学术著作”和“钱伟长研究”,钱伟长校长生前将全部版权捐给了上海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每年更新,将与上海大学机构库连结起来,成为上海大学学术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12]。

2.3 开展学科文献资源分析评估工作

通过开展学科文献资源分析评估工作,了解图书馆学科资源的建设情况,有利于拾遗补缺,建立系统完整的学科文献体系。学科资源比对工作主要是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功能,对本馆的馆藏资源与目标单位的馆藏资源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了解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确立本校文献资源建设方案。

学科文献资源比对工作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着手:(1)确立标杆单位,目标遴选可以参考本次教育部开展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以及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学科排名等权威数据库机构提供的数据;通过向院系的老师乃至学生咨询、问卷等途径来确立学科资源比对的国内外标杆院校。(2)通过查询标杆院校官方发布的数据与本馆的数据进行对比,包括图书馆主页所列的可访问的资源,各种类型数据库、研究工具、电子期刊列表、馆藏联合目录等,如OCLC 目录、CALIS 联合书目数据库,也可以从数据库商那里获取相关信息。(3)制定标准与评判机制,运用EXCEL 软件中的HLOOKUP 函数进行横向查找或VLOOKUP 函数进行列项查找,最终返回该横(列)向所需查询横(列)序所对应的值,对各图书馆间的学科文献资源进行准确比对[13],从而确定本馆与目标馆的文献差距,制定下一步的补藏及扩充策略并实施。

3 关于高校图书馆一流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明确图书馆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

双一流建设既是对高校图书馆的新挑战,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机遇。建设“双一流”重在特色、质量,绝不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拼。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建设战略,与以往的高等教育建设项目相比,“双一流”建设更强调“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统一,更强调综合发展与特色发展的统一。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中心,担负着为学科服务的重要使命。要勇于接受挑战,把握好图书馆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彼此受益。故高校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

高校图书馆是“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的文献保障系统,新时代图书馆要适应发展,转变思路,围绕双一流建设展开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有限经费的效益,把力量集中在最需要的地方,物尽其用,引进高性价比的文献资源,助力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发展。同时,图书馆在学科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还要做好推广宣传工作,要有作为并持续跟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文献资源的建设效益[14]。

3.2 为一流学科建设评估提供定量分析

在刚进行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中,各学科的“A 类期刊名单”是由教育部学位中心请Thomson Reuters、Elsevier、CNKI、CSSCI、CSCD 数据库商根据文献计量学等方法遴选产生初步名单,再由学科评议组和全国的万余名博士生导师进行调研和投票,最后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确定。高校图书馆要对本馆这些期刊及所涉及学科的保障情况做全面梳理,切实保证一流学科的文献建设[15]。

很多高校图书馆限于自身没有专职文献资源评估馆员,以及自身数据处理能力的不足,基本上对于数据库的使用情况只能依赖数据商提供的信息。这显然是不够稳妥的,数据商为了牟取暴利,留住客户,提供的数据可能存在更改或不准确性,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其他方式来获取相关数据,准确评估文献资源的使用绩效。数据商并非全部依据COUNTER网络电子资源使用统计标准去提供数据,这也给数据的整合比较带来一定的困难[16]。

2017年后,上海大学图书馆开始使用南京昆虫软件公司开发的“电子资源利用绩效分析平台”(ERS),收集各种电子资源的定量数据,对电子资源进行绩效分析,为数据库订购提供分析工具和决策支持,为学科服务提供深度的资源梳理。也为一部分院系的学科、学位申报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数据,首次确认了本馆的SCI外文期刊保障率已达85%,中文核心期刊达100%的建设绩效。图书馆向学校职能管理部门提供了双一流学科的文献保障数据,并提出了未来双一流文献资源建设方案。

图书馆只有了解了这些政策变化,采用更为科学的学科建设评估方法,才能对学校的学科发展进行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寻找差距和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仅仅提供相关数据,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估学科发展,引导学科建设走向世界一流。从此次学科评估的改变中不难看出一流学科评估离不开数据的支撑,现在很多高校的图书馆担任着本校学科建设评价的任务,通过定量分析,制定方案,引进优质期刊,助力学科影响力和产出,图书馆的职责可见一斑。

3.3 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方向

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双一流”文献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会受到经费和基础设施的掣肘。面对不断增长的海量数字资源建设压力,靠单个图书馆去建设完备的一流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着实困难,基于云技术的图书馆联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一方面,地方高校图书馆联盟可以有效发挥联盟的优势,为个别图书馆减轻购买昂贵数据库的成本,减小经费压力,有效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其次,云技术可以很好地将文献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区域性的补充和完善。例如“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建立了联合检索目录,用户可以在这里享受到“长三角”地区高校和省市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联盟提供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 个地区的高校ESI学科评估、科技查新、纸质资源馆际互借等服务,有效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助力一流高校建设,贯彻落实了国家有关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方针政策[17]。

建设一流大学的实施方案中指出,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要突出社会贡献度,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高校图书馆应该努力将文献资源建设成果服务师生乃至整个社区,确保其服务的专业性、创新性、前沿性。

4 结语

图书馆在双一流学校和学科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科资源采集者和管理者。图书馆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占据高校学科建设的制高点。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才能进一步提升,才能发挥图书馆工作应有的价值。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双一流馆藏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