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探究

2019-06-03李佳芮

科教导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高校教育思想政治

李佳芮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的协同性,为二者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开展,要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透彻分析二者之间的协同性,为高校学生构建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进而为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协同理论 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4.035

Abstract The syner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Therefore,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rrectly gras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thoroughly analyze the synergy between them, so as to build an educational mechanism combining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college education; synergy theory; mental heal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性

1.1 工作目标和根本任务的协同性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各大高校反映政治集团利益或者意识思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层面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比如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等工作。[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工作人员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改变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而对其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方法有所不同,但是二者的都有着以“我国社会建设指导思想为基础、以当前实际社会环境为依托、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共同点。

1.2 二者教育内容的协同性

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促使高校学生以一种正面、积极的心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转化为高校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条件,并且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拓展有着一定促进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开展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有着一定的协同性。[2]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性

2.1 理论基础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的一项工作,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同时这些理论中也有着超出社会意识形态范围之外的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都在社会意识形态的范围之内,其理论以政治、伦理、哲学为理论根据,内容吸收了诸多社会科学成果,有着一定的阶级性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有着一定的差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根据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等等指向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基于社会现况的正确“三观”,在提高其社会认知程度的同时,促使高校学生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指导,教育重点在于让学生的精神状况保持健康,促使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3]所以这二者之间的理论基础虽然有着差异,但是二者教育的方向也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2.2 工作动机的差异

我国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都是通过讲座、访谈、团体辅助等等方式进行开展,以此来对学生的进行教育、引导,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促使大学生认识到正确的心理疾病防控方式。在心理访谈中,主要是以“一對一”的心理咨询为主要形式。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者是绝对的“主动因素”,所以只有学生在主观意识上产生了“我要咨询”的想法,心理咨询这一活动才能开展,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只要学生愿意主动进行心理咨询,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是“教师”,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隔阂,所以学生通常不会主动向教师咨询思想政治相关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上至下”的单向传递过程,教育的方式也是以群体教育为主,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接受程度有密切联系。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二者的工作动机有着一定差异。

2.3 教育者要求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教育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以及分析鉴别能力,如果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培训就直接上岗,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极有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负面效果,使得“咨询者”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而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一般是高校的教师、行政干部、工会干部等等人员,这些人员都有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有着专业以及非专业的差异。

3 基于协同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原则

3.1 目标一致原则

在德育教育的范围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可结合彼此的特点,在坚持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积极且有效的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原理,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内容,这样就能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政治修养、综合素质。[4]

3.2 问题导向原则

问题导向是以问题为工作的出发点,以问题为事实现象探寻的着力点,以问题为解决目标的工作导向方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思想政治方面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现实着力点,且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所以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才有了现实基础。不可否认的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而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坚持最初的出发点,即“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

3.3 价值引领原则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事物的价值也就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高校学生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这个阶段正是建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可看做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导向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基于目前社会情况以及学生自我价值的认同,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点上能够积极结合,通过指导内容和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起相应的道德防线,以此应对目前社会上通货膨胀、就业困难、房价上涨等等现象带来的思想冲击。

3.4 实践检验原则

实践是一切理论存在的现实依托,意识检验理论有效性的基础。如果说问题是思政教育、心理教育融合的切入点,那么实际的方法、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对其进行验证。应对目前高校学生心理情况的复杂性,教育者有必要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二者结合的可行性,进而将方法、理论进行完善,切实的提高二者的教育效果。

4 基于协同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策略探讨

4.1 建立一体化的教育环境

环境对受教育主体有着重要的关系,常言道“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教育环境的营造为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创造了外部支撑空间。对此,一方面要建立起相关的教育制度,让制度成为价值的导向元素,进而为协同教育理念的落实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创建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要营造洁净、舒适的校园环境以及景观,根据高校的教育特点,因地制宜对学校的景观进行设计,进而促使学生产生校园归属感。

4.2 建立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优化内部教育结构,促进各个要素之间进行协调的关键。首先,高校可吸取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案例,明确思政教育、心理教育结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透彻分析思政教育、心理教育二者的内容;最后,要将各项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合理策划各个层次的衔接工作,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4.3 建立一体化的教育平台

首先,学校要构建其一个便捷、高效的线上教育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就可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完成讨论、咨询、互动活动;其次,要建立起线下的实际教育平台,以传统教育课堂以及社会实踐为平台依托,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育中来;最后,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的建立要相互补足,致力为高校学生打造更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4.4 建立一体化的教育载体

高校要为学生建立起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教育载体,通过大学生特色建筑、教学设备、景观绿化、校规校训、校园活动的建立、发展,让隐性的校园文化对其心理、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将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理论和实践拧成“一股绳”,为学生创建出内容丰富且具有实效性的教学内容,进而避免高校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形式化”的现象。

综上所述,促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政治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以唯有二者相互协助、双管齐下,通过合理的系统教育机制,才能够让高校学生树立起健全的人格以及高尚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向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基于协同视域[J].学理论,2016(7).

[2] 郑吉春,黄荟宇,张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3] 曹林林.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究[J].理论观察,2017.

[4] 白天宇.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高校教育思想政治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