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
2019-06-03陈燕琴
陈燕琴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实践。本文先从课前设计、课堂及课下活动设计和评价设计三个阶段进行初步的模式构建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将课堂教学和基于MOOC的网络学习相结合,设计出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证明,基于慕课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慕课;混合式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18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8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慕课视角下混合式学习研究综述
(一)慕课的兴起和发展
MOOC(慕课)指的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对于慕课的研究国外学者的起步比国内早。Downes早在2008年就探讨了MOOC的连通主义理论机制,但是国内学者对其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于被称为“慕课”年的2012年,此后对慕课的研究开始大幅攀升。在这一年里,美国的多所顶尖高校,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陆续设立了新型的网络学习平台,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免费网上课程,其中最著名的平台有Coursera,Udacity和edX。中国众多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先后加入Coursera,清华大学也于2013年利用edX开源系统建成了学堂在线,重庆大学则发起成立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此外,中国本土的MOOC,如学堂在线、慕课网、网易公开课等也呈欣欣向荣之势。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式和资源化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二)國内外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综述
混合式学习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目前国外对此的研究的学者众多。如Driscoll,2002;Carman,2005;Gra-ham,2006;Bonk & Graham,2008;Whiteloc,2011;Dziubaban,2013等。Bonk&Graham(2006)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两种学习环境的结合。Driscoll(2002)主张将各种网络技术相结合,将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相结合,将教学技术与具体工作任务相结合。而Bonk&Graham(2006)还阐述了选择混合式学习的主要原因。
2003年12月,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在我国正式倡导“混合式学习”,拉开了国内研究“混合式学习”的序幕。国内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目前外语界学者对其研究还不够系统,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鲜有“混合式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模式的研究,个案设计和实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②多数研究都以教师角度出发来设计互动模式和学习支持系统模式,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学生群体对于信息化背景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接受度,因此对指导教学意义不大。
慕课所倡导的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和混合式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慕课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传统课堂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且把先教后学的模式转变成了先学后教的模式。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慕课”并含“英语”和“混合式”共检索出文献35条,且所有的文献均始于2015年,其中2015年相关论文5篇,2016年相关论文10篇。到了2017年,此类论文达到20篇。稳步呈现增长趋势。这在某方面显示了在慕课的大环境下,如何借力慕课资料在大学英语课堂展开混合式教学逐步得到学者的重视。
二、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一)课前设计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首先在选择教学内容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否有充分的慕课资源供参考使用,这些慕课资源与书本教学资源的契合度,和教学目标的吻合度,是否适合教学班级学生的水平以便他们更好的理解吸收等均是授课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老师需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设定不同的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课堂及课下活动设计
根据课前设计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师需对课堂及课下内容做好周密详细的安排,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最大化的优化整合,合理安排学习环境,包括基于慕课的自主学习环境、小组合作学习环境和课堂面授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首先慕课资源要通过一定的平台发布给学生,根据课堂需要和慕课资源的具体内容,教师要做一定的删减、添加或者重新整合资源的修改工作,以最大程度保证教学效果。
其次,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小组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课下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老师应承担在线答疑与指导工作,如在公共平台上系统解答学生提出的较为集中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慕课论坛的讨论交流,或者创建新的班级讨论平台,以便学生的互动。
两个阶段之后,学习者接受教师课堂面授,这是学生质疑问题、解决问题、内化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并组织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主要有以下两项任务:①检查学生小组协作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做系统的梳理,如字词理解、课文宏观结构、写作手法等,以加强重点难点的理解;②组织学生通过测评、汇报、表演等形式来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监管学生的学习状态,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系统评价设计
发展性教学评价应被应用于此模式下的评价体系。在具体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结合。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教师在公共讨论平台中通过态度观察和活动记录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此外,小组学习记录和学生笔记这些能反映教学平台学习情况的内容都是评价的内容。在面授环境下,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展示及其他活动的情况、课堂作业的情况也是形成性评价体系下考察学生的内容。终结性评价一通常是在学期结束时或者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其形式多样化,即可以是综合测试,也可以是某单项的测试如单词测试或者口语测试。
三、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
(一)自主学习平台的创建
鉴于学生目前使用的教材为《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我们挑选了第三单元为主题,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实证研究。整个平台的建设分为二个板块。一是教学材料区即MOOC平台区。二是师生共建信息平台。首先,因为《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主题为中西文明和文化差异,因此老师在综合考虑课程大纲、内容安排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后选取了网易公开课里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开课程《中西文明比较》和学堂在线网站里的清华大学公开课《生活英语进阶》的第一单元“Cultural Studies”作为MOOC课程资源。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公开课程《中西文明比较》共有五课时,每课时约30分钟,全英文授课,课程内容相对课程对象的理解和语言水平来说略有难度,但是提供有中文字幕的模式,老师也会让学生只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开启此模式。清华大学公开课《生活英语进阶》的第一单元“Cultural Studies”共计9课时,每课时约为8分钟,该课程通过引言、听力、讨论、课文讲解和课文反思等部分围绕“文化差异”这个主题展开,场景非常生活化,更利于學生吸收消化。学生按照课程要求进行MOOC自主学习。学生需要登录在线课程网址,查找课程后点击注册,并按照课程系统单元进度要求完成自学任务。其次,教师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二个虚拟平台,在这个平台里,老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监管学习过程,解答学生疑问;学生可以发表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提交课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在此发布的任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按时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观看部分视频、完成部分作业)。
(二)自主和小组学习过程
本单元的主题是文化差异,结合课程大纲要求和慕课资源的具体内容,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先登录“学堂在线”客户端,观看清华大学公开课《生活英语进阶》的第一单元“Cultural Studies”9课时内容,首先完成课程要求的测试题(单选题,共60题),其次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思考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并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谈谈自己印象深刻的能体现文化差异的例子或者经历。该题的评价手段是口头阐述,老师会在课堂教授环节考核学生的准备情况。
阶段二:学生登录网易公开课,观看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开课程《中西文明比较》,鉴于该课程难度稍大,且课程本身并未设置考核环节,所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自由讨论,学生在微信或者QQ平台发表自己的课程反思或者感想、疑惑,老师观察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阶段三:小组学习阶段。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完成教材内容第三单元“The Tale of a Cultural Translator”的学习。老师在公共平台上传课文的音频、课件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从生词意义、难点重点、主题理解、篇章结构四个部分着手解读课文。学习小组内部的任务分工由学生自由商定,最终呈交给老师的是本小组关于这四个部分的笔记。此外,老师布置与慕课和课文相关的辩论题作为思考题,要求每位学生都选择一个立场(正方或者反方),为第三阶段的课堂辩论做准备。
(三)课堂面授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学习者接受教师课堂面授。这个阶段是检测学习者自主和协作学习质量的关键。通过课堂对学习者开展面授,老师可以进一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老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从以下方面来组织课堂: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课文的语言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地对课文结构和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其次,针对自主学习的阶段一的任务组织课堂口头阐述;针对阶段二的讨论组织“优秀观点展”,老师在公共讨论区挑选有深度和独特见解的学生观点,通过适当的讲解分析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最后老师组织课堂辩论。老师要在辩论结束后进行点评和评分。本研究还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态度在学生中展开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混合式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深度访谈我们还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混合式学习和慕课资源的利用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动力,学习自由度的加大并没有带来反面后果,反而让他们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