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9-06-03郭红芳
郭红芳
[摘要]国际旅游已经发展到出入境旅游并重、深度国际化大交流、旅游外交功能凸显的新阶段,本文对国际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符合产业转型创新发展背景下湖南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符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趋势所需,可给其他地区、其他行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圖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00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0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国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旅游接待国,2015-2017年,湖南入境旅游市场持续位居全国前20强,人出境游客增长达42.46%、61.3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国际旅游蓬勃发展态势急需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涉外旅游人才。而湖南省开设了旅游类专业的46所高职院校中在校学生不到4万,且多为培养内向型旅游人才。如何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国际旅游专业群,培养出大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旅游人才,是摆在湖南旅游企业和湖南高职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市场对国际旅游人才的需求指向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单个专业建设既无法满足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需要。正因如此,根据国际旅游产业链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涵盖5大相关专业的国际旅游专业群,明确专业群的培养目标是国际旅游业旅游要素供应组织的高级服务岗位和初级管理岗位,属于高层次人才,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较高的国际化思中外文化修养,精通外语,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旅游业规则与惯例,能独立参与国际事务,掌握本专业国际化技能知识,满足国际旅游业员工标准,拥有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旅游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
国际旅游人才与“内向型”旅游人才的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因高职院校国际旅游人才培养开始晚,境外企业与高校深入考察的机会难得,使得学校教育管理者、教师等对国际旅游人才的认识模糊、理解还不到位,进而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准确定位国际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二)忽视国际化视野与思维的培养
旅游人才要国际化,必须要有世界眼光和对国际现象做出分析判断、概括反思的能力,而不单单是当前高校的留学、上外语课、请外教。
(三)忽视外语交流能力的培养
外语是国际交往力提升的基础,但因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底子薄、学校又没有重视外语能力的系统化、强化训练,使得许多高职旅游类专业毕业生的外语交流能力仍处于“哑巴”“聋子”的状态。
(四)缺乏国际化课程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基本上没有与国际职业课程体系接轨,也很少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除了外语类课程,也很少有课程使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
(五)缺乏国际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基本没有专业课教学的外籍老师,也很少有旅游专业群所在的二级学院单独配备外籍教师。另一方面,因缺乏规范标准,大部分本土专业课教师的双语授课水平很低,本土教师的语言能力也参差不齐。
(六)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项目
一方面,因路途远、成本高、风险大,导致海外实习就业基地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多为“三年本土学习+中外双文凭”,缺乏真实国际社会环境,或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自费去境外院校、企业学习或实习3-6个月,经历短暂,均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国际专业知识、技术。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一)“三元共育、校企轮训、双轮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目标
“三元共育、校企轮训、双轮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围绕国际旅游人才需求,秉承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理念,立足省商务厅、外经贸人才培养基地、援外培训基地等资源优势,与国际知名企业、境外知名高校深入合作,制定两阶段在校学习、两阶段校外实习实训的培养计划,实现国际企业就业和境外高校深造的培养目标。其目标是构建国际企业、境外高校、中方院校三方深度合作、共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培养精通外语、通晓国际规则、擅长国际外交、精通涉外业务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学习与工作同步、就业与升学联动。
(二)“三元共育、校企轮训、双轮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根据开放互动、资源共享、需求互补、理实同步的原则,构建“三元共育、校企轮训、双轮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1.“三元共育”是培养主体。中方院校通过调查、走访、论证等方式挑选合适的境外院校、国际企业,三方构建利益共同体,开放互动,联合制定国际旅游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本地校园、境外校园、国际企业三个育人场地,三方充分发挥各自在理念、课程、技术、设施、师资、资金、项目、实习、进修、留学等方面的不同优势,全方位打造国际旅游人才培育平台和成长环境。
2.“校企轮训”是培养方式。根据旅游类专业的实用型专业学科性质、境外实习就业周期要求及人才成长规律,设计“二进二出”的校企轮训培养方式,“一进”为新生入校后的第一、二学期,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形体礼仪、中外文化等人文素质,夯实景点讲解、餐饮服务、客舱服务、民航乘务、客运安检等专业基础技能,“二进”是指学生企业实训和海外游学进修返校后的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10月份,专攻专业核心技能和基层管理技能,如导游实务、旅游线路设计、领队实务、宴会设计、客舱管理、邮轮运营、客运组织、乘务实务、安全应急处置、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一出”为大一暑假至第三学期的专业综合实训和海外游学进修,开展初级员工实践和境外高校学习,“二出”为第五学期11月至第六学期的海外实习就业面试和毕业顶岗实习,开展高级员工实践和海外实习就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正是在这样紧密有序的工学交替间螺旋式上升,实现毕业时零距离上岗和直通学业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