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2019-05-31赵文静
赵文静,王 非
(1.湖北中医药大学 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湖北 武汉 430000)
周围性面瘫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根炎,主要引起面部神经麻痹,面部肌肉痉挛瘫痪,一般在春秋两季比较多见,男性发病往往多于女性。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明显,但是何时治疗疗效最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也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有争议的地方[1]。本文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脑病科门诊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44例,观察在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进行针灸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脑病科门诊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44例,其中男83例,女61例,根据不同发病时期分为三组。按照起病至门诊就诊时间计算,发病时间在7 d内为A组,共49例;发病时间8 d~15 d内为B组,共47例;发病时间超过15 d为C组,共48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三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2]。急性起病,多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额皱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食时食物残渣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病侧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实用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②年龄5岁~80岁;③能配合完成针灸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实用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②继发性疾病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比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腮腺炎或是脑卒中等疾患;③面肌痉挛患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根据分期治疗原则进行治疗,病程在7 d以内的按急性期治疗原则,病程8 d~15 d按静止期治疗原则,病程超过15 d的按恢复期治疗原则。所有患者连续治疗5 d为1疗程,休息2 d,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不满3个疗程治愈的患者注明治疗结束日期。
2.1 A组(急性期)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以患侧面部局部取穴和肢体远端配穴为主。局部取穴:患侧翳风、风池、下关、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局部宜少针浅刺;循经远端选穴:合谷、内庭,宜泻法。风寒证者加风池、列缺;风热证者加曲池、外关;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三阴交。针得气后面瘫局部艾条温和灸,肢体穴位TDP照射,留针30 min。
2.2 B组(静止期)
静止期治疗主要是以患侧多针浅刺法。取穴:攒竹、丝竹空、地仓透颊车、颧髎、翳风、下关、阳白透鱼腰、四白、合谷等。局部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加阳白、睛明浅刺轻捻转不留针;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覆盖眼睛,TDP照射面部,针刺留针30 min。
2.3 C组(恢复期)
恢复期治疗主要是采取患侧面部穴位深刺。取穴:静止期的穴位加足三里、三阴交。其中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针得气后,面瘫局部艾条温和灸,肢体穴位TDP照射,留针30 min。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3]判定。痊愈:面部表情自然,眼裂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双侧对称,口角无歪斜,额纹完全恢复正常;显效:面部表情基本自然,眼裂能闭合但不完全,鼻唇沟变浅程度减轻但不对称,口角基本无歪斜,额纹恢复但不对称;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眼裂能闭合一半,鼻唇沟变浅不对称,口角略歪斜,额纹尚未完全恢复;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未见明显改善。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三组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三组患者在3个疗程以后进行疗效分析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8.834,P<0.05。其中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B、C组,说明发病7 d内急性期行针灸治疗效果最好,静止期发病8 d~15 d次之,超过14 d病程疗效相对较差。结果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针灸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4 讨 论
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一侧口角、眼睛歪斜,所以也称为口角斜,一般一侧起病,发病比较突然。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病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人面部阳明、少阳经络,气血运行受阻,面部经筋失于濡养,以致筋肌失于约束,弛缓不收从而起病。《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能收,故僻”,可见面瘫的病机为寒热病邪侵犯足阳明之经。
周围性面瘫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会造成一侧颜面部歪斜,影响美观,往往容易影响患者社交,给患者带来一定社会心理压力。目前,西医主要是采用物理及药物治疗,严重手术治疗,往往效果不明显。而针灸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疗效确切,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针灸适应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4]。但是针灸何时治疗疗效最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也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有争议的地方。西医将周围性面瘫分为三个时期:①急性期:即发病1 d~7 d;②静止期:发病8 d~15 d;③恢复期:病程超过15 d。现代医学认为,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过早进行针灸治疗,容易增加对面部神经的刺激,造成神经水肿,容易加重病情,不利于恢复[5]。而有的学者认为,针灸治疗并不会加重面神经水肿,而是该病病情发展的一个病理过程[6]。由于在发病早期,血管容易出现痉挛,造成神经容易出现缺血缺氧水肿等表现,面肌痉挛瘫痪程度视神经受损情况而定,而在面瘫静止期局部可出现病理性自发电位,病理性自发电位越多,说明神经变性坏死越严重,预后越差。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在急性期行针灸治疗效果较好,而且针灸还能抑制面神经损伤,增加对面神经营养,从而保护相应神经元,进而对面神经损伤起到再行修复的作用。若在面瘫静止期及恢复期才介入针灸治疗,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使面瘫难以恢复而遗留后遗症。有的学者认为,急性期还没有出现髓鞘及轴突变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水肿的加重,神经受压逐渐加重而出现变性以至难以恢复,这时如果在急性期给予良性刺激,使受压的面神经产生兴奋,加速急性期血液循环,可以改善面神经的营养,从而减轻面神经受压程度,促使面瘫早日康复[7]。
本研究观察表明,在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疗效较好,预后更好。笔者认为,虽然急性期会出现神经水肿表现,正处于邪正相争阶段,但是针灸并不会加重水肿,此时进行针灸治疗,正好可以给予一个良性刺激,激发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具有广泛的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扶正祛邪。因此,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疗效明显,相比于静止期及恢复期恢复更快,减轻患者痛苦,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