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提梁”中的文化韵味之我见
2019-05-28耿浩
耿 浩
图1 太极提梁
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繁盛是世界所公认的,不仅种类极多,且工艺水准高,有着独特的东方美学气质。紫砂壶是中国制陶手工艺品中的代表性作品,在五百多年的发展中,紫砂壶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撑,以手工艺人的创新为动力,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将紫砂壶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图1“太极提梁”以古典哲学文化中的思想为主题,在造型设计上极具创新性和现代感,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美感体现了太极文化的思辨哲学。
色彩是紫砂壶的第一个特点,其所反映的是泥料的特性和与作品主题的呼应。这件“太极提梁”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黑色,神秘而敦厚,光泽度极佳,如墨玉,是一种极为珍贵的“黑紫砂”,是一种窑变品种。取材于黄龙山上的特殊泥料,在高温淬炼下呈现出独特的颜色,多为皇家使用。清代时由于配方和烧制工艺的失传,黑紫砂一度消失,后来人们用加入金属的方法来制造黑紫砂,但已经失去了艺术水准,直至当代才有手工艺人研制出烧制黑紫砂的方法。从泥料上可以对此壶进行两个判断:其一,此壶必定有着极高的价格和收藏价值;其二,制作此壶的手工艺人的技艺在色彩运用中得到了证明。
“太极提梁”壶属圆器的变体,有着珠圆玉润、柔中带刚的特点,这与太极学说中所讲的“阴阳平衡”是相符合的。壶的最高处最为宽阔,向下则自然收紧,至底部自然形成平底,形如碗状,重心平稳,体态轻盈。最高处边缘线条呈波浪形状,最高点与壶身上若隐若现的棱纹相对称,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美学特征,同时使壶形成一种内外呼应,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在具体制作的时候,壶身筒的拍打方式要注意转折处的结构强度,仍然是遵循传统紫砂圆器的成形拍打方式,一点一点的修正壶面的曲线,并采用补泥的方式,将原本圆润的线条塑造出立体转折的折线,注意这种折线不完全是拍打出来的,同时也并非是完全修补形成的,而是两种方式共同作用,从而达到立面转折的效果。这种制作方法在壶身,壶流,以及茶杯的制作中都有应用,形成了整体一贯的造型特征,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呼应了整套作品阴阳互生的创作主题。
壶盖是牛鼻壶盖的变式,边缘走向与壶身边缘线条一致,与壶身融为一体,顶盖上方为镂空的太极图案。这一设计将壶钮与壶盖的功能融为一体,开放式的壶盖则更利于茶香散出,同时壶盖的造型也顺应着壶身的转折上下起伏,就如同抽象化的波浪,使整体的形象协调一致。壶嘴则借鉴了僧帽壶中的壶嘴,短小精悍,易于控制茶水的流量、流向,精确的角度能够确保不流涎,保持了壶面的整洁清爽。提梁部分两端与壶两端自然衔接,是典型的“硬提梁”。提梁圆润宽阔,与壶的中心在同一垂直线上,能够保证使用时较为省力,结构也比较坚固,不易损坏。
“太极提梁”以圆为主体,但兼顾力量美,各部分比例协调,转折适当有力,体现出手工艺人的创新意识和紫砂壶整体的结构美、空间美与现代美。壶盖上的太极图案明确了壶的艺术主题,“太极”是古典文化中相当重要的图形图案之一,其饱含了古典时代整体文化体系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我们能在此件紫砂壶中看到直线可以凌厉如壶嘴,也可以柔美如壶身边缘线条;圆可以包含棱角如壶身,方可以带有韧性如提梁,这样的设计恰恰体现出道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体现出融合、包容与和谐的至高美学境界。
“太极提梁”壶的基础造型皆来源于传统,手工艺人根据自己思考的主题对各部分进行改良,从而展现出全新的造型,又紧贴艺术主题,不仅迎合了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也满足了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想象,使此件紫砂壶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文化境界、艺术境界与精神境界。
通过对“太极提梁”壶泥料、造型及内在文化的分析,揭示出其工艺价值、造型创新与深厚内涵之所在,感悟其道家哲思,强化了紫砂壶艺术与传统文化间的血脉联系,无论对于紫砂壶还是道家文化都是一个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