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科护士与临床护士对肿瘤放射治疗中CT定位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外渗的认知调查

2019-05-27陈彩金邱玲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外渗放射治疗造影剂

陈彩金,邱玲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我国放疗定位技术发展较快,经静脉注入含碘造影剂同时进行CT扫描,其目的是增强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更清晰地显示病灶范围。由于注射造影剂时所需的压力大、速度快,导致造影剂外渗的风险增高,而造影剂外渗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甚至会影响定位效果[1-2]。所以,熟悉预防及处理造影剂外渗被视为是肿瘤放射治疗CT定位前的重要护理举措,应纳入专项护理培训的内容。本研究调查专科护士与临床护士对肿瘤放射治疗中CT定位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外渗的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护理造影剂外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某三甲医院护士96名,包括专科护士(包括来该院实践的专科护士)46名、临床护士50名为研究对象,年龄28~41岁,平均(29.3±0.5)岁,均具有护理本科学历且临床护理经历>5年。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肿瘤放射治疗CT定位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外渗相关知识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2部分组成,包括:(1)护士的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等一般资料。(2)造影剂外渗相关知识现状调查,内容包括13个条目、3个维度;3个维度分别为肿瘤放射治疗CT定位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外渗因素(药物因素、患者因素、设备因素及护理人员因素),预防造影剂外渗措施(高压注射器选择、留置针选择、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患者体位摆放和健康教育),造影剂外渗的处理(临床护理、现场处理及外敷观察)。

2018年10月,由研究者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向受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目的及相关事项,问卷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描述,用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造影剂外渗因素的认知比较

专科护士对碘造影剂外渗各因素正确认知的比例为73.9%(34/46)~89.1%(41/46)。与临床护士比较,专科护士对药物因素、患者因素、设备因素及护理人员因素的认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预防造影剂外渗措施的认知比较

专科护士对预防造影剂外渗各措施正确认知的比例为76.1%(35/46)~95.7%(44/46)。与临床护士比较,专科护士对高压注射器选择、留置针选择、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患者体位摆放和健康教育的认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静脉选择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造影剂外渗处理的认知比较

专科护士对碘造影剂外渗各种处理有正确认知的比例为89.1%(41/46)~93.5%(43/46)。与临床护士比较,专科护士对临床护理及外敷观察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现场处理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肿瘤放射治疗CT定位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外渗因素的认知比较[例(%)]

表2 两组对肿瘤放射治疗CT定位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外渗预防措施的认知比较[例(%)]

表3 两组对肿瘤放射治疗CT定位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外渗处理的认知比较[例(%)]

3 讨论

3.1 碘造影剂外渗因素的认知情况

碘造影剂外渗因素的认知调查显示,两组护士对药物因素和患者因素的正确认知比例最高,可能与基础医学护理教育及临床经验有关[3];而专科护士对设备因素有正确认知的比例是73.9%、临床护士为40.0%,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临床护士对肿瘤放射治疗CT定位领域的新技术、方法、材质、用品、设备等不断更新的认知缺乏,应该在此方面加大培训力度。

3.2 碘造影剂外渗预防的认知情况

造影剂外渗是指CT增强扫描时浅静脉血管破裂,造影剂漏出血管渗入邻近组织间隙,造成相应组织充血肿胀的表现。造影剂外渗是一种皮下组织非感染性炎症损伤,是肿瘤放射治疗CT定位增强扫描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较大的安全隐患之一[4]。碘造影剂外渗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范围局限,表现为针刺局部皮丘样肿胀;较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刺痛、烧灼痛,前臂因为肿胀而饱满;重者肿胀可以累及整个上肢软组织。除软组织肿胀外,皮肤可出现水泡、坏死或溃疡,血管和神经萎缩,毛细血管反应迟缓,脉搏消失,感觉异常,指端苍白,被动活动疼痛加剧,甚至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因此,增强防范药物外渗意识,降低药物外渗发生率是所有护士的基本共识。

本研究显示,预防造影剂外渗相关的6项措施中,两组对静脉选择认知正确的比例均为最高,对患者体位摆放认知正确的比例最低,临床护士对患者体位摆放认知正确的比例仅为52.0%,可能觉得摆放体位应该是CT室护士的工作范畴,而CT增强扫描现场短暂,CT室护士仅叮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患者常常不重视导致配合不到位而发生药物外渗,提示临床护士也应该接受肿瘤放射治疗CT定位增强扫描中因疾病部位不同而体位摆放不同的知识,使防范前移,提早对患者宣教CT扫描中不可随意更改体位或移动肢体的意义,防止因肢体活动而发生药物外渗。

3.3 碘造影剂外渗处理的认知情况

碘造影剂具有较高的渗透压,特别是离子型造影剂,其渗透压为血浆的5~7倍,高渗透压可使血管内皮受损而引起剧烈的疼痛;碘造影剂渗入皮下后可引起局部微血管破坏,造成严重的循环障碍,体液迅速经破损血管渗出,引起局部组织迅速肿胀,致循环障碍加重,而循环障碍又阻碍渗出造影剂消散;碘造影剂的高渗透压又可使红细胞皱缩、聚集,导致局部动脉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加,又加重了体液渗出,这是碘造影剂渗出后引起迅速肿胀的原因。临床常见的造影剂主要有碘普罗胺、碘海醇、碘比乐、泛影葡胺、泛影酸钠、碘化油等。造影剂外渗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婴幼儿、老年人、神智不清的患者,虚弱的患者;(2)注射部位为末梢小静脉和皮下组织较少的部位;(3)上行静脉造影时止血带未松开;(4)留置静脉导管或穿刺针使用超过20 h;(5)同一血管多次穿刺;(6)穿刺部位难以观察,发生大量外渗而不被察觉;(7)注射部位动脉功能不全或淋巴管引流不畅。

目前对肿瘤放射治疗CT定位增强扫描中碘造影剂外渗的治疗和护理并没有统一标准[1],按照国家卫计委首次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发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发生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在原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观察并记录渗出或外渗区域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及关节活动和患肢远端血运情况[5]。本研究显示,临床护士对碘造影剂外渗的临床处理、外敷观察方面认知正确的比例较低,提示应针对碘造影剂外渗处理在临床护理、外敷观察方面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如下。

3.3.1穿刺前的护理 (1)护师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及临床用药情况。(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要求患者及时向操作护士反应,相互间及时沟通。如在推注造影剂时,穿刺处出现疼痛,表示造影剂可能外渗,这时要及时向护士反应,以便在最短的时间进行处理。

3.3.2发生造影剂外渗时的处理 (1)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注射,等扫描停止后拔针;拔针前尽量回吸外渗液,用敷贴按压穿刺部位,避免血液外渗加重局部肿胀。(2)可给予30%~50%的硫酸镁局部湿敷,早期冷敷可减轻局部渗出,不可热敷,一般2~3 d局部肿胀便可消退。若局部有水泡,肿胀明显,则要抬高上肢减轻水肿,适当应用抗过敏药、抗生素,使用喜辽妥涂抹局部,一般7~8 d可痊愈。绝对不能热敷,因为非离子造影剂都是高渗的,热敷会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重血管外渗出,肿胀更明显。

3.3.3造影剂外溢的预防 (1)穿刺血管一般选用粗、直、有弹性的表浅静脉,且穿刺部位易于固定,尽量避开关节、静脉血管分叉处,一般常用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等部位。另外,在穿刺时力争“一针见血”,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2)改进穿刺方法,高压注射器针头长度和普通头皮针相似,但针头较粗,为避免加压注射时针头刺出血管,在穿刺见血后针头再平行进针1 cm左右,以保证针头在血管内。(3)穿刺部位的固定采用宽2.5 cm的医用透明胶带以针板为中心粘贴,然后再固定软管,最后固定针翼,以防止加压注射时针翼摆动。(4)采用静脉预推法检验穿刺时有无血管损伤,可大大降低血管外渗的发生率,方法是在穿刺成功后,快速推注生理盐水约10 mL,如果患者注射部位无疼痛,表明血管无损伤,这时才接驳高压注射器;如果患者局部疼痛或肿胀,就应更换注射部位,直至无外渗发生时才可进行增强造影检查。

3.4 小结

综上述,专科护士对肿瘤放射治疗中CT定位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外渗的认知现状优于临床护士,应配合放射治疗定位技术的发展,针对弱项实施培训。

猜你喜欢

外渗放射治疗造影剂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咽及喉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