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情知多少
2019-05-25徐光炜
□徐光炜
近年来,癌症之害在诸亲好友中时有所闻,究系发病率上升抑或检诊更先进检出增多所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癌症的危害是否轻减?既然癌症发病乃由基因突变而起,是否乃命中注定?
其实癌症的发病因时因地而异,人们可能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卫生资源不足,因而疾病丛生,癌症也必多见,其实不然,癌症虽与基因有关,但此乃内因,而作为外因的环境因素也甚为关键,君不见嗜烟者罹患肺癌者日众?可见外因在癌症发病中的地位亦殊为重要,甚至认为癌症是一个包括生活习惯在内的与环境因素切切相关的疾病。在本世纪初,国际抗癌联盟(UICC)曾公布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并指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癌症年发病率为300/10万,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则仅为150/10万,竟差一倍。再反顾我国,在解放之初,癌症死亡在全国死亡顺位中名列第九,并不构成主要威胁,而近年来癌症死亡早已跃居我国第一、第二顺位,成为人们生命的主要威胁了。因此有人认为癌症是“富贵病”,是与生活环境及方式相关的疾病,不无道理。这也为癌症是可预防的疾病提供了依据。
其实,导致癌症的外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与感染因素有关,另一类则主要与不良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有关。现已明确由感染因素导致或与感染因素密切相关的癌有肝癌(乙、丙型肝炎病毒)、胃癌(幽门螺杆菌)、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鼻咽癌(EB病毒)、胆管癌(中华分枝睪吸虫)、膀胱癌(埃及血吸虫),这六种癌症不但都已有确切的实验室证据加以证实,且有流行病学的依据,如在胃癌高发地区的60%成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而60%~80%的肝癌患者均曾患肝炎。另外,食管癌与淋巴瘤也高度可疑与感染有关,只是目前尚未掌握其确切的证据,有如嫌疑犯的身份已被确定,尚在搜集确切的证据,以便日后将其逮捕归案,绳之以法。正由于这些癌症与感染有关,势必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癌症,长期以来我国不但肝癌、胃癌、宫颈癌、食管癌高发,鼻咽癌更成为我国的特色癌种,这些当不难理解。
既然长期以来我国的常见肿瘤与感染有关,无疑须先经历一较长时期的慢性感染阶段,其后又有一较长的癌前阶段,然后才被启动,又可能经历数年的原位癌阶段,最后才发展成能转移的浸润癌,此乃是一漫长过程。可见欲降低癌症发病率减少其发病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易事。试以胃癌高发的日本为例,该国研究发现,其胃癌发病率的下降与食物冷冻链的建立及家庭冷藏柜的普及有关,食物自生产、加工、运输、贮存直至烹调入口,始终维持冷冻保鲜的过程,有效控制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欲降低这类癌症的发病率殊属不易,但由于各种感染的病原较明确,因此就提供了制备各种相关疫苗加以预防的可能,这无疑是一条控制该类癌症的捷径,现在预防肝炎及宫颈癌的疫苗已问世,相信待之时日,当疫苗注射率覆盖一定人群后,此两种癌的发病率定会下降。
另一类癌症与生活习惯相关,比如在发达国家常见的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起飞、城市化进程、吸纸烟恶习的蔓延、生活方式西方化以及寿命的延长等因素,近年来发病率也明显上升,以致我国常见肿瘤的死亡序列也出现了变化。过去我国未建立癌症发病登记制度,但在全国范围内曾作过三次以癌症为主的死亡调查,表一示我国主要癌症死亡序列的变化。当然癌症的死亡率并不等同其发病率,尤其某些治愈率较高的癌症,如乳腺癌,更是如此。因此,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完善了癌症发病登记制度,本世纪以来的短短十余年中我国癌谱呈现西方化趋势(表二、表三)。
表一 中国癌症死亡率顺位的变化
我国传统的以消化道肿瘤为主的各种肿瘤的发病率虽已呈现下降趋势,但其总发病数仍居高不下,而各种发达国家常见的癌症,其发病率已在我国悄然兴起,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以女性乳腺癌为例,在1978年以前,北京宫颈癌的发病率高于乳腺癌,但以此年为分水岭,其后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形成一明显的剪刀差,现今北京乳腺癌的发病率已高于宫颈癌两倍有余,全国情况均类似。肺癌的危害则更甚,已成为我国癌症中的第一杀手,且由于农民广泛地改吸旱烟为纸烟,农村中的肺癌更急速上升,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宫颈癌,自1958年以来,由于有组织的筛查工作的开展,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及早期癌,使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全球宫颈癌发病有回升的迹象,可能与性观念开放等因素有关,盼随宫颈癌预防疫苗的实施能够得以控制。另一应提出的是甲状腺癌,其发病也呈上升趋势,原因有二:一是超声检查的普及,检出不少并不致死甚或无明显症状的隋性癌;二是与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有关。据悉有关方面正在重新制定诊断标准。
表二 中国癌症发病率的演变(2000—2011年)
表三 中国癌症死亡率的演变(2000—2011年)
如上所述,我国癌情不容乐观,所以防治癌症刻不容缓。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癌症死亡率持续下降,男性癌症发病率也以每年2%的幅度减少,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