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研究

2019-05-25蒲柯竹美郎宗贞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区域间西藏区域

蒲柯竹 美郎宗贞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GDP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出现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拉大等与世界其他国家类似的问题,阻碍经济社会的全面、平稳、健康发展。[1]西藏作为我国边疆民族省区,长期以来,在中央和全国各省市的大力支援下,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受地理位置、要素禀赋、发展条件以及市场规模、发展政策的影响,不仅与内地省区间差距较大,且内部各区域间经济发展也存在巨大差异,在经济上直观地表现为时间、空间序列上存在差异。如何缩小区域间及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实现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2]要求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并兼顾公平,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均衡发展新机制。因此,科学、客观研判西藏内部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内均衡发展、缩小与内地差距,与全国各地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也是制定民族区域经济政策,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未来发展规划、路径选择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文献综述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进而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以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paul 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尔逊(Nelson,R.R.)的低水平均衡陷进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和以缪尔达尔(Myrdal,G)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赫希曼(Hirschman,A.O.)、弗里德曼(Friedman,J.R.)的“中心—外围”理论以及弗朗索瓦·佩鲁(Perroux,F.)的增长极理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两大理论体系。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则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大量文献以不同视角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而展开分析,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研究范围、测度方法、衡量指标、西藏相关研究4个层面进行梳理。

一是从研究范围来看。林毅夫(1998)[3]冯长春(2015)[4]王青、金春(2018)[5]以全国为视角对中国城市群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郭源园、李莉(2018)[6],李晋、曹云源、孙长青(2018)[7]等选取某一省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黄丽娟、马晓东(2018)[8],刘国斌、胡炜桐(2018)[9]等则从县域经济视角进行实证分析。马静等(2017)[10]选取某一地区或流域3类来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是认为我国经济差异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演变轨迹[11];二是2000 年以后地区经济差异呈“先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N”型变化[12]。三是省内各区域的差异大于省份间的差异、城市间差异大于城市群,研究对象越趋于微观、经济差异越大,但差异呈减弱态势[13]。

二是从测度方法来看。陈利、朱喜刚、李小虎(2014)用传统统计学方法,针对单一指标,运用锡尔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分析云南省近30年以来的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过程。[14]覃成林、崔聪慧(2018)运用Moran’s I检验粤港澳大湾区各区域的经济联系状态;[15]杨嵘、杨安、李彩霞(2019)等则运用泰尔指数一阶分解、ESDA 空间分析等方法测度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16]

三是从衡量指标来看。单一指标运用最多,如人均GDP、GNP、人均农村(城镇)居民收入等,而人均GDP 则是最为广泛和经典的测度指标。也有学者采用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的方式对经济差异进行评价。张诗颖(2017)采用经济增长稳定性、增长效益、增长结构、增长质量、增长持续性、增长福利性六大方面共计36项指标构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17]王新华(2011)则选取经济、社会两大类包含人口数量、生活质量以及社会政策在内的31项指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某市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进行测度评价;[18]吴茂东(2010)选取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经济稳定系数、失业率、消费率、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对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19]

四是就西藏相关研究来看。李国斌(2018)对西藏7 个行政区域2000—2015 年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差异测算并对经济增长空间依赖性进行了Moran’s I检验。结果表明:西藏各区域间经济增长的σ 趋异性减弱,而收敛趋势明显,认为西藏区域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20]田茂德、毛阳海(2014)采用GDP、产值密度等指标对西藏各地区地理位置、市场规模等差异程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西藏要走特色化发展模式和建立区域联盟,形成强力的经济辐射圈。[21]陈朴、杨本锋(2010)将西藏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测算了2001—2008 年西藏人均GDP、纯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相对差距,认为造成西藏东、中、西三大区域间差异的原因主要有自然环境、投资数量、经济结构、市场规模、人口差异等。[22]邓青春(2010)对西藏2000—2008年的GDP 空间集聚状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和林芝经济集聚效应呈缩小趋势,其余地区呈上升趋势。[23]曾健(2009)对西藏东、中、西部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区域间产业差异明显。[24]

综上所述,就区域经济差异而言,学界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并且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大都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对于西藏区内的研究仍然较少,且研究数据年代久远、衡量指标和测量方法较为单一,绝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时间序列,较少对区域经济发展某一时间节点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西藏行政区划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单指标和综合指标体系构建相结合的方式,将研究时间段扩展至2017年,对西藏区域经济发展时空演进及空间差异进行实证分析。

二、西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界定与识别

经济发展差异是指相同时序尺度下,在特定的区域间,人均经济指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非均等化现实。差异识别主要包含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绝对差异指区域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量水平非均等现象,反映区域经济发展“量”的等级差异;相对差异指区域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变化速度非均等现象,反映区域经济发展“速率”差异。

(二)研究区概况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北纬26°50′—36°29′,东经78°25′—99°06′),面积约为122.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其中85.1%的地区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为高寒气候,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下辖拉萨市、日喀则市、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以及阿里地区7个市(地)级行政单位。截止2017年,全区总人口337.15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0.92亿元。

(三)方法选择与指标体系构建

文章将西藏7 个地(市)级行政区划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从时间和空间序列2个维度分别采用单指标法、综合指标体系对西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识别判定。文章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2006—2018年)。

1.单指标法

以2006—2017年西藏各区域人均GDP为单一指标(表1),测算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趋势及差异特征。公式如下:

式中,Xi代表i 区域人均GDP,Xˉ代表全区人均GDP 的平均值,N 为7,即西藏7 个地市;Xmax表示人均GDP 最高的区域数值,Xmin表示人均GDP最低的区域数值。

式中:X2i和X1i分别代表第i 区域在时间2 和时间1 的人均GDP,X2和X1分别代表全区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均值。

表1 西藏2006—2007年各地区人均GDP(单位:元)

2.综合指标体系构建:量图分析法

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指标体系的构建也不尽相同,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差异测度指标体系。多数学者选择构建复杂的因子体系进行分析,但容易产生因某些指标对整体性反应不强而导致关键指标被屏蔽从而影响结果评价。本文采用量图分析法,根据反映西藏经济发展数据的基础性、代表性以及可获得性,以2017年数据为基础,选取7项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①由于各区域间因面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因素、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等存在巨大差异,国内外学者在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时普遍认为,从人均经济指标上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考量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见表2。

量图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表2 西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评价指标体系及各地区数值

第二步:计算第j指标的均方差;

式中,σj表示第j 指标的均方差,Xij表示第i区域第j指标值,N为7,即西藏7个地市数。

第三步:计算第j指标的中等组数值范围;

第四步:将各区域原始指标根据中等组的上、下限数值范围,划分为优、中、劣三等(即数值大于中等组上限的为优,数值位于中等组上、下限之间的为中、数值小于中等组下限的为劣)。

第五步:按照每个区域所得优、中、劣三项指标的个数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先进、中等、落后三种类型:即得优指标数大于或等于得中和劣指标数之和的为先进;得优和中指标数之和大于或等于得劣指标个数的为中等;得劣指标数大于得优和中指标数之和的为落后。[25]

第六步:判断所选取指标的可行性以及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可靠性,一般用判断系数(K)进行衡量。当K<85%时,说明评价的指标准确性和评价可靠性差,应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变更指标;当K ≥85%时,说明指标准确、评价可靠。公式为:

式中,S代表属于先进型各区域得劣的指标数总和,T代表属于落后型各区域得优的指标数总和。Si代表属于中等型的第i区域得劣的指标数之和,Ti代表属于中等型的第i区域得优的指标数之和。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时间序列:西藏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趋势及特征

根据西藏2006—2017 年人均GDP 数据,计算相关参数数值结果见表3。

表3 西藏2006—2017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各项指标参数值

由表3 分析得出:西藏区域间经济的极差由2006年的16257元扩大到2017年45842元,标准差由2006年的5844元增长到2017年的16505元。在这期间,只有2009年的极差和标准差呈下降趋势,其他时段都为显著上升趋势,说明绝对差异变化趋势不断扩大。西藏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自2006—2007年有所上升后,在2008年持续下降,但其间在2011—2013 年有持续波动,到2014 年以后呈下降趋势,但此趋势并不显著,说明相对差异变化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缩小。

因此,综合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变化趋势可知,2006—2017年,西藏区域经济间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而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减小。设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曲线的斜率分比为k绝对、k相对,通过表1对比可以看出k绝对数值远大于k相对数值。因此,总体上西藏各区域间经济差异持续不断扩大。

上述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为我们展示了2006—2017年西藏区域经济的总体变化轮廓,但不能反映各个地区在某一时间段里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及特征。通过计算离差、比率以及相对发展率,分析西藏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结果见表4。

表4 西藏各区域与全区平均水平的离差、比率及相对发展速度

分析得出:

(1)拉萨市、林芝市、阿里地区与其他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逐步扩大。由数据分析,从2006 年至2017年,这三地市人均GDP均高于全区平均值,离差均为正值,比率也都大于100%,但就离差增幅分析,阿里地区发展速度远落后于拉萨市、林芝市。

(2)山南市经济发展迅猛。2006—2017 年,山南市离差由负数转变为正数,从比率看,山南市由2006 年的86%上升到2017 年的100.9%,而其余地区较2006 年均有所下滑,说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与全国整体经济的下行趋势呈正相关。

(3)从相对发展速度来看,拉萨市、林芝市发展速度远大于全区平均速度,而阿里地区和山南市与全区均速基本持平,其余地区则落后全区均值较多,Nich值最高的拉萨市比最低的那曲市高出3倍多。

2.空间序列:西藏区域经济水平空间差异综合评价

根据量图分析法,对表2所构建指标体系中数值进行计算,得出各指标参数值见表5。在判断系数K值的计算中,将异常值带入公式(11)可以得出:

将表5各相关参数与表2各地区原始数值进行比对,统计西藏各地区所得优、中、劣指标个数,可将西藏7个区域划分为先进、中等、落后三个类型见表6。

表5 2017年西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相关参数

表6 2017年西藏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

计算结果表明:2017 年西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具体如下:

(1)属于先进型的有拉萨市、林芝市,属于中等型的有阿里地区、山南市,属于落后型的有那曲市、昌都市以及日喀则市。以2017 年数据来看,西藏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排名为:拉萨市第1、林芝市第2、阿里地区第3、山南市第4、那曲市第5、昌都市第6、日喀则市第7。

(2)“聚集效应”显著。首府拉萨市7个指标全部占优,且远超全区平均值,与同为先进型组的林芝市相比也存在巨大优势。同时,各项指标均显示拉萨市和林芝市在西藏具有优先发展权,各经济要素优先选择落户,人、财、物大量汇聚,形成“优者更优”的局面。

(3)内部差异巨大。一是先进组:拉萨市7 项指标全部为优,无中、劣指标,而林芝市有两项中等指标且人均城镇可支配收入指标为劣;二是中等组:由于人均指标特性,阿里地区凭借地广人稀、资源禀赋以及中央、地方的大力扶持,在各项指标综合评价中位列前茅,而山南市近几年依托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便捷的交通网迅速发展;三是落后组:异常值中,那曲市、昌都市均有得优指标、而日喀则市因人口众多,所有指标均落后于全区平均水平。

从空间分布来看,运用ArcGIS10.5 软件作图,得到结果见图1。西藏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位于中东部的“拉萨—林芝”核心经济带;中等区域山南市紧临拉萨、林芝,阿里则独偏西部一隅;而落后区域则从藏东昌都市向中北部的那曲市和中南、西南的日喀则市延伸。

图3 西藏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

面积和人口占比上,先进型区域面积、人口分别占总数的12.1%、27.2%;中等型区域占34.0%、14.1%;而落后区域占53.9%、58.7%。

三、区域经济差异与增长的关联、后果及成因分析

(一)经济差异与增长的关联

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初期,受区域要素禀赋和内生发展动力的限制,一般优先发展优势地区为换取较快的增长速率,当增速不足以弥补或抵消由于区域差异而产生的副作用时,以缩小区域间发展差异的均衡化发展便成为首要目标。当然,取舍总在扩大或缩小差异之间寻求博弈的均衡点。最优选择即是既能维持经济平衡发展为落后地区带来利益保障,又能满足适度差异以获取最优发展速率。

由于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差异与均衡间的平衡支点具有理论上探索的必然性。在有限范围内,区域差异的“容忍度”取值与区域大小和发展速度呈正相关,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同一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差异“容忍度”取值也不同。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可以也是应该存在的,正是由于差异所带来的“梯度力”推动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和要素的空间转移,并促使区域经济系统不断有序与高级化;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差异也必须控制在“容忍度”上限内,如果差异突破限度,区域必然会分裂为发展水平与速率迥异的“亚区”,最终导致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崩溃。

(二)差异的后果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的后果主要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方面。正效应指由差异所带来的“经济梯度”促进生产要素以资源流、能量流以及信息流等形式在区域间不断转移、耦合、分裂和叠加,推动区域经济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西藏一直以来重点倾斜发展以拉萨、林芝为中心的基础雄厚、条件优越、增长潜力较大的地区,通过“增长极”效应辐射和激发各区域发展潜力,使全区经济高速增长。截止2017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三,年均增长10.8%。负效应指差异导致的“累积因果”作用机制下,具有强化作用,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优势区域不仅以“集聚效应”掠夺劣势区域的生产要素,而且通过“回波”抑制劣势区域相似产业的发展。差异越大,落后地区的经济利益流失和产业抑制愈明显。差异的不断扩大不仅交织着资源配置、市场占有和要素争夺等各种经济矛盾,还衍生出“互斥”的社会与政治问题。

(三)西藏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西藏内部各区域间经济差异的产生并扩大,是长期以来不同的区位环境、要素禀赋、发展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区位环境奠定差异的基础

区位条件优势地区对经济要素更具吸引力。受利益优先的驱使,优势区域等量投资回报率高、风险低,导致劣势地区在发展初期便处于被动竞争;同时差异对优势区域经济有着加速和放大效应,又为强化优势和改善交通提供支持,二者相互促进导致差异增大。西藏面积广阔,地势险峻且南北、东西跨度大,目前主要形成了以拉萨市为中心,青藏铁路为主导,青藏、川藏、滇藏、新藏公路为骨干的交通网络。虽然各地市均有机场,但受成本和运量限制,要素流动和联系仍然依靠陆路。昌都、阿里、那曲等地距离拉萨太远且沿途气候多变、地质灾害频发,交通条件极差,导致各区域间经济要素转化不足,联系不强,受中心增长极辐射作用较小,经济发展差异增大。

2.政策倾斜与投资差异

政策倾斜一是间接倾斜,指制定特殊之发展政策以吸引资金技术、开发市场;二是直接倾斜,指国家直接投资启动,注入资金与项目。西藏经济发展长期依托于中央和各省市的对口支援,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中央及各地区的支援无论是资金还是项目主要集中于拉萨、林芝等优势区域,而其他地区的受惠力度明显不足,政策倾斜与投资在区内的分配不均,导致西藏区域经济差异扩大。[26]

3.产业结构对差异的影响

西藏各地市因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禀赋导致产业配置和发展在结构、产值、各产业从业人员、工资数额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同,而产业结构的演进依靠“无形的手”(市场机制)和“有形的手”(政府干预)来实现。西藏通过倾斜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拉萨、林芝旅游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较为发达,且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而那曲、日喀则、昌都等地则主要以农牧业为基础进行产业构架,产业结构粗放、附加值较低。因此,产业结构的不协调制约经济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体系及产业路径差异,导致各区域经济基础参差不齐,逐渐演变为区域经济非均等化。[27]

4.人力资本制约缩小差异

人力资本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规模上。西藏各地市间人口基数、分布、密度不均,受教育程度以及贫困人口不等的现实情况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文化不发达不仅制约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现代经济发展,也使传统粗放经营向集约生产转化困难。日喀则市、昌都市经济总量位列全区第二、三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素质低,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合理区域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容量应相匹配,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时,国民收入中的大部用于消费而非扩大再生产,经济增长被人口规模所抵消,不能形成内生发展动力,制约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5.特殊区情限制

西藏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脆弱,许多地区处于生态保护政策的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域,经济资源和规模有限,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性较少,经济发展在短时间内转型困难,经济利益分配难以平衡,导致经济差异持续存在。

四、实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实证结论

本文以少数民族聚居省区西藏为研究对象,运用单指标与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相结合的方式,从时间和空间序列两个维度对西藏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结论如下:

1.时间序列维度:2006—2017年西藏经济在总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以人均GDP 单指标测算反映区域间经济发展“量”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而反映“速率”的相对差异呈缩小态势。带来这种趋势的原因是国家的对口支援和西藏自治区加大了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和进一步统筹协调,由此产生相关指标逐步优化。

2.水平空间维度:以2017 年为例选取的各项经济指标运用量图分析法构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评价体系测算得出先进型区域与落后型区域间不是某个单一指标落后,而是整体存在较大差距。预判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马太效应”,而落后区域则缺乏缩小差距的内生动力。

3.地理空间分布上,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一江三河”的河谷地带,落后区域则分布在羌塘高原及广大的农牧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具有显著的空间圈层结构。

(二)对策建议

1.对口援藏政策适当倾斜

在原有的对口支援基础上重点向落后地区如昌都市、那曲市以及日喀则市倾斜。积极参与培育和引导地方特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落后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在政策安排上重点扶持一批能建立落后地区地缘优势和内生动力的项目;在财政资金上要设置专款和建立补偿体系,利用转移支付对落后地区进行利益再分配,从而缩小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继续坚持适度的非均衡发展

经济发展差异和均衡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差异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也是实现均衡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为取得较快增长速度以实现经济总量和水平提升,只能侧重优先发展优势区域,但也势必导致差异扩大,当差异超过可“容忍度”又会阻碍经济发展。如果实行均衡分散发展模式,甚至重点发展落后区域,尽管缩小了差异,但优势地区却因要素不足导致结构性衰退,发展活力下降;而落后地区虽然投入增多,但由于基础差、周期长、收效慢,也影响整体发展速率。因此从西藏发展的差异实际考量,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应不应该存在差异,而在于将差异保持在最优“纳什均衡”。以各地区的实际发展阶段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探索一条“最优差异”下的非均衡发展之路。“拉萨—林芝”核心经济带继续利用增长极的优势,发挥在产业优化升级和转型上的先导作用,通过“梯度力”向四周辐射以促进落后地区发展。

3.狠抓国家战略定位发展契机,依托区位优势特色产业求转变

按照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部署,狠抓西藏作为国家“两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特殊定位的历史机遇,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培育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工业、现代化服务、高新数字经济以及边贸物流7大产业。由传统的边缘地区经济地带向面向南亚经济发展前沿转变,由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转变,强化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快各地区间的产业融合,形成优势互补,提升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有序缩小区域差异。

4.提升区内人口素质和劳动技能,构建分层次多梯度的人才体系

一是人口的数量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和多层次的素质教育以提升农牧民文化素养,培育其商品意识及适应现代化经济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牧民群众技能培训,支持引导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地就业创业;[28]二是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经济发展落后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导致,另一方面也与人才匮乏密不可分。要依靠自身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有知识、会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分层次、多梯度地建立一套地方人才储备体系,实现人才从“要我留下”到“我要留下”转变。通过人口素质的提升和人才体系的构建,才能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中获取长足动力。

5.协调各地区间经济利益分配,健全政策法规,促发展方式改变

与其他省份不同,西藏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绝大部分处在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或保护敏感区,许多地区被限制或禁止开发,对缩小区域间经济差异无疑是巨大阻碍。因此,在考量经济发展时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质量提升,以“保护优先、限制开发、点状发展”为原则,保护好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瞄准适合开发区域,协调好各区域间经济利益,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将不适宜开发区域的农牧民转移到适宜开发的地区。[29]从经济类型看,很多都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粗放型经济占主导,因此,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提高各区域资源、能源利用率以及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机制,打造一批经济开发区、绿色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现代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0]

猜你喜欢

区域间西藏区域
都是西藏的“错”
分割区域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区域发展篇
西藏:存在与虚无
区域
外电入鲁后山东电网与互联系统区域间功率交换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