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产教融合搭建双创教育和专业教学体系有效融合的思考
2019-05-24孙晓楠
孙晓楠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深刻的变革,要打造符合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需要把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整个过程需要以创新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双创”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6-0105-02
1.以技术进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
职业院校建立的初衷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很多初始专业都是根据职业院校所在地区社会或工厂实践需要设立的,其专业目标明确,专业学习对口,毕业后可以学以致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传统的工作或工厂逐渐没落,造成了职业院校的原始专业也逐渐衰败,学生的就业率也逐渐走低。此时综合型院校的建设如雨后春笋,各个院校都在新增专业,并且新增专业都是社会需求的人才紧缺专业,可是这一份需求也造成了职业院校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要知道社会上的紧缺人才并不代表是职业院校所在地区的紧缺人才,职业院校输出的人才并非地区经济需求,而地区经济需求的人才,职业院校难以提供,造成了人才供给的不平衡和人才的流失。
职业院校生源主要以职业院校所在区域为主,职业院校80%以上的学生都会选择在区域内就业,很多新开设专业在区域内并无产业或产业规模较小,不能吸收众多毕业生,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或直接转型。在教与学的三年里,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长此以往,产教“两张皮”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职业院校以地方经济为依托,服务地方传统行业。
第一,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特别是专业建设上,要主动调研地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此为依托建设专业,要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需求紧密衔接。
第二,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利用产教融合提高职业院校在地方经济的贡献。以往的校企合作大多是徒有其表,没有实际性的实践进展,多数是高校带学生进企业参观,或进企业进行简单的实习,这种浅层的合作使产与教仍旧相分离。这种旧模式的校企合作注重的是企业能否为学校提供实习等教育资源,强调的是企业单方面的付出,这种付出在企业看来往往是“负出”,而产教融合恰恰是突破了这种合作的瓶颈,注重高校和企业的联合是否对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就需要构建新的合作育人模式,需要职业院校进入行业链之中,从区域行业的战略高度和行业发展的长远角度与企业进行合作,让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环节。
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能力低,对区域内的企业服务能力低,不管在人才培养还是技术输出上都滞后于行业产业,造成企业对校企合作持冷淡态度。原有的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只签订实习等简单的合作协议,高校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营之中,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沒有利益的合作很难维持长久。想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高职院校提升自身能力,运用新的合作机制。一种是高校利用现有实训基地或工作室,在原有授课基础上引入项目,以市场需求刺激自己提升科研能力;另一种是推进高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牵头,企业和高校共建二级学院,这样企业可以达到盈利的目的,高校也能顺利进入行业企业生态链之中。这种新的行业生态系统,可以很好地平衡企业和高校在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上共享资源。二级学院承担企业的研发或技术开发,高校提高了创新能力,企业获得了需要的技术,并且又联合培养了人才,这种产教融合方式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以科技创新开拓高职院校间相互合作,搭建高职科技园,联合创办创新创业学院
高职院校共同成立科技产业园,联合创办创新创业学院。这样在科技产业园内,各个高职院校发挥自己的强项,共同建立行业科研产业链。高职院校提升自己的内涵和质量不再闭门造车,区域高职院校之间进行合作,整合各个高校之间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共享实验实训设备和基地。区域内的高职院校跨校合作共建科技园,构建新的育人形式,提高科技产出,可以最大化地提升教学实力,掌握最前沿的技术。科技园和创新创业学院实行公司化管理,建立理事会和公司管理团队等,产业园的盈利、融资、研发与生产等事项都需理事会审核同意,合作的高职院校之间成为利益共同体,防止出现各个岗位工作散漫的现象,特别是让在产业园实习训练的学生提前胜任工作岗位,并以效益鼓励科研研发。
另外在科技产业园内,可以开设创业园区,鼓励毕业一年以内的学生以及在校学生,特别是在产业园实习期内表现出有技术研发特长的学生进行创业,创业园区给予学生创业帮助,以年创业成果实行末位淘汰制,达到项目更新、人员更新的目的。
无论是科技园还是创新创业学院,从科技创新角度看,都是将创新创业融入行业产业链中,创新的驱动力融入人才培养并整合到整个行业产业链之中,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个过程是对教育和人才资源进行重组,重新建造了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育人价值链,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提供动力。
3.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双重身份、双师团队,拓展并优化人力资源
其一,要使教学队伍呈现双师双能结构,教师既可以进行理论授课,又拥有企业实践、科技研发能力。教师可以是双重身份,不单单是企业简单的挂职锻炼,而是企业聘用人员,且教师进行双师培训要以某一行业实际研发或行业操作能力为评判标准,摒弃短期的理论学习为目标的培训。
其二,职业院校要大力引进行业优质人才资源,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等引入教育教学之中,组建行业高校人才培养联盟,从供给侧优化人才培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职业院校要服务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高职院校在自身提升内涵和质量的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本土的文化资源传承下去。现阶段很多民间文化在利益的大潮中逐渐消亡,因此高职院校要做好地方文化资源传承的保护,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花鸥,曾庆琪.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和结构角度[J].职教论坛,2016(18).
[2]刘晶晶.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及路径[J].成人教育,2013(4).
[3]侯文赞.高职教育环境分析与对策思考——以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
基金项目:营口职业技术学院2018课题(2018S009)。
作者简介:孙晓楠(1985—),女,辽宁营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家具与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