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研学实践中发挥教育作用的思考

2019-05-24何邓睿肖静

求知导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校辅导员

何邓睿 肖静

摘 要:文章作者通过查阅文献及进行实践总结,在对研学实践教育加以介绍的同时,提出了对高校辅导员教育作用的五点思考,有利于促使学生在研学实践中挖掘自身潜力、建立优势行动价值体系,真正实现研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同时促使高校将优秀的研学实践路线进行系统化梳理,做好经验总结,形成理论成果,加以传承深入,打造精品项目,实现育人功效。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研学教育;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6-0011-03

本文从研学实践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切入,通过回顾研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学生个人发展和性格培养的作用,以现阶段社会实践现状分析为出发点,引出教师在研学实践中应该预备的职能作用的思考。文章首先介绍了研学实践的教育价值,突出其在学生个人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其次主要分析了现阶段社会实践的积极影响,挖掘了社会实践现状中不利于学生进步的几点情况;再次强调高校辅导员或教师在研学社会实践中应该发挥的职能作用,引起高校教师对学生走入社会课堂的重视与思考;最后则针对现有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希望借此能将社会实践项目加以传承,形成系列精品项目,使社会实践系统化、规范化、创新化。

一、研学实践的教育价值

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良训,今有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倡导,无不强调在实践中去学以及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家长及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过去对学习成绩的单纯追求到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在众多因素促使下,研学实践教育开始兴起。

1.何为“研学教育”

研学教育是指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狭义角度来讲,特指为了达到让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等目的,由学校集体组织的校外专项活动。而广义角度则将出于文化求知、实践探索、自然发现目的,到异地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实践性学习的活动,都纳入研学教育范畴之内。

2.“研学教育”在国内的兴起

(1)政策推动,研学旅游上升到国家战略。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11部门發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将研学旅行教育的着力点放在中小学学生身上,但据了解,目前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部分高校相继推出如“百名学子看世界,千名学子看中国”的研学旅行教育项目,旨在通过高校学子观世界,帮助青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此类型活动也得到高校学子的一致认可,对于高校学子来说,更是一种激励学生全面拓展自身水平的奋进阶梯。

(2)教育理念的转变为研学实践带来发展动力。新一代的“80后”“90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同的主张,他们更加注重互动教育方式,提倡素质教育,对新的教育形式接受度也普遍较高。另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成长迅速,因其融入教育元素,国内研学旅行出行人次与市场规模均出现快速增长,出行人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4%,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接近60%。而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仅5%左右,与发达国家如日本98%的学校渗透率相去甚远,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由此可见,新一代的父母教育观念的革新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为高校实行研学教育的方案带来强劲发展动力。

3.研学教育在国内的发展阶段

(1)1.0阶段:精英国培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培养顶尖人才,开展具有奖励性质的公派游学,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才能参加,属于精英国培型。

(2)2.0阶段:旅行阶段。20世纪90年代,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以学校为组织主体,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开始兴起。目的地主要以区域内政府公建的自然、人文、历史景点为主,活动内容重观光、轻教育,以游览、讲解模式的单向教育为主。

(3)3.0阶段:研学阶段。21世纪以来,研学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外高校、培训机构与留学中介之间开始实现跨界融合。双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兴起,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与受益程度。

4.“研学教育”的四大发展模式

研学与科技、文化、乡村及户外拓展等结合,呈现四类研学教育模式,目前高校更加侧重研学科技、研学农业、研学文化教育,而营地研学教育还未进行强有力的开发和实践。

(1)“研学+科技”(科技研学教育):重点将科技技术与电商平台结合。

以多元化电商网络平台适销对路的融入地区发展建设,通过为新兴产业打造网络销售平台,让学生亲身挖掘技术水平,在实战中完成科技创新教育。

(2)“研学+农业”(农业研学教育):重点将惠民政策与农业发展结合。

以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农业研究型载体通过直接观察现代农业的相关生产生活,进行农业知识科普教育。

(3)“研学+文化”(文化研学教育):重点将中华文化与教育传承结合。

其中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类占绝大多数。传统文化类研学主要充分挖掘有价值、有特色的传统文化,集中在语言、文学、历史、思想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地域属性。

5.研学实践的教育意义

(1)研学教育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激发高校青年学子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研学旅行不仅符合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还是加强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研学实践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拓展素质教育渠道的重要途径。

(2)研学教育对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是利于经验学习理论和情景学习理论的融合,两种理论的融合更能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智、情感、知识多丰收。二是匡正理论偏重、实践次之的观点,研学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在纷繁复杂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系,并通过自身主动观察、访谈、调查、验证和体悟沟通,对知识重新解读,做到格物致知。三是对个人知识、态度、行为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①发现解决问题并进行思考决策;②人际交流沟通能力;③信息管理能力;④学习能力;⑤适应力;⑥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包容力;⑦时间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资源把控力;⑧个人品性提升。

(3)研学教育促进学生优势行动价值体系即品质构建。前文中经验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的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但不可忽视的还有个体自身的品质以及能动性。有关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发现,青年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与自身的性格优势直接相关,借鉴积极心理学领域优秀品质的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的分析整理确定了6种核心品质与24种优秀品质(见下表),将其定义为“优势行动价值分类体系”。同时国内学者也针对优势行动价值问卷在国内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分析,而且能够反映我国学生优秀品质的发展特点。据参与社会实践及研学教育的学生反馈,他们在研学过程中在自身的品质及能动性方面均有收获,并能结合实例对自己的部分缺点实行对症下药。可见,出色的研学教育对促进学生优势行动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突出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社会研学实践现状分析

1.社会研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

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围绕党政工作大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者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而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高校大学生走出国门或深入基层能够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以研学旅游+实践体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观世界、懂国情。纵观国外教育发展现状、吸取借鉴他国经验,了解国情、民情及社会发展状况,将大学生的新思维、新技术、新格局引进有待发展的地区,能够对当地的产业经济、人民生活、医疗水平、文化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与帮助,合力共建小康社会,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贡献绵薄之力。

2.社会研学实践活动尚存的问题

一是实践缺乏创意、偏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大多以参观考察、实地访谈、收集数据为主,缺乏以了解在先,实干在后的实践设置。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只注重将调查数据收集完整,访谈现场素材采集,参观考察走马观花,后期宣传空话套话,而忽略了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与实践初心,阻碍了学生了解基层、造福基层的内生动力,使学生错失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锻炼中挖掘潜力,在合作中体验共赢的机会。

二是实践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的理论指导。因各大高校在社会实践中投入的经费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因经费有限,没有强大的师资和设备支持。大学任课教师存在“重学术、轻实践”的现象,而社会实践多为高校团委负责,导致学生自主践行的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给予科学及专业性的指导。没有适销对路的解决方案,便很难为乡村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三是实践没有以问题为导向,欠缺结合实际的有效举措。社会实践由学生自主策划执行,无疑在对当地实际民情的了解中缺乏实质性跟踪,策划行程充实完善,但是否结合当地实际态势仍存在盲点。社会实践未能结合团队水平制定可实施性的建设目标,当面对困难时只顾见招拆招的迎头直上,未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导致实践目的设想与实际结果出现偏差。

四是实践路线缺乏传承,调研方向缺乏深度。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传帮带的连接精神,出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现象,没有建立长效机制,从而无法实现实质性进展与突破。浅尝辄止的实践现象,未能让学生学到攻坚克难的实践能力,未能对当地人民带来实质有效的帮助,从而使得实践的受益人群有限,后续推广拓展举步维艰。

五是政府支持力度小,社会关注度不足。作为社会新一代崛起的力量和希望,全社会都在共同关注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而当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受教于社会、回馈社会之时,却因力量薄弱,无法得到政府、团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协助,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信心与原动力。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研学实践中发挥的教育作用

1.自主探索的督促者、创新行程的启发者

辅导员通过引导督促学生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相关知识,基本情况,扩大知识面。在实践环节后,做到举一反三。实践过程中会出现行程单一,缺乏创意等现象,辅导员应鼓励学生结合当下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实践方式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社会实践环节的趣味性和實践活动的仪式感。社会实践的形式并非千篇一律的古板实践教学,高校辅导员应结合新时代的大背景,在完成社会实践目标的基础上,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研学的乐趣。

2.师生融合的主动者、朋辈教育的引导者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进程加快,为促进学生成才,高校需要在平等、合作基础上建立“实践教育”平台,即提醒辅导员应与学生以友好、互助的关系相处,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进步。同时,辅导员可以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共同召开民主评议会,即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朋辈教育,以促进团队整体的进步与个人成长。

3.兴趣方向的带动者、问题导向的挖掘者

确定兴趣方向即拥有明确的活动主题,这是一场研学实践活动的灵魂。如何通过有趣又有意思的活动体验激发青年探索的热情,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及社会发展状况?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的兴趣方向加以带动和激励,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流程设计,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是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过程。

4.经验总结构建长效机制的传承者

高校优秀辅导员拥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较强逻辑思维的研究背景,善于将社会实践总结成理论经验,并开展理论研究,扮演着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理论总结者的角色。因高校辅导员善于将实践工作理论化,即实践总结—理论探索—理论项目化—项目精品化,以这样的形式将该研学教育实践路线打造成有意义、有深度、有内涵、有趣味、重传承的精品项目,为更深层次探索、挖掘学生潜力发挥重要作用,真正落实研学实践教育中服务社会的意义。

5.优势行动价值体系的建设者

研学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研究学习实践的形式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需要通过社会这个大熔炉对学生进行锻炼,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相应的关注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有责任感、正直善良、知识储备多、实践能力强的青年学子。这便要求高校辅导员在研学教育实践中将打造青年学子的核心品质放在首位,帮其建立美好无私的人格品质、通过观世界建立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白长虹,王红玉.以优势行动价值看待研学旅游[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51-159.

[2]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12-14.

[3]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37-40.

[4]代浩云.“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及反思[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5):76-80.

[5]刘军,陈刚,罗伟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00(7):44-45.

[6]张迷.研学旅行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科学论坛,2018(8):78-80.

[7]周谷平,王胡英.高校优秀辅导员基本角色形象及其特征——基于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事迹的文本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1).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校级课题“新时代党建促学风长效机制建设研究”(GUT18FC07)。

作者简介:何邓睿(1996—),女,山东菏泽人,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肖静(1993—),男,重庆人,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高校辅导员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