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校建设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创新方案探讨
2019-05-23秦红帅
秦红帅
[摘 要]2019年是优质校建设项目推行的关键一年,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明确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向。基于此,本文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3+2”课程改革体系,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分析了该创新方案的可行性,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优质校建设;现代学徒制;会计专业;产教融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8.098
[中圖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08-0-02
0 引 言
优质校建设项目是在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扶优扶强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职人才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填补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高端人才缺口。该项目对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技艺高超的工匠,又要思想先进的谋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坚持技艺与思想教育“两条腿”走路,确保培养的人才是具备完整人格的高水平技师。基于此,本文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进行课程创新方案的描述与探讨。
1 高职会计专业的现状
1.1 课程模式“学科化”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目前,会计专业作为综合型高职院校的文科类专业,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工科类专业多数可以通过引进先进设备、聘用专业技师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从而达到“产教融合”的初始化目的,而会计专业的高级技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是通过一个设备或一项技术就可以传授给学生的,需要学生长期的自我练习与自我思考。笔者所在单位的会计课程一般分成普通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3个模块,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这种“学科化”课程模式极大地限制了会计专业的多向发展,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是“理论强人”而非“技术强人”,更非“有头脑的技术强人”。
1.2 “半封闭”式教学
目前,笔者所在单位的会计教学存在3个方面的“半封闭”状态:专业内半封闭、教学与实训交互方面半封闭和教学与企业互动方面半封闭。
(1)专业内课程半封闭。会计内部的专业有很多,例如对口会计专业和校企合作会计专业等,这些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不大,但课程要求存在不同,基础差的专业一般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没有其他专业全面、细致,课程深度差异不大,不同专业上的课程也基本一致,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无法做到“条线式”培养。
(2)教学与实训交互方面半封闭。不管是对口会计还是校企合作会计,在进行实训课程安排时,多数将理论课程安排在前,将实训课程安排在后,两者之间缺乏交互。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知识遗忘断层现象比较普遍,实训效果较差,无法达到技艺纯熟水平。
(3)教学与企业互动方面半封闭。第一,学校在开展日常教学时,除了少数的实训课程会请企业专业技师过来指导外,其他课程很少参与这种与企业的互动,学生缺乏知识的现实体验,影响学习效果。第二,岗前培训多数只在学生毕业实习阶段进行,在大一、大二期间,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少,许多实用性知识无法在现实企业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影响学生知识的现实感受与实际掌握能力。
1.3 “帮带”落实不彻底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定位是“学徒”,但现实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并不能起到“师傅”的帮带作用,多数还停留在上课和解答知识难点的层面。真正的学徒制是教师带着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带领学生在社会体验中感受与实践知识。同时,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专业技师”师傅作用微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名“或须有”的技师师傅,完全不知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甚至不能确定自己学生的名字,反映出企业与学校在教学方面的联动太少、太弱。
2 高职会计人才创新方案的建议
2.1 定位要准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东营职业学院以服务东营市周边城市经济发展为己任,需要做好周边城市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真正掌握周边市场上的专业技术需求,并以此为人才培养主线,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熟练工种。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中,还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大专生能力培养应界定为介于初级会计师与中级会计师之间的“可发展性”初级会计师,即具备初级会计师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并具有“可发展性”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毕业的会计大专生应完全具备初级会计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希望能够冲击中级会计师资格。本文所说的“满足区域发展需要”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满足政府的需要,即满足就业率的需要。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取决于社会吸收程度的好坏。一所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被周边城市的企业吸收甚至争抢,能充分体现出该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2)高职院校的基础定位是服务区域经济,企业的满意程度是高职院校第二要考虑满足的内容。目前,东营市周边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多数要求中级会计师,甚至许多小企业为降低成本会联合使用相同的会计人员。这一基本的人才需求要求高校重点培养初、中级会计师水平的人才;同时,因企业规模不大,在用人时会考虑其他可行性使用,例如让会计人员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或是兼任业务工作人员等,从而要求高职院系在培养人才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外拓和外延能力,学会处理沟通与协调会计工作之外的基础事务,而非单纯进行会计处理。
(3)满足学生的归属感需要。在目前的人才建设方案中,很少提及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建设,因为这方面往往被认为是虚化的,无法从具体措施上落实。笔者认为校园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是学校人才培养“高质”的完美体现。为了提升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学校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人文关怀环节,通过课前5分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实习工作进行人文关怀并给出合理的专业建议,做到切实为学生考虑,要求每一名教师做到人人为学生、处处为学生。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学生的就业倾向上,不以就业为目的,要以乐业为导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努力完成自身的就业愿景,最终实现满意就业。增强学生的校园归属感,不仅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任务,还是优质校园建设的任务,能够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2.2 采用“3+2”课程体系
“3+2”指“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能力提升课程”3种固定课程与“实训课程+岗前培训”两种活动课程灵活组合后形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其中,“3”模式也可以解读为“2+n+n”模式,基础课程分为理论基础课程和道德修养基礎课程;专业课程则根据企业需求形成的专业分工,相应地形成对应的专业课程;能力提升课程则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以外的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相应课程,会随着会计专业分类进行课程分类。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很多高校的改革倾向存在误区,笔者认为“互联网+”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以工具的形式出现在课程体系中,而不是作为主体去承载教学。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生来说,教师的引导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就像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独自走进超市,专业知识就像货架上各式各样的货物,在没有人的引领或是解说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在品类繁多的超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除了不知道东西的具体位置、是否适合自己之外,学生同样不知道怎样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获得知识。基础理论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之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道德修养课程能够在学生遭受生活的磨难和压力时,保持一颗平静、向善的心态,助其平稳渡过难关。
“实训课程+岗前培训”的灵活课程需要穿插在每一个固定课程里。如基础课程,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时会计业务操作演练和相应的会计业务顶岗锻炼,与企业签订协议,对学生进行实时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训、培训模块是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具特色的环节,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在校实训机会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水平。此外,“互联网+”模式下的灵活运用可以充分体现在实训模块。对于目前的会计专业记账或账务处理,都已实现了会计电算化,逐渐脱离了纸质登记凭证的方式。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实训室”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封闭式的操作练习,然后通过网络或者由教师先承担网络兼职会计身份,从现实案例中提取可操作部分,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网络会计操作,并与商家进行实时沟通交流,真正做到实训与岗前实践相结合。
2.3 转化角色,强化“双师”身份
目前,制约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是信息不对称。学校的多数教师不愿意放弃现在舒适的工作环境,到企业体验和感受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在优质校建设的背景下,专业带头人和领导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主动联系企业,去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运营模式,在实践中思考会计教学的创新点。只有真正做到角色转换,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初步“双师型”人才建设。与专职教师相比,外聘教师可能拥有更强的专业能力,但因为报酬以及归属感等原因,外聘老师无法全心全意地研究课程革新,从而要求专职教师要逐渐顶替外聘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3 结 语
优质校建设是高职院校由量向质的转变,不管是现代学徒制还是“互联网+”教学模式,都应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将高职学生培养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职院校“质”的突破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希望本文的相关结论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鲁学生,苏任刚.“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建设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5).
[2]林辉山,施复兴,朱晓丹.对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张桂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初探[J].知识经济,2014
(20).
[4]于楣.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7).
[5]刘疏影.高职会计专业建设初探[J].经济师,2018(5).
[6]申屠新飞.高职会计专业建设之思考[J].财会月刊,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