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2019-05-22刘海棠曾志超欧治平谢沛军邱艺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骨板腕关节桡骨

刘海棠 曾志超 欧治平 谢沛军 邱艺平

广东省东莞市黄江医院外四科,广东东莞 523750

桡骨远端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其是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之内的骨折,此部位由于是皮质骨与松质骨的交界处,属于解剖的薄弱处,如受到外力的创伤,易出现骨折现象,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等,同时还会出现枪刺样的畸形或是银叉样的畸形,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此病症的引发原因为间接暴力所致。传统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并不佳,主要是由于治疗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直接影响预后。随着临床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深入研究,发现将锁定加压接骨板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中,对提高预后效果至关重要[2]。本研究选取6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开展研究,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3岁,平均(59.5±10.3)岁,其中8例交通事故致伤、12例摔伤致伤、10例工伤致伤,AO分类:13例C3型、5例C2型、3例C1型、5例B3与B2型、4例B1型;其中闭合性损伤19例、开入性损伤11例,损伤至手术时间3.3h~14.5d。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4~72岁,平均(59.0±11.2)岁,7例交通事故致伤、13例摔伤致伤、10例工伤致伤,AO分类:14例C3型、5例C2型、3例C1型、4例B3与B2型、4例B1型;其中闭合性损伤20例、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x ± s)

开放性损伤10例,损伤至手术时间3.5h~15.0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本次研究方案,并全程参与研究。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符合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诊断标准,且在X线、CT检查确诊[3]。纳入标准:诊断标准符合者;横向移位>2mm者;桡骨短缩>5mm者;手法复位不能奏效者;复位后不稳骨者[4]。

1.2 方法

对照组用传统治疗,即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臂丛或全身麻醉成功后,取患者仰卧位,患肢外展位,上臂气囊止血带止血,于骨折部位作一切口,充分显露骨折端,撬拨复位骨折端,并保持关节面平整,应用克氏针固定。

治疗组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臂丛或全身麻醉成功后,取患者仰卧位,患肢外展位,上臂气囊止血带止血,先取掌侧henry切口入路,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桡动脉之间作纵直切口,长约6~8cm,术中注意保护正中神经和桡动脉,将骨折部的旋前方肌部分切断,充分显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并保持关节面平整,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X光机透视观察桡骨远端骨折端及关节面复位良好、恢复掌倾角和尺偏角,安放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如桡骨远端背侧较大骨块通过掌侧切口难以复位或影响关节面的平整,再予以取背侧切口,长约6~8cm,在桡侧腕长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切口伸肌支持带,拉开肌腱,充分显露骨折端,撬拨复位骨折端,并保持关节面平整,安放背侧锁定加压钢板。对骨缺损严重或关节面塌陷的患者,采用人工骨填充植骨[5]。再次透视确认骨折复位良好、钢板及螺钉位置良好。常规冲洗切口,并放置引流条,术中予以修复旋前方肌覆盖钢板,术中无桡动脉、肌腱、神经损伤。

1.3 术后处理

所有病例术前30min静脉滴注第一代头孢菌素,术后继续使用,一般不超过1d。术后24h拔除拔除引流条。术后第1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

1.4 观察指标

分析临床指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最早负重时间、骨痂形成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腕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腕关节功能判骨:Garland-Werley表评价[6],包括畸形、主观评价、临床医师评价、并发症四个角度,每项10分,分数越高证明腕关节功能恢复水平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最早负重时间、骨痂形成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畸形、主观评价、临床医师评价、并发症等评分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比较(x ± s,分)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出现6例(2例畸形、4例不稳定)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0%(6/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31)。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较为多见,因此处属于薄弱位置,当对其出现刺激后,易出现骨折。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传统治疗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其会影响手功能的恢复[7-8]。目前,临床对桡骨远端骨折深入研究后,发现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应实施相应的固定及复位,有效防止骨折块移位,同时还可重建关节的纵向形态[9-11]。故将锁定加压接骨板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中,可提高固定及复位效果,促使腕关节尽快康复。

锁定加压接骨板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其具有较高的稳骨性。此治疗方法是通过螺钉与螺孔的耦合性,减少螺钉松动风险,提高其支撑作用[12]。将其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中,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安全性较高。与此同时,锁定加压接骨板操作简单,能缩短手术时间,从而减少手术的风险性,减轻手术对腕关节组织的破坏及干扰,减少术中不良事件,同时还能快速恢复骨折部位的血运情况,对提高早期功能训练、促使患者骨折处尽快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13-15]。本次研究示:临床指标治疗组较低,腕关节功能恢复水平治疗组较高,并发症治疗组为0、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效果显著,对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可作为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效果显著,其对恢复腕关节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恢复健康,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骨板腕关节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BAQUS 的金属接骨板典型样品数值模拟
基于改进迭代最近点算法的接骨板贴合性快捷计算方法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高频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基于平均化骨骼模型的接骨板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