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方法及有效性研究
2019-05-22农丽群李孙明梁厚宁赵建晖吴丽隽邓建平
农丽群 李孙明 梁厚宁 赵建晖 吴丽隽 邓建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百色 533000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属于临床传播性极强的疾病[1],主要是指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目前,临床尚无彻底治愈该疾病的方法,对机体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程度威胁[2-3]。有研究显示,随着二胎政策全面开放,在我国受到HIV感染的孕产妇所生的婴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4-5],且有数据显示,受到HIV感染的儿童中,有90%以上是经由母婴传播而获得的,为预防儿童免遭HIV侵害,降低儿童感染艾滋病率,目前,我国常对HIV感染的孕产妇实施三联药物疗法,对阻断HIV母婴传播具有较积极的作用[6-8]。本研究对于孕14周以前发现HIV抗体检测阳性给予阻断、于孕14周以后发现HIV抗体检测阳性给予阻断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及150例孕产妇知情同意后开展研究,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百色市壮族人群中接受HIV抗体检测阳性的150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结合发现抗体检测阳性的孕周将其分成两组,甲组(90例),乙组(60例)。
甲组90例孕产妇年龄21~39岁,平均(30.7±3.7)岁,初产妇、经产妇分别为 83(92.22%)、7(77.78%)例;孕周 37~ 40周,平均(39.28±0.30)年;传播途径:88例性传播,2例静脉吸毒经血液传播。
乙组60例孕产妇年龄20~40岁,平均(30.8±3.7)岁,初产妇、经产妇分别为 56(93.33%)、4(6.67%)例;孕周37~41周,平均(39.24±0.32)年;传播途径:59例性传播,1例静脉吸毒经血液传播。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年龄≥20岁者;(3)自愿接受艾滋病母婴阻断HIV感染治疗者;(3)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者。排除标准:(1)存在药物过敏史者;(2)既往接受过相关艾滋病治疗药物者;(3)合并肝肾功能异常、严重贫血、胰腺炎、心脏病、结核、外周神经炎、糖尿病及恶性肿瘤者;(4)精神障碍者;(5)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甲组90例孕产妇于孕14周以前发现HIV抗体检测阳性,并给予三联药物阻断治疗,给予患者口服600mg依非韦伦[睡前口服,澳大利亚 Merck Sharp &;Dohme (Australia) Pty.Ltd.H20080208,规格:200mg]+150mg拉米夫定[每天2次,国药准字H20103283,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15g)+300mg齐多夫定(每天2次,国药准字H20041994,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0mg),并于新生儿出生后6h内给予其口服齐多夫定,对于体质量≥2500g新生儿,给予其服用15mg齐多夫定,对于体质量2000 ~ 2500g新生儿,给予其服用10mg齐多夫定,对于体质量<2000g新生儿,给予其服用2mg/kg齐多夫定,每天2次,至出生后6周,以进行母婴阻断。
乙组60例孕产妇于孕14周以后发现HIV抗体检测阳性,并给予阻断,阻断方法同甲组,并于新生儿出生后6h内给予其口服齐多夫定,对于体质量≥2500g新生儿,给予其服用15mg齐多夫定,对于体质量2000 ~ 2500g新生儿,给予其服用10mg齐多夫定,对于体质量<2000g新生儿,给予其服用2mg/kg齐多夫定,每天2次,至出生后6周,以进行母婴阻断。
分娩后,将150例孕妇均送至疾控中心艾滋病管理部门,禁止母乳喂养,对其实施随访管理。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
1.3.1 观察指标 随访18个月,主要随访孕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新生儿HIV感染发生率,新生儿随访按规范生后 1、3、6、9、12 和 18 个月时进行随访,并于随访时行婴儿HIV抗体检测,观察三联药物疗法对14周以前与14周以后进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阻断的有效率、孕产妇抗病毒前后CD4+细胞数量、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孕妇是否存在贫血、胃肠道反应等)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
1.3.2 评估标准 有效率:对所有新生儿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若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提示感染了艾滋病,阴性提示未感染艾滋病,即阻断成功[9]。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CD4+细胞数量)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阻断的有效率比较
随访18个月发现,甲组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阻断成功例数为89例,阻断有效率为98.89%,乙组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阻断成功例数为55例,阻断有效率为91.67%,甲组高于乙组,P<0.05,见表1。
2.2 两组HIV感染孕产妇CD4+细胞数量比较
抗病毒前,甲组和乙组孕产妇CD4+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后,甲组和乙组孕产妇CD4+细胞数量均较抗病毒前显著升高(P<0.05),提示抗病毒治疗可增强产妇免疫力,但甲组和乙组孕产妇抗病毒后CD4+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HIV感染孕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甲组HIV感染孕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1例胃肠道反应,1例贫血、2例头晕)和乙组(5.00%,1例胃肠道反应,1例贫血、1例头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
表1 两组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阻断的有效率比较
表2 两组HIV感染孕产妇CD4+细胞数量比较(x ± s,μL)
表3 两组HIV感染孕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新生儿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随访18个月发现,两组新生儿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3 讨论
目前,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大约有4.56万例[10],较多研究显示[11-12],我国艾滋病的患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相应地,HIV感染的孕产妇人数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对人群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较多研究证实[13],感染HIV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也可以在分娩时经软产道传染给胎儿,还可通过出生后母乳喂养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因此,对HIV感染的孕产妇实施相关措施十分重要,应尽早对其实施抗病毒干预。
由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宫内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以及经母乳传播感染三种途径,有研究显示,若不及时对孕产妇采取预防措施,母体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的概率约为30%,因此,及时对孕产妇实施有效干预十分关键,目前,临床常将抗病毒药物治疗+产科干预+人工喂养作为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治疗的有效手段[14],其中三联抗病毒药物是目前临床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常用手段,该疗法可最大程度上降低病毒载量,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率。较多研究均显示[15-16],服药时间是影响抗病毒效果的主要因素,换言之,服药时间越早且越长,可获得越好的阻断效果,更有助于降低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率。
本研究对于孕14周以前发现HIV抗体检测阳性给予阻断、于孕14周以后发现HIV抗体检测阳性给予阻断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显示,随访18个月发现,甲组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阻断有效率(98.89%)高于乙组(91.67%),这提示尽早对HIV抗体检测阳性孕产妇开展抗病毒预防方案可获得更好的阻断效果,有效率更高,对降低儿童艾滋病患病率具有较积极的影响。同时,数据显示,抗病毒前,甲组和乙组孕产妇CD4+细胞数量比较无显著差异,抗病毒后,甲组和乙组孕产妇CD4+细胞数量均较抗病毒前显著升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CD4+细胞属于机体重要免疫细胞,亦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攻击对象,而本研究显示,两组孕妇在抗病毒后CD4+细胞数量均升高,提示对孕妇实施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其免疫功能。此外,数据显示,甲组HIV感染孕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乙组无显著差异,且随访18个月发现,两组新生儿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这提示对孕产妇实施抗病毒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未对孕产妇肝肾功能产生严重损害。
陈蓉、苏虹等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不同干预时间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一文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干预时间对孕产妇实施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效果,其以49例HIV阳性妊娠妇女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A组(孕14周)20例、B组(孕28周)19例、C组(临产)10例,通过研究其发现,抗病毒后,三组妊娠妇女CD4+细胞数量均较抗病毒前升高,且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同时,研究发现,A 组阻断效果较C组更优,通过研究其认为,尽早实施抗病毒治疗有助于降低儿童感染艾滋病的机率。将陈蓉、苏虹等的研究结论和本研究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无显著差异,均认为应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
综上所得,尽早对HIV抗体检测阳性孕产妇实施抗病毒药物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治疗的效果更高,可有效降低儿童感染艾滋病的机率,且安全性较好,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孕产妇的免疫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