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放养教育的现实误读及其理性回归

2019-05-20张悦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儿童成长家庭教育

张悦

摘要:放养教育是指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发展,不压制他们的天性和爱好的教养模式。放养教育的现实误读导致放养目的模糊,放养边界不清,放养行为无节制。放养教育回归理性需要营造理性放养的社会氛围,搭建家校协作的沟通平台,家长在放养过程中要做到严慈相济。

关键词:放养教育;家庭教育;儿童成长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A-0008-04

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三种:专制型、权威型、放纵任。专制型的家长在教育中多以命令、控制为主,很少考虑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常常忽视孩子的兴趣所在,或者为孩子提供保护过度的环境;权威型家长一般在教育中将严格要求与尊重儿童意愿相结合,能够充分理解并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专制的现象;放纵型的家长或不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或纵容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1]。这三种家庭教养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对儿童的成长及其个性养成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美国育儿专家本杰明·斯波克(Benjamin Spock)指出,父母应该采取放养教育,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自由发展,而不是压制子女,让小孩子追赶成年人生活的日程和规则[2]。作为一种尊重儿童兴趣爱好、不压制其个性的家庭教养模式,放养教育为我国的家庭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然而当下由于一些家長没有完全理解放养教育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实现合理放养,为此本文就放养教育的现实误读进行分析,为放养教育回归理性提供依据。

一、放养教育的内涵解读

(一)放养教育的内涵

放养教育是指尊重儿童天性,将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交给孩子,减少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的约束,让孩子到更大的环境里发展的教育方式。自然主义教育以儿童的身心自然发展作为确定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的基础,提倡在施教过程中充分挖掘儿童的潜能,使其本性得到自由发展。放养教育作为“尊重儿童天性”的教养模式,也有着自然主义教育特征的影子。

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3]表明教育要跟随自然的脚步,顺应儿童的天性。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自然教育”使人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使其合乎自然地成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1946年,斯波克在其著作《斯波克育儿经》一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了放养教育的概念,他提出的放养教育本意是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自由发展,而非压制孩子的天性和爱好,是一种放轻松的教育理念[4]。美国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在自己的家庭志研究中提出的“自然放养型”教育模式,是指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计划,也不怎么干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放手任由孩子发展的教养模式[5]。很显然,中国社会语境下的家长们所期望的放养教育并非是拉鲁所提出的“自然放养型”教育,而更倾向于斯波克所说的尊重儿童天性,让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自由发展的教养模式。

(二)放养教育的特征

放养教育并非是让儿童处于不加干预的绝对自由状态,使儿童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中成长,而是指让孩子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让孩子从小就适当地接触自然、社会,较早地接受社会锻炼的教育模式[6]。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放而不弃,养而不拘。“放养教育”主要凸显一个“放”字,即放手让孩子自己到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在教养过程中不压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成长。放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计划的指导过程,而不是放弃教养,任其在大环境中“自生自灭”。放养教育中,家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是非面前,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在孩子参与的实践活动中,要适度地进行建议,但是也不会过分约束,要给他们自主处理问题的空间,不拘束他们的思想,以免孩子失去在实践中锻炼的机会。

2.导而不牵,开而弗达。《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但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把最终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这同样也适用于放养教育。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儿童的思维,是在“放养”的过程中引导儿童自己去思考,注重启发诱导,而不是以自己的思维牵制孩子,或者在一开始就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他。要让孩子养成自己思考的习惯,而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想到求助于家长或老师。

3.爱而不娇,尊而不纵。放养教育的本意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发展,精髓在于自由与纪律并存,放手与管教并存。它的出发点在于为儿童提供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成长。“放养”的过程既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也注重对孩子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的培养。同时家长也要让儿童认识到对自我行为负责以及情绪控制的重要性,放养的过程虽然强调尊重儿童个性、平等看待儿童,但也要避免因放养不当使儿童在放养的过程中变成娇气的小公主、小皇帝。

二、放养教育的现实误读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要解放儿童的思想,让他们自由地想象;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无拘无束地看;要解放儿童的耳朵,让他们尽情地听;要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尽兴地说;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不断动手,锻炼实践能力;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无拘无束地探索;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7]。放养教育体现的是教育的自然性过程,强调儿童的主体性,与陶先生的“六大解放”不谋而合。但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家长没有完全理解这一理念,在放养的过程中对其产生了误读。

(一)放养目的模糊

格塞尔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是存在明显的规律性波动的,有些年发展得好些或快些,而有些年头发展得差些或慢些,相互交替进行。卢梭根据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总结了在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应获得的教育。他指出:婴儿期应注重对孩子肢体运动的教育,儿童时期要重视对儿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培育,青少年期的孩子要加强对其智力上的培养,青年期的孩子要着重对其道德的栽培[8]。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抓住儿童成长的关键期,教会儿童采取合理的方式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才能够更好地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有些家长认为,为了避免孩子成为被过度保护的温室花朵,应该给孩子一个自己玩耍、自己闯荡、自己体验输赢的成长历程。但是,很多父母并不清楚怎样的放养才是有益的,他们既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具体的放养计划,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对孩子进行字面意思上的“放养”。甚至有一些家长提倡顺其自然的教养方式,打着“放养”的幌子,对孩子放任不管。

(二)放养边界不清

墨子说:“人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儿童作为待染的“素丝”,身心都还不成熟,家长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告诉我们,教育者应该关注怎样启发学习者自己去思考,而不是轻易地把答案告诉他,而是启发他自己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是指给儿童思维、行动、认知的自由,“养”的是孩子的习惯,要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家長要把握放养教育的边界,明确在放养过程中什么该“放”,什么不该“放”。但一些家长没有把握好放养教育的边界,忽略了对儿童的引导,直接用成人的思维去帮助儿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儿童遭遇挫折或陷入选择两难时,家长忽略了让儿童自己体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直接的经验替儿童做出选择,不顾儿童自身的想法。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身心仍不够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也都待提升,因此需要替他们做出选择。看似尊重儿童,实则忽略了儿童自身的需求,容易导致孩子缺乏判断力,束缚孩子的成长。

(三)放养行为无节制

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家长出于对孩子过度的爱而使孩子一时少受一些折磨,却会在遥远的将来把很多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在孩子的身上[9]。说明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溺爱和放纵是不可取的。家长在进行放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在尊重儿童的同时,尽量避免娇惯、纵容孩子;要及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而非无节制地放养。康德认为,家庭是早期教育规训的主要教育场域,家庭教育中必要的规训并不会损害儿童的尊严,反而可以避免儿童任性而为[10]。因此,必要的家庭规训是少不得的。在实践过程中,一些秉持“放养”原则的家长,认为传统的教育管得严、管得早、管得多,会扼杀孩子的纯真,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应该尽情玩,尽可能什么都不教,因此主张遵循不干预原则。生活中只要孩子不喜欢做的,从不强求,一切生活事宜,采取不设限、不打压政策,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由。这样确实做到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有一些家长在放养的过程中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味溺爱,忽略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没有对孩子的偏差行为及时进行引导或采取强制措施,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

三、放养教育回归理性的路径探寻

放养教育是一种培养独立、自主、有创造力的人的教养模式,并非是不教养,让孩子在大环境中“自生自灭”。理性的放养教育应该是家长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该“放养”放养,该约束就约束;要在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的同时也要管束其不良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1],道出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放养教育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厘清对它的现实误读,有助于家庭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营造理性放养的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氛围能够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放养教育的理性回归需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积极、理性的放养氛围。政府、学校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应在积极发挥自身职能的同时,协调配合,可以依托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宣传功能,引导家长理性学习,重视家庭教育,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放养教育,而非盲目放养。特别是要引导家长理性地看待西方的教育理念,而不是盲目照搬。家长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儿童的具体情况,也要考虑我国当前的教育生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扬长避短。

社区作为相对固定的区域,可以协助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心理辅导等培训活动,引导家长理性放养。还可以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利用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组织以“放养教育”为主题的家庭教育研讨会,帮助家长认识到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和顺序性,以及在教养儿童时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家长在进行放养教育时,要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儿童的教育,在一定的阶段施以相应的教育,要注重循序渐进,注意把握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避免因盲目跟风导致加重孩子的心理和身体负担。

(二)搭建家校协作的沟通平台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样,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放养教育的现实误读,学校教育应当及时补位,帮助其回归理性。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1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的两个重要因素,应发挥合力。学校可充分利用当前的新媒体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灵活的家校协作育人网络平台,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提供技术保障。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或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安排专门的线上教师对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在了解到家长正在对孩子进行“放养教育”或者想要进行“放养教育”时,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可以开办线上家长学校,开展与放养教育相关的线上讲座,以一些“放养教育”的实际案例来帮助家长厘清放养教育的应有之意。学校还可以开设线上“放养教育”专题论坛,组织家长交流自己的教养经验,商讨解决放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规避放养过程中的误区。

(三)做到“放养”过程严慈相济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云:“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13]强调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采取严慈相济的手段,而非一味地溺爱孩子,父母如果能做到在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把严格要求和细致的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家庭教育也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他认为,如果父母只知爱而不知教,对子女的行为任其所欲,听其所为,该批评的不批评,应规诫的不规诫,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子女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等到他们形成了骄横散漫的习气时父母再以粗暴的手段对待他们,既不能使其改邪归正,也不能维护自己的威信,反而会伤害了二者之间的感情[14]。“放养”孩子也是如此,一方面,父母要把握好“放养”的度,明确放养与放任之间的边界,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过分严苛,要做到严慈相济,松弛有度。在尊重儿童个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礼貌意识等社会品质的培养,发现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规则的倾向时,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另一方面,作为教养行为的主导者,家长应该把握在放养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树立自己的威信。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儿童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增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家长更需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梁美荣.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儿童场馆学习行为的差异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8:17.

[2]斯波克.斯波克育儿经[M].哈澍,武晶平,译. 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7:4.

[3][9]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84,7.

[4]罗伯特·帕特南.我们的孩子[M].田雷,宋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132.

[5]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M].张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

[6]张红卫.浅析放養式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 2015(25):155.

[7]林藩,何菁.现代教育视野下陶行知“六大解放”理念的应然意蕴及实然要素[J].教育评论, 2016(10):59-61.

[8]魏大棚.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5:14.

[10]刘铁芳.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208.

[11]吴晶、胡浩.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0/c64094-30284598.html.

[1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155.

[13]卜宪群.颜氏家训[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22-23.

[14]杨震.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7):135-137.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儿童成长家庭教育
电视广告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溢彩童心
开展礼仪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