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中的应用
2019-05-19彭玉琴
彭玉琴,曹 峰*
(南京脑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帕金森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是一种临床多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运动迟缓、肢体震颤、肌肉强直等功能残疾,直至发展到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1]。目前为止,临床并没有彻底治愈帕金森病的方法,通常采用手术联合药物的治疗方式。脑深部电刺激安全性高,具有可逆、可控的优势,备受临床关注。但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引起电极迁移、颅内出血、感染、电极错位、侵蚀和电极断裂等各种并发症,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损害患者的心理健康。考虑到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特点,临床科学的护理干预必不可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3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53例帕金森病患者,全部来自2018年1~12月,符合原发性帕金森的诊断标准:通过科学的药物治疗,患者的疗效逐渐减退,或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正常生活、工作造成影响。患者的神志、精神正常,可配合并耐受手术。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60.43±3.62)岁;病程(8.37±1.96)年;帕金森病评估量表总分(51.79±15.24)分。
1.2 方法
1.2.1 治疗前的护理干预
①心理护理:帕金森病的病程极为漫长,而且反复发作[2],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自理能力造成限制,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由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缺乏对帕金森病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了解,容易盲目的乐观,或者完全质疑。经济水平较差的患者甚至会排斥、抗拒治疗,产生自卑、焦虑、烦躁、悲观等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和患者沟通,获得患者的信任,引导患者大胆倾诉,排解内心烦忧。
②术前准备:考虑到患者行动受限,所以临床检查和护理尽可能在床边进行,帮助患者更换体位,以免长时间卧床形成压疮。若患者存在呛咳症状,则要少量、多次的缓慢饮水,建议患者食用糊状、半流质的食物。饮食过程中,取坐卧位、半坐卧位均可。让患者练习床上排便,掌握缩唇呼吸和有效咳痰的方法。术前12 h禁食禁水,手术当天早晨备皮。如果患者震颤严重,可多服用一次药物,如果仅仅僵直,则不用药[3]。仔细检查立体定向系统、颅骨钻孔器和脑电生理监测仪等手术需要仪器,保证所有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1.2.2 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①基础护理:轻缓、稳定的搬动患者,将患者的上肢贴紧躯干,以免电极移位和断裂;禁止粗暴的牵拉和碰撞。回到普通病房后,抬床头30度,给予吸氧,术后6 h内保持气道湿化,预防脑组织水肿。动态观察患者的生命指标、意识状态、神经系统体征、瞳孔、体温、是否头痛恶心等,积极预防颅脑出血。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吸收热[4],应重视其体温变化。37.5℃~38.5℃的情况下,采取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等措施。当体温在38.5℃以上时,需要采用药物降温。术后当日禁食禁水,术后次日晨,略微抬高床头,缓解脑水肿。若患者没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可饮用少量水,食用流质食物,循序渐进的过渡到正常饮食。如果患者没有并发症,各项生命指标正常,可尝试下床活动,预防坠积性肺炎、肺部感染。告知家属间断性的夹闭尿管,指导患者训练膀胱功能,争取早日拔除尿管。每天护理患者的口腔、会阴各2次,做好止血和抗炎治疗。观察术口有无红肿、渗液和渗血,若包扎的辅料出现异味,或者切口有明显的发红和疼痛等炎症反应,应立刻通知医生。
②植入脉冲器的护理:上肢需要制动,不可用该侧肢体测量血压,以免扭动颈部,导致局部皮下血肿和电极移位。埋入神经刺激器的皮肤,不可用力揉按,按时更换辅料,保持局部皮肤的干净和干燥,预防皮肤感染。当刺激器启动时,患者会出现一过性的运动协调异常、肢体麻木、发音含糊等症状,但随后便会消失。每次启动刺激器,要耐心向患者解释,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 结 果
护理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n)
3 讨 论
帕金森病患者在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等个人资料,因人而异的实施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术前与患者建立信任、理解的护患关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术后,动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的变化,向患者讲解植入脉冲器的目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出院前,向患者发放健康资料,做好康复指导,进一步巩固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患者回归家庭后,能够自觉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同样重要,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