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措施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2019-05-19白杨
白 杨
(河北省武安市中医院,河北 邯郸 056300)
下肢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术后产妇一旦出现静脉血栓的情况,当血栓脱落时,血栓中部分血液会回流至肺部,进而导致产妇出现肺栓塞的情况,严重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安全[1]。本次研究了98例行剖宫产的产妇,分析了不同护理措施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8例行剖宫产的产妇。其中,对照组49例产妇中,产妇的年龄在21~35岁,平均年龄(27.72±3.38)岁;研究组49例产妇中,产妇的年龄在22~34岁,平均年龄(26.39±2.18)岁;所有产妇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产妇在各项一般资料中均无差异,可以进行对比(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人员需要详细向产妇解释下肢静脉血栓的病情状况以及预防措施,促使产妇能够高度警惕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帮助产妇正确调整自身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产妇的依从性;(2)体位护理:在术后产妇回到病房后,护理人员需要让产妇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并做好心电监护工作。在产妇清醒状态下,可以让其适当进行肢体活动,并帮助产妇进行肢体按摩。护理人员需要单手沿产妇小腿自下而上进行环形按摩,并轻捏产妇小腿肌肉,帮助产妇进行双下肢与关节的活动;(3)静脉输液护理:护理人员帮助产妇纠正脱水情况,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的粘稠程度。尽可能的避免采用下肢静脉输液,防止静脉注射而降低产妇血液的粘稠程度。同时,还需要做好静脉输液时的保暖工作,将室温控制在25℃左右,避免因为冷刺激而造成血液流动速度减慢的情况。
1.3 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产妇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2]。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集中归类,录入数据库中。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所有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后,研究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3 讨 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产妇最为常见,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下肢静脉血栓属于一种静脉中血凝块阻塞性疾病;轻者会使得产妇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会出现肺栓塞的情况,严重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安全[3]。因此,必须要采用切实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降低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剖宫产产妇术后的临床护理中,需要对产妇进行多个方面的综合护理工作,注重护理过程中的细节以及产妇的感受;通过心理护理,让产妇能够充分了解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提高产妇的依从性与自护能力,促使产妇能够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工作;通过体位护理,能够帮助产妇采取正确的体位,并通过按摩措施,提高产妇血液流动速度,减少产妇由于长时间卧床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4];通过静脉输液护理,能够最大程度减少静脉输液对于产妇的影响,避免产妇出现血液粘稠度降低与血液流速变慢的情况,进而有效降低血栓的形成率。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产妇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后,产妇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临床护理中,需要采用以产妇为中心的综合护理干预,以此来对产妇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减少产妇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