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效果分析
2019-05-15马学龙
马学龙,马 媛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撒拉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青海 海东 811100)
骨科常见疾病中股骨头坏死因股骨头血供不足或受到外界重力损伤,导致股骨头组织细胞坏死,引起股骨头病变,关节功能性障碍等问题,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降低。因此,早期的临床诊疗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减少病痛折磨具有促进作用[1]。故本研究以收治的患者为对象,给予CT与核磁共振诊断,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18年7月—2019年2月间本院抽取66例股骨头环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33例,年龄20~74岁,平均(47.06±5.21)岁,男女患者分别占据17例、16例,类型:6例合例并血液疾病、13例髋关节外伤病史、6例长期使用激素、8例酗酒;观察组33例,年龄21~74岁,平均(47.53±5.26)岁,男女患者分别占据18例、15例,类型:7例合例并血液疾病、12例髋关节外伤病史、7例长期使用激素、7例酗酒。基础资料经过深度局差异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参照组:CT诊断,采用GE680多层CT机扫描,设置参数,厚度3mm,层距3mm,调整体位到仰卧位,设置电压120kV,电流300mAs,对股骨头位置进行薄层、加层扫描[2]。
观察组:核磁共振诊断,采用深圳安科1.5T核磁共振超导扫描仪,体线圈选定,设置核磁共振扫描仪参数,层厚3mm,层距3mm,仰卧位,横断面、冠状位扫描于病灶部位,序T1WI自旋回波,序T2WI快速自旋回波,短时反转恢复脂肪抑制STIR序列扫描,并记录扫描有关数据,图像重组形成[3]。
1.3 观察指标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诊断主治医师共同对诊断结果评估,期间出现差异时,两组人员共同讨论,直到结果一致,两组诊断医师对本次研究内容不知情。比较CT与核磁共振额对股骨头坏死、关节积液检出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资料经过数据统计、整理,股骨头坏死和关节积液检出结果检验均采用SPSS20.0中卡方检验,资料数据经差异对比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股骨头坏死检出结果
观察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90.91%,参照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76.67%,观察组更高,P<0.05,详情报道见表1。
表1 股骨头坏死检出结果(n,%)
2.2 关节积液检出结果
观察组关节积液正确检出率84.85%,参照组关节积液正确检出率60.61%,观察组检出率高,组间数据差异比较,P<0.05,详情报道如表2。
表2 关节积液检出结果(n,%)
3 讨论
骨关节疾病中股骨头坏死时常可见,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早期发作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逐渐产生疼痛,但是此时临床治疗最佳时机已经错失,临床治疗效果无法保障,致使患者承受巨大的痛苦。因此,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对后期的治疗具有决定性作用。股骨头坏死病因多是因股骨头供血被中断,股骨头内组织缺血逐渐坏死产生结构病变,导致患者关节活动受限,严重时无法活动,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常见的诊断方式多以CT、X线及核磁共振诊断方式为主,其中X线相对比其他两项虽然操作简单,医疗费用低,但是实际诊断期间因X线存在辐射问题和股骨头结构问题,时常出现漏诊、误诊,不利于后期治疗效果保障。不过就核磁共振与CT诊断来讲,相对比CT诊断,核磁共振具有几点优势:核磁共振可以多方位成像,多层面成像;扫描探查软组织显示清晰,伤害小,优势明显;对病灶部位扫描,其形态和大小观察清楚;相对比CT,核磁共振辐射更小,射频脉冲安全性高;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期间,核磁共振可实施多层扫描,减少病灶位置的限制;核磁共振检查速度较慢。CT诊断的优势:检查分辨率高,扫描连续性强,多层扫描连续性强,为临床后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图像数据依据。本次实践结果显示:相对比参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更高,关节积液检出率高,P<0.05。这多与核磁共振射频脉冲检查获取人体电磁信号,信息重新构建,病情观察具有直接连续,而且其对患者的辐射小,多参数、全面成像特征有关,确保检查过程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为后期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
综上所述,对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相对比CT诊断,核磁共振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与关节积液检出率高,不过研究建议核磁共振检查期间可采用CT作为辅助诊断,进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