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指法联合单手留置针送管在婴幼儿手背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2019-05-15王洪玲
王洪玲
(四川省乐山市妇幼保健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和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而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1]。然而,外周静脉导管(PVC)穿刺小儿不宜首选头皮静脉[2],从保护静脉和方便患儿活动的角度考虑,手背静脉是婴幼儿静脉输液的最常用部位。2017年9-12月,我院儿科采用握指法联合单手留置针送管在婴幼儿手背静脉穿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12月我院儿科住院接受手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婴幼儿患者320例,根据留置针置管日期不同进行随机分组,单日采取单手留置针送管作为观察组,双日采取双手留置针送管作为对照组,各160例。2组所用材料全部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型号为24G,穿刺部位均为手背静脉,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种、血管状况、肥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环境相同,护理人员固定(均具有丰富临床操作经验,操作技术熟练的护士,经科室培训统一穿刺置管流程),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和观察组均采用相同的体位、健康宣教、握指法固定
穿刺前选好穿刺部位,并指导家长协助固定穿刺侧肢体的方法,取得配合。家长卧于患儿一侧紧挨患儿,一手环抱婴幼儿,另一手固定患儿输液上肢的前臂,在靠近系止血带的近心端握住患儿腕部。
握指法固定:常规扎止血带消毒后,将患儿的手掌心向下,操作者的左手手掌心向上与患儿手掌心相对,由操作者左手4指握紧患儿的5个手指,将患儿被穿刺的手固定成握杯状手,手背形成一自然斜面。拇指置于患儿手指上,绷紧被选中的静脉下方的皮肤,使大拇指和止血带的着力点形成一直线,将静脉绷直。
1.2.2 对照组采用握指法联合双手留置针送管
双手送管法:将输液器针头连接留置针,排气,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将针芯左右旋转摆动,操作者左手采用握指法握住患儿的手指,绷紧穿刺处的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持留置针针柄,在血管正上方,一般患儿针头与皮肤成15-30度角进针,沿静脉走向再进1-2mm,使外套管到达血管内,用左手拇指顶住留置针Y型分叉处,其余4指仍紧握患儿的5指,右手后退针芯使其进入外套管内,然后再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握住针座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缓慢送入血管,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拔出针芯,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用3M敷贴固定。
1.2.3 观察组采用握指法联合单手留置针送管
单手送管法:采用与对照组同样的方法固定和穿刺血管,见回血后稍降低穿刺角度,沿静脉走向再进1-2mm,使外套管到达血管内,左手保持原状不动继续握紧患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顶住留置针Y型分叉处,同时右手食指抵住蝶形持针柄的上端向后用力,将针芯推入外套管内,然后再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握住针座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缓慢送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用3M敷贴固定。
1.3 评价标准
1.3.1 一次穿刺成功
进针后即见回血,一次送管成功为一次穿刺成功;穿刺不成功:进针时血管滑动、寻针、退针、送管未一次成功视为穿刺不成功。
1.3.2 采用自行设计的静脉穿刺满意度调查问卷
对接受穿刺的2组患儿家长进行调查,按穿刺方法的不同进行数据分组统计比较。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士操作的熟练程度、穿刺方法等10项内容,每项10分,90分以上为满意,90分以下为不满意。比较2组静脉穿刺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儿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比较例
3 讨 论
3.1 手背静脉是患者最容易接受的穿刺部位
具有暴露部位最少、活动限制最小等优点,是临床静脉输液常规穿刺部位之一[3]。婴幼儿活泼好动,若应用头皮静脉输液容易出现渗出或外渗;而下肢静脉瓣多,血液回流缓慢,因此在婴幼儿静脉输液中手背静脉是优先选择的部位。
3.2 握指法有利于操作者选择方便的操作姿势
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采用握指法具有以下优点:①护士很容易固定好婴幼儿的手背,还能避免针头滑脱造成对人员的伤害教会家长正确的配合方法,容易成功合作。②能够对患者的腕部和关节进行有效的调整,护士也能调整自己穿刺的动作和姿势。③采用握指法很容易绷紧患儿手背的皮肤,使血管完全显露,同时也能固定好血管。
3.3 握指法
联合单手留置针送管明显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从表1可见,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握指法能很好固定患儿使患儿手部制动,而单手留置针送管法因其无需移开绷紧皮肤及固定血管的左手,在送管时穿刺部位无挪动,保证了送管通畅,因此有效的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
握指法联合单手留置针送管可以提高了婴幼儿手背静脉输液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材料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时间,明显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