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新时代好儿童

2019-05-13成尚荣

江苏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教学改革

成尚荣

【摘 要】教育改革进入了新时代,要培养新时代好儿童,探索立德树人落实的方式。为此,首先要让儿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核心素养,从小学会做人、学会立志、学会创造。儿童研究是培养新时代好儿童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既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又要前瞻国际上儿童研究的走向;既要在四个“回到”上着力,又要把控新时代儿童发展的新特点。而这一使命要落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育人、学科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新时代好儿童;儿童研究;教学改革;学科育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8-0007-06

一、对新时代好儿童的认识和理解

(一)新时代的好儿童应该有梦想

新时代的好儿童一定有许多的特征,时代对他们也有许多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想的儿童,才是新时代的好儿童。新时代儿童的少年梦是应该呼应中国梦的。儿童梦、少年梦就应该是中国梦,而中国梦又照耀着儿童梦和少年梦。这个梦是什么?这个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的好儿童,如果不把个人梦想和民族复兴的大任联系起来,相互映照起来,就不能说是新时代的好儿童。

換个角度说,儿童立场不是孤立的,如果把儿童立场和国家立场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立场联系起来,儿童立场的价值就得到了根本的体现;把儿童价值和国家的发展价值,和民族复兴的价值联系在了一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立场价值。

(二)新时代的好儿童应该具备“三个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儿童应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新时代的好儿童首先应该有理想。有理想首先要有志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理想。新时代好儿童应该有本领,有真才实学,增长知识见识。新时代儿童还应该有担当,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其实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又一诠释。大家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中国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仅界定为关键能力,还界定为必备品格。高中课程标准在修订的时候,在“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前面又加上正确价值观念。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和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自然而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时代好儿童的“三个有”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向了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新时代好儿童应该符合国际发展大趋势的要求

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各个国家抽取15岁的学生进行阅读、数学和科学三方面素养的评估,这项评估被称为PISA测试。OECD最近又推出了一个新的项目,不是测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关键能力,而是评估社会与情感技能素养。他们认为,小学生乃至中学生,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标志根本不是金钱,不是所谓的成就,也不是名望,而是他们的社会与情感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OECD把社会与情感技能纳入评估,对儿童发展研究是非常有启发的。因此,新时代的好儿童还应该具备如下素养:责任感;自信(新加坡教育强调培养自信的人、有学习能力的人、乐于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平行思维;动机;持久力;创造力,等等。新时代的儿童,不仅要为中国做出贡献,还应有国际视野,应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新时代的好儿童要做到三个“从小学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会做人,从小学会立志,从小学会创造”。这既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和特征,又是新时代好儿童重要的成长途径。总之,新时代好儿童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从事儿童教育,进行儿童研究,建立儿童哲学,认识理念必须有新的提升,应该有新视野、大格局,应该注入新的内涵,寻找新的研究路径。

二、对新时代儿童教育和儿童研究的再认识、再把握

新时代的儿童教育具有新时代的特点。新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和过往是相互衔接的,而不是截然地分开的。这就让我们想到了文化的释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新时代的好儿童,不能忘掉他的本来,还要吸收外来的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同时还要面向未来。新时代儿童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

(一)新时代好儿童,应该从中华传统文化深处走来

新时代好儿童是世界的,但儿童首先是有祖国的。儿童不知道自己的祖国、不爱祖国,就会失去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的好儿童要具有民族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本色和底色就是伦理道德。孟子对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有非常精彩深刻的论述。他说一个人应该有“四心”,那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没有恻隐之心,没有羞恶之心,没有辞让之心,没有是非之心,非人也。从“四心”生出了“四端”:仁义礼智。中华传统文化对道德伦理教育十分重视。我们应该为新时代的儿童打上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我们今天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实是在中华民族育人的初心上提出来的。

(二)新时代好儿童发展要坚持并且彰显儿童的基质

基质这个词语是库恩在《科学结构的革命》里提出的一个概念。书中还有一个概念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范式”。何为范式?库恩有句重要的判断:一个范式创造一个世界。今天我们研究新时代新儿童的教育,就是创造一个新范式,创造一个新世界,甚至是创造一个新时代。笔者认为儿童的基质是儿童的特质、儿童的天性。新时代的好儿童将面临一个重要挑战,那就是儿童会不会消失,童年会不会消失。为什么西方学者提出这样的命题?那是因为新时代,有了新技术、新网络,各种媒体已经大众化,而且这些技术已经进入了儿童生活。他们认为,现在这个社会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已经开始消弭了,儿童可以知道许多成人的事。儿童和成人界限模糊,儿童就不存在了,童年的存在就面临危机了。笔者认为童年不会消失。儿童的基质是与生俱来的,是永远存活在儿童的内心的。只要这种基质存在,而且还会有新发展,儿童就不会消失。对新时代儿童教育,培养新时代好儿童,应该回到儿童的基质上去。由此,笔者提出“四个回到”。

一是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从中世纪的绘画作品里可以看到儿童,但是那些儿童的肌肉像大人那么发达,儿童穿的是成人的服装。那个时候,儿童和童年的概念还没有真正诞生,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个小大人。“儿童”这个概念出现以后,大家都在思索儿童的本意,儿童的原义是什么。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儿童,就是自由者。自由,是儿童的基质。如果失去了自由,就不是真的儿童了。今天的儿童教育和儿童研究,应该回到儿童这个本来的意思上去。自由是创造的保姆,儿童是一个创造者,但是他的创造需要呵护。自由是对他最大最好的呵护。儿童不仅是个自由者,也是一个探究者。蒙台梭利把儿童称作上帝派来的密探。他们来到成人世界以后,看到成人世界那么复杂,台上握手台下踢脚,儿童感到非常失望。所以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说:我的孩子们,带着你们的纯洁和生命,到他们中间去吧。一来到他们中间,他们立即安静下来了,停止了喧嚣,停止了争斗。儿童是可以拯救成人世界的。刘晓东教授认为,无论是个自由者,还是游戏者,对周围世界都感到惊异,而对周围世界的惊异就产生了哲学。从这个意义上看,儿童应该是一个哲学家。

二是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上去。儿童,有自己的生活。他生活在哪里?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分析了兒童的生活世界。他认为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但是实践中我们只看到了儿童现实的生活世界,而现实的生活世界是由学习、读书、作业、考试、分数、升学等组成的。在现实的生活世界当中,儿童感到沉重的压力。我们固然要培养他们的刻苦勤奋的精神,但却让他们感到无奈和痛苦。现实生活世界需要改造,还要关注儿童的理想世界。新时代好儿童应该有理想,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儿童理想被成人所绑架。儿童还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虚拟世界让儿童感觉特别亲切,也最容易进入。儿童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丰富的信息。但是在虚拟世界里他们也面临许多诱惑和陷阱,产生价值困惑。教育只看到了儿童的一个世界,看不到他们完整的世界。看不到完整的儿童世界怎么能培养出完整的儿童呢?值得注意的是,三个世界的价值往往不一致,会发生冲突。如何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培养正确价值观念和必备品德,应该是儿童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在探索破解这个难题。“快乐做主人”就是探索“立德树人”的一种范式,目标就是培养新时代的好儿童,让他们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实验引发了强烈反响。组块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教师和儿童一起编织完整的语文生活,乃至整个生活。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培养新时代的好儿童,必须回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在儿童生活的世界里,才能发现他们的基质,培养新时代好儿童。

三是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上去。儿童最伟大之处是什么?是可能性、不确定性、未来性、创造性。对于儿童可能性的认识,有很多的描述和肯定。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俄罗斯诗人欧罗申有句名言:“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我们只有看到了儿童的可能性,才能让教育来个转向。有个故事对笔者启发特别大,笔者将它写入了《儿童立场》这本书里。有位物理学家一天接到母校的电话,告知他最敬爱的物理老师病逝了,学校将于某日为其举办追悼会。物理学家回复一定要参加老师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他遇到了敬爱的数学老师。于是,他走上前去对数学老师说:“老师,您是我敬爱的老师。但是有句话我一直没告诉您,今天在这个场合我想告诉您,我说了您别生气。”他说的是什么呢?他说当年自己的数学非常好,于是向老师提出申请是否可以免修,但老师没有同意。他找到物理老师,老师说他物理很好,数学也不错,况且免修是为了更好地修,于是同意他免修,最终成为物理学家。物理学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段话:“老师啊,如果说您给了我一个游泳池的话,那么物理老师给了我一个广阔的海洋。”海洋空间多大呀!海洋里,有探险,有拼搏。游泳池比海洋小多了。儿童的可能性,在什么地方能得到实现呢?我们应该给他海洋,也应该给他游泳池,给他一条清澈的小溪流也是很好的。但问题是在应试教育体制背景下,教师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到一条小河沟里,教师和学生都可能翻船。可能性的提出,让我们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的提出,让我们的教育不再停留在现实里。现实性非常重要,但仅有现实性是不够的,还要从现实性走向可能性。可能性在哪里?可能性在现实性中潜伏着。儿童教育就是从儿童现实性中发现他未来的可能性,如此,儿童教育才会走得更高更远更好。

四是回到儿童游戏方式上去。我们要进行游戏研究,在游戏中发现儿童。因为,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游戏是他的本性。美国心理学家还分析,在游戏的时候,人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变化,这叫心流。这种心流是一种兴奋的状态。用美学家的话来说,要让儿童处在沸腾的情绪和生活中。这样,他的情感智力和社会的认知能力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回到儿童,回到游戏,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回到儿童的身体,回到儿童的身体哲学。身体不仅是认知发展的基础,身体本身也参与到认知过程中去,这种“回到”是非常前瞻的。

(三)儿童教育研究要把握新时代儿童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走向

儿童是从传统文化深处走过来的,他的基质存活着。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了,这个时代给儿童带来了许多新的影响,它改变了儿童,让儿童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因而,儿童研究与教育也应发生变化。

1.儿童处在多重的生成中。

以往,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儿童生成的主渠道;而今,社会教育进入儿童生成的框架中。以往,课程、教科书是儿童生成的主要载体;而今,新媒体、新技术成为自选的课程和教科书。社会这么丰富,空间如此之大,资源如此之多,无论生活在哪个空间,儿童都会有所生成。我们研究儿童,培养新时代好儿童,就不能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还要关注他们学校以外的生活,在多科知识应用途径中,用更丰富的资源,形成合力来培养新时代的好儿童。

2.儿童处在新技术的包围中。

信息技术让世界变平了,儿童可以用技术进入丰富多彩的世界。儿童对新技术特别敏感,他们对新技术的熟悉和运用比成人强多了,在这方面儿童是我们的老师。但是新技术让儿童成为了主人还是工具呢?让技术走到前面去,还是让儿童走到前面去?技术是工具,是應该被儿童所掌握所利用的,儿童更需要的是创造和使用工具。世界经合组织在研究学生核心发展素养时,第一个核心素养就是主动使用工具。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也要看到新技术给儿童教育带来的挑战。

3.儿童处在价值多元的困惑中。

随着国门打开,使得多重价值包围着儿童,儿童常常处在价值的迷惑之中。核心素养把正确的价值观念放在必备的品格前面作为组成部分,何其重要啊。

新时代儿童教育发展还表现在“一低”“一大”和“一重点”中。所谓“一低”,就是儿童对成人依赖性的降低。过去,儿童总要依赖成人。但是现在,儿童对成人的依赖开始变化了。而且依赖性降低的年龄提前了,所依赖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对成人依赖性的降低,是不是好事呢?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我们如何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成人和儿童的依赖关系,转变教育方式呢?“一大”是指儿童的差异性发展加大,更重视个性发展。《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准确地说不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每个人发展了,才有一切人的发展。儿童教育、儿童研究,培养新时代的好儿童,必须具体深入到每一个儿童对象上去。这样的研究才是真实的。“一个重点”那就是非连续性发展。德国人类学家波尔诺夫在《教育人类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儿童有连续性发展,还有非连续性发展。可是我们长期以来重视儿童的连续性发展,对非连续性发展是不重视的。所谓非连续性发展,是指在发展过程当中有许多意外的事情发生,儿童不可能全部按照成人的设计去发展。因此,当非连续性成分到来的时候,儿童、教师和家长往往会惊慌失措,因为他们毫无思想准备。我们在进行儿童研究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家长和孩子正确对待那些意想不到的偶然的事件呢?如何来应对这种风险呢?这也是当下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三、培养新时代儿童要实现学科育人、教学育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新学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好儿童的重任,因此,方方面面都要将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将培养新时代好儿童落实在课程、教学之中。但是长期以来,包括当下,我们还没有有效地把儿童发展与儿童研究落实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过程中。注重儿童课外生活和各种活动固然是对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很好地实施。因此,儿童研究和儿童发展不能丢失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应将学科育人当作使命。

谈到课堂教学,有两个人对我的启发特别大。一位是斯霞老师。她曾上过一堂公开课,教的是一年级的一篇课文《我们爱老师》。这篇课文里有“祖国”这个词语。斯老师怎么让一年级的孩子理解“祖国”呢?那时没有PPT,没有新技术,她只用了谈话法:“小朋友,什么叫祖国?”有个小孩子举起手来说:“祖国就是南京。”全班同学笑了起来,斯老师说:“大家不要笑,祖国不是南京,南京是祖国的一个城市。小朋友们再想想什么叫祖国?”这么一启发,孩子们说祖国就是国家。斯老师接着追问:“是的,祖国就是国家。但是世界上有中国、美国、英国这么多国家,哪个才是我们的祖国呢?”小朋友立即反应过来了,说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斯老师立刻接上话:“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活的国家,叫祖国。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着小朋友齐声朗读:“我们爱祖国。”斯老师是在教语文,但同时她也在培养儿童的家国情怀,培植儿童的民族魂,中国根。她的教学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这叫什么?叫学科育人,叫教学育人。今天,我们研究儿童发展,如果只停留在理念方面,没有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教学育人、综合实践活动育人,那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空的!斯霞老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斯霞老师是著名的特级教师,但她首先是位优秀的儿童研究者,所有的优秀教师都应该是优秀的儿童研究者。

第二位给我启发较大的是张华教授。他到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的学者是爱莉诺·达克沃斯。她是著名的教学理论研究专家,是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生。她最大的贡献是把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成果成功地运用到教学中。张华教授把她的观点概括为“教学即儿童研究”。教学过程就是儿童研究的过程,教学和儿童研究看起来是两回事,但实际上是一回事。爱莉诺·达克沃斯就很自然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编织在一起。让儿童既在学习,又在发展,那么育人的目标就达到了。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今天,在课程改革深化的今天,在培养新时代好儿童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我们课程育人、学科育人和教学育人上去呢?育人就是要走这条路——教学即儿童研究。教学即儿童研究是个美学境界,它充满了审美意义。就是我前面所讲的,让儿童在沸腾的情绪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围绕教学即儿童研究,我在思考:教学即儿童研究的重点在哪里?方式又在哪里?比如说儿童与时间。我最近看《孩子们和时间》时在思索,在“教学即儿童研究”当中要不要考虑儿童和时间的关系呢?那本书说时间就是经历,时间就是生存。此外,诸如儿童和工具、儿童和想象力、儿童和技术,如果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了,我们对儿童研究就有了新的发展。那么新时代新学校培养新时代好儿童,就能真正得到落实,立德树人的范式就可以逐步建构起来。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教学改革
英语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探索
运用陶行知教育理念 发挥高中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