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评价任务设计的问题与优化思路
2019-05-10杨素霞
杨素霞
【摘 要】评价任务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有效的评价任务不仅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还能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证据。因此,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时,要明确评价任务的标准和设计策略,即逆向设计,对应思考,确保任务的匹配度;学生视角描述,共建评价标准,确保任务可执行;满足差异,把握梯度,确保任务的层次性;大开大合,链接生活,确保任务的空间感。只有设计具有匹配度、可执行、层次性、空间感的评价任务,才能引领学生在学习中落实目标、检测目标、达成目标。
【关键词】评价任务;内涵解读;设计问题;判断标准;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7-0040-06
当下的英语课往往很热闹,课堂里图片、实物、视频令人眼花缭乱,歌曲、游戏、活动接踵而至,小组合作轰轰烈烈。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但学生学会了什么,学习目标有没有落实,教师和学生都不清楚。诚然,英语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其特殊性,但其教学的有效性是第一位的。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有效教学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会了什么。那么,如何获取有效教学的证据呢?笔者认为:将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对应起来,即“教学评一致”,是一种有效教学,且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而评价任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课堂评价任务概述
评价任务是用以检测学习目标达成与否的学习任务,其描述的是“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和“做得怎样”。举例来说,有教师针对译林新版《英语》四上Unit 5 Our new home的第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目标:能听懂、会说、会读、会运用句型Wheres / Where are...?Its/Theyre...就该目标,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用句型Wheres/Where are...?Its/Theyre...问答,准确说出物品在房间中的位置。该学习任务指向学习目标,而且是可评价的,这就是评价任务。评价任务包括传统的纸笔测试题,如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也包括表现性任务,如课堂上的对话、调查、汇报、演讲、表演等。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遵循这样的流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根据评价任务安排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执行评价任务,获取评价信息,研判和利用评价信息调整教学。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能导引学习方向;在执行评价任务过程中获得的评价信息,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基于此调整教学策略,最终走向有效教学。简言之,在课堂中,有效的评价任务既能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又能促进学生学习,推进教学实施。
二、课堂评价任务设计的偏失现象
设计出高质量的评价任务并正确运用是十分复杂的,很多教师会遭遇如下种种问题:
第一,任务指向随意无目标。评价任务来自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统领着评价任务,只有指向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才是有效的。但教师在初步尝试设计并运用评价任务时,却会出现“种瓜得豆”的现象,即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目标和课堂中落实的评价任务,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存在随意性,结果往往“种瓜得豆”。
第二,任务描述模糊不可测。有教师设计的评价任务表达模糊不清,缺少可操作性;有的设计的任务评价标准笼统,太过简单,不可测,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第三,任务层次单一无梯度。小学生无意注意时间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为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会注重评价任务形式的多样性。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部分教师会顾此失彼,只追求形式的多样性,而忽视任务之间的层次性,导致学生的语言能力没能得到提升。
一次教研活动中,教师执教译林新版《英语》四下 Unit 3 My day(Fun time & Checkout time)时,运用了以下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生运用I...at...回答教师提问What...?When...?复习Mikes day。
任务二:同桌2人,1人當小记者,1人扮演Miss Li,用When...?I...at...句型进行Miss Li作息时间采访,完成Checkout time中的填空。
任务三:4人一组,1个小记者用When...?采访其他3人的作息时间,然后用I(also)...at...句型提出让自己生活丰富多彩的方式。
表面上看,3个评价任务紧密相连、形式丰富,学生完成得相当顺畅。但实际上,在执行任务二时, When...?I...at...句型学生已经掌握得相当扎实,任务二和任务三停留在同一层面上,比任务一也只是增加了问句练习,语言形式上缺少递进性,一直在When...?I...at...句型上打转,没有提升。且实际采访Miss Li时,教师直接呈现了Miss Li的作息时间表,采访缺少信息沟,变成了机械问答,学生无法产生高质量的学习反馈信息。
第四,任务空间逼仄满堂闹。在评价任务的执行中,满堂闹的情况屡见不鲜。往往一个任务还没结束,另一个任务已然开始,学生马不停蹄地思考着、交流着、书写着,看似学习着、忙碌着、充实着,但学习成效能得到保证吗?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教师为译林新版《英语》六上 Unit 4 Then and now (Checkout time)设计了一系列评价任务:
任务一:(1)看介绍教师的视频,转述教师过去和现在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变化。(2)观察Brown夫妇过去和现在的照片,用could(not)猜测15岁的他们能做的事。(3)听录音完成表格和思维导图填空,再运用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小组说出Brown夫妇过去和现在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变化。
任务二:(1)分析大家刚才是从哪些方面对比教师和Mike父母的过去和现在的,梳理总结谈论变化话题的维度(age,ability,hobby,dream,job,appearance,studying,making friends)和句型...was/could/...(2)扮演Mike/Tim/Helen,运用提炼出的结构和句型简述自己的过去和現在。(3)欣赏视频“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发现和感受科技如何改变生活。(4)进行头脑风暴,拓展说一说其他方面,如App,smart watch,pen friend等使用方面的变化。(5)提炼其他的变化维度(transport,payment,housework...)。
任务三:根据提炼的话题维度和句式,写一写自己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变化,并运用评分标准,评价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任务二中有一连串小任务,一个个琐碎的小任务给学生以逼仄感。如此多的、来来回回、兜兜转转的评价任务,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方向,造成了学生思维的紊乱。而任务三是封闭式的命题,学生没有开放的空间,不能也不会产生丰富的信息和目标之外的精彩。
三、有效评价任务的标准及设计策略
好的评价任务能有效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高质量的评价任务要符合四条标准:评价任务直指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明晰学习活动、评价任务增加学习深度、评价任务拓展学习空间。对应标准,我们摸索出了评价任务的设计策略。
(一)匹配度:评价任务直指学习目标
匹配度是指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匹配程度,评价任务要指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一个圆。学习目标是圆心,评价任务是圆周,评价任务是为目标服务的,旨在让学生更好地达成目标。那么,如何确保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呢?
1.三位一体:逆向设计,前置评价任务。
传统的教学设计流程是“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任务”,即先思考“学习目标”,接着思考“如何达成目标”,即教学活动,最后考虑“学生是否学会”。这样的课堂,先教后评、先学后评,导致评教分离、评学分离,教师更多地关注预设教学环节的完成、教学进程的流畅,忽视课堂生成,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弥补和校正滞后。
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模式,将教学的逆向设计过程分为三步,分别为: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明确证明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与措施,安排并指导各种学习活动以达成学习目标。这说明“逆向设计”遵循的流程是“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在这个流程中学习目标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接着思考的是“用什么学习任务来检测目标的达成度” ,即评价任务,最后思考的才是“落实评价任务、促进学生的学习”,即教学活动。根据“逆向设计”的思路,我们在制订学习目标之后,不是立刻开始设计教学活动,而是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并建构评价标准。然后再设计与评价任务相匹配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与评价任务三者的一致性。这里的评价,是“为学习的评价”;这里的课堂是边教边评、边学边评的课堂,是教学评一致的课堂。
2.指向明确:目标引领,对应思考任务。
对应思考,即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对应,这种对应可以是“一对一”(一个评价任务只检测一个学习目标)、“多对一”(多个评价任务同时检测一个学习目标),也可以是“一对多”(一个评价任务同时检测多个学习目标),即只要有目标,必定有评价任务与之对应。评价任务中包含的知识点越少,与目标的匹配度就越高。
采用“一对一”的设计法,其优点是针对性极强,检测效度高。而“多对一”设计法的优点是能更好地检测学生是否深入透彻地掌握了知识技能,能否在新的情境下继续运用,有利于提高评价的信度;“一对多”的优点是评价任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用来检测学生能否整合新旧知识,进而综合运用。当然,此设计法也有不足,如果学生出错,教师可能没法立即找出学生的知识缺漏在哪。
(二)可执行: 评价任务明晰学习活动
所谓可执行,是指评价任务要清晰、具体、明确,让学生可做、可说、可写、可表达。一个明晰的评价任务要让学生清楚What to do?How to do?To what degree?为使评价任务更清晰,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结构完整:学生视角,清晰描述任务。
要讲清楚评价任务究竟要让学生做些什么、怎样做、做到怎样才算好,就要采用儿童能懂的语言,要基于学生视角描述评价任务,避免由于评价任务的不清晰,教师一次次地“补充说明”,一次次地“扰学”。 一位教师在初教译林新版《英语》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Story time)时,设计了评价任务“快速匹配故事图文”,学生很茫然,不知从何处着手,教师不得不在巡视的时候一一补充说明,以致设定的时间到了,完成任务的小组寥寥无几。该教师再教这一课时,将这一评价任务重构为:先看4幅图,了解大意,再快速阅读4个段落,找出每个段落中的关键信息,然后将图和文一对一正确匹配。
初教时的评价任务只描述了“做些什么”,教师懂,学生却不懂。调整后的评价任务首先补充了“怎样做”,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看图了解大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帮助匹配图文,为评价任务的落实提供了方法,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其次,调整后的评价任务还补充了“要做到怎样”——将图和文一对一正确匹配。这样的评价任务表述基于学生立场,采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做什么”,同时渗透了学习策略,让学生懂得“怎样才能做好”和“要做到怎样才算好”,真正起到了导学的作用。
2.表述具象:学生参与,共建评价标准。
“做到何种程度才算好”,这个问题须由评价标准来回答。评价标准是采集、分析、反馈学生学习信息的重要参照。
深入解读学习目标内涵,设定契合的评价标准,方能将评价融于教学之中。在评价标准的选择、解释和运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加拿大西北部各省教育协作联盟组织(WNCP)在《课堂评价再思考:有目的评价》中指出,只有assessment with students和assessment by students,才能真正培养出独立和成功的学习者。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研制、解释和运用,可以加强学生批判性地分析、监控自己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有教师在执教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4 Then and now (Checkout time)一课,在指导学生写作和评价时,设计了以下两个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阅读介绍Mike和Helen的两篇文章,发现两篇例文的不同之处,并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提炼写作标准。
任务二:根据提示,写一写自己或家人或周边的变化,并运用评分标准评价和完善作文。
学生在完成任务一的过程中,自己对比例文,自主建构,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设计出了适合五年级学生的优秀作文评分表(见表1)。
这个作文评价维度,通过学生的视角,运用五年级学生能懂的语言,具象化地解读了“怎样才算是结构完整”,即作文除了body之外,还有beginning and ending;“怎样才能连贯表达”,即会用conjunction;“怎样才算是多样表达”,即能写出more information。除此之外,评分方式摒弃了常用的“获得一星、二星、三星”的方式,而是采用了评分制,并给出了打分细则。如此,学生才会对“做到怎样才算是好”了然于心,且能开展自主评价和同伴互评,同时也发展了元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层次性:评价任务提升学习深度
层次性是指在设计和运用评价任务时要注意层次和梯度。既关注多样性,又兼顾层次性,学生才能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
1.任务分层:分析学情,满足学生差异。
认知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都主张从学习者分析入手,以确定教学应该从哪里开始,如何设计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只有设计和使用与学生自身认知特点、学习情况、实际水平等相符的评价任务,才能收集到真实的学习信息。设计和运用评价任务前,教师要分析学情,研究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评价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据此,前文第三个问题中的评价任务三应当调整为:4人一组,3个小记者选用When...?I..at...Do you ...?Yes, I do./No, I dont. I...at...Its
great/cool/fun.等句型采访1位西方国家的小朋友,了解其作息时间,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调整后的任务中表示“做到怎样的程度”的词是“选用”,所以小组成员中的3个采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运用自己掌握的交际用语进行提问,能力一般者,可以运用When...?I...at...提问,以达成基本目标;能力较强者,可以拓展运用Do you...?Yes, I do./No, I dont. I ...at ...Its great/cool/fun.提问和理答。如此,同一个任务便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2.层层递进:把握梯度,促进思维发展。
教师在设计和使用评价任务时,要准确分析和处理评价信息,如果信息证明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基本达成学习目標,而且学习难度适中,那么就可以向前推进,运用更高层次的评价任务,做到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切忌“蒙着眼睛上课”,自顾自地看着教学预案,推进“教程”,而不关注“学程”,那样,学生很难进行高质量的学习。所以上述第三个问题的评价任务应进行调整:任务一不变;任务二调整:同桌2人,用When...?I...at...Do you...?句型谈论各自的作息时间,并完成Checkout time中的填空,再配上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插图;任务三的调整见前文。
调整后的评价任务层层递进。首先,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复习Story time中的词组和陈述句式,牢牢掌握课文内容。接下来,第二个评价任务在真实情境中,进行问句的口头输出和陈述句式的笔头输出,真正将所学融入生活。第三个评价任务,学生运用更丰富的语言,合作采访国外孩子一天的作息安排,对比中西方学生一天作息安排的异同,产生高质量的反馈信息。这三个任务既关注了多样性,又兼顾了层次性。
(四)空间感:评价任务拓展学习空间
所谓空间感,就是评价任务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那么,什么样的评价任务是有空间感的呢?
1.任务简约:大开大合,体验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及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具有空间感的任务首先要简约,用“大任务”打开学习空间,引领学生进行系统的、完整的学习,培养学生结构化思考能力和完整性表述能力。简约的评价任务,大开大合,不是极其复杂的,更不是零碎而繁多的。据此,可以对上述第四个问题中的任务一、二进行重新设计和简化:
任务一:(1)观察Mike及其一家过去的照片,用could/could not句型对图片进行描述,完成书面填空。(2)观察Mrs Brown过去和现在的照片,猜测16岁她能做的事,再听录音,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最后小组口头输出Mrs Brown过去和现在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变化。
任务二:观看关于过去和现在生活变化的视频,梳理谈论过去和现在变化的维度,总结句型。
任务一中的第一个小任务是教材上的,目的是检测学生could (not)句型的运用情况。学生达成这一目标后,教师拓展了第二个小任务,这个任务取代了原本逐一细说Brown一家5个人变化的任务,删繁就简,典型示范,让学生感知语篇描述过去和现在变化的维度和句式。任务二是一个大问题,能为学生提供可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会对生活中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有一个系统的思考,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2.任务开放:链接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具有空间感的评价任务必须有开放性,至少是半开放或部分开放的。评价任务有开放的空间,学生才有思考、自主的空间。设计开放性的任务,需结合所教知识点,结构化地创设相对真实的生活情境,因为贴近生活的任务更能打开学生思考的空间。因此,第四个问题中的任务三可调整为:根据提炼的话题维度和句式,写一写自己或家人或周围的变化,并运用评分标准,评价和完善作文。新的评价任务联系生活实际,具有开放性,能避免学生机械套用已有知识,从而由教转向深度的学。
总之,英语教学不能是“繁华过后一场梦”。评价任务的设计和运用是成就英语“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的关键。英语课堂目标聚焦、评价任务清晰,那么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落到实处,英语课堂学习与评价“两张皮”的难题也才能得到破解。
【参考文献】
[1]卢明,崔允漷.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王少非.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WIGGINS G.教育性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许瑜函,杨向东.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评价——2011课堂评价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2(1):93-96.
[5]钟启泉.课堂评价的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10-16.
[6]于立平.加拿大中小学课堂评价改革管窥与启示——以WNCP《课堂评价再思考:有目的评价》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5):121-127.
[7]ERTMER P A,NEWBY T J,盛群力.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上)——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4(3):34-37.
注:本文获201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