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得走的素养
2019-05-04许华红宗晓芳
许华红 宗晓芳
[摘 要] 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校教育如何将“好习惯”的培养落实到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围绕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实施的落实以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学校在实施“好习惯”课程中的实践范式和评价策略。
[关键词] 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教育是什么?就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小学阶段童蒙养正,是培养习惯、形成能力、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童年时期形成的习惯会如同本性一样伴随人的一生。播种好习惯,就是在播种向上的生命姿态,播种幸福的人生基因,播种美好的教育文化。学校积极探索“好习惯”行为养成教育。依托“好习惯‘非常6+1”(会整理、懂礼貌、讲诚信、守规则、知感恩、乐学习+日行一善)达标考核行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好习惯”课程成为学校“七彩课程”的精彩篇章。
一、课程理念体现“一个宗旨”
“好习惯”课程的建構,主要依托以下几个理念:
基于学校。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必须基于学校实情,立足学校特色。基于教育局“好习惯‘5+x”理念的引领,学校赋予“x”更多的内涵,增设了“乐学习和日行一善”两个训练项目,既有训练的共性,又有学校的个性。
基于儿童。坚持儿童立场,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需要,选择了小学阶段学生最基本的习惯内容实施和训练,尊重儿童的天性。
基于生长。好习惯课程应当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应生长的土壤,顺天致性,让儿童自主、自然、自由、自信地成长,让每个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
基于以上课程理念,好习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非常6+1”好习惯课程的实施,训练好习惯、培育好道德、成就好未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淀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让好习惯照亮孩子的人生之路。以上课程理念及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就是体现一个宗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二、课程内容顺应“两个需求”
1.合理规划,体现学校内涵发展需求。结合教育局“五大核心习惯”和本校实际,学校推行“好习惯‘非常6+1”,即会整理、懂礼貌、讲诚信、守规则、知感恩、乐学习+日行一善。学校阳光教育的理念是“沐浴阳光,润泽生命”,结合学校阳光教育的阳光元素,赋予好习惯阳光七彩颜色(红色赤城爱心——日行一善;橙色温馨暖人——知感恩;黄色警示约定——守规则;绿色崇尚智慧——乐学习;青色自主管理——会整理;蓝色真诚守信——讲诚信;紫色高雅礼仪——懂礼貌),每一种颜色都有相应的释意,与学校阳光教育相映照。让学生在经历“好习惯”的训练过程中,感受阳光教育的温暖。
2.细化落实,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向需求。在好习惯考核目标制定时,学校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从班级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细化落实目标,让好习惯的培养更接地气。一是年级段需求。围绕好习惯的考核内容,学校组织全体班主任召开了“好习惯‘非常6+1”的活动研讨会,由年级段班主任商榷,思考各个年级段最需要、最适合训练哪些好习惯,进行重点训练,一月一个好习惯,并由年级段班主任修订出本项目的达标要求。二是班级需求。围绕一个重点好习惯,各班可以根据班级需要,开展延伸项目的训练。三是学生或家长需求。围绕学生个体,在完成班级目标的训练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完成自我训练目标。考核目标的制定体现师生的自我需要,以点带面的训练方式,让好习惯的训练有了点的抓手、有了拓展延伸、有了持续发展。(以下是制订的“守规则”各年级的训练项目和达标要求)
三、课程实施落实“三个结合”
学校“好习惯”课程的实施,主要以晨会、班会课授课为主,与国家课程、八礼四仪、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家庭训练相结合,通过“三结合”教育,拓宽训练时空,促进素养积淀,遇见孩子真实的成长。
1.课程实施与国家课程相结合
国家课程是所有课程的根基。“好习惯”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的实施相结合,落实四个保证。一是保证内容。围绕好习惯有系统的课程项目和训练要求。好习惯的实施以国家课程《道德与法制》和地方课程张家港市自编教材《好习惯》读本为蓝本,各年级罗列了“好习惯”项目在国家课程中的渗透点和教育点,并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礼四仪”训练要求以及学科文本,全面推行好习惯的落实。学校德育研究团队根据师生需求,编制了“好习惯”课程指导手册《带得走的素养》,作为教师、家长训练的指导用书。有了校本教材做指导、有了国家课程为保障,好习惯教育也就落地生根了。二是保证课时。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晨会、班会课指导为主,每两周进行一次专题教育,每月月初进行好习惯项目的训练要求的教育,月底进行好习惯的评价总结。三是确保师资。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班主任指导为主,其他任课教师为辅,进行全员育人,全力推行并渗透好习惯教育。四是确保研究实效。学校实行“周三晨会课日”,每月由该年级的一位班主任上“好习惯”的训练项目研究课(20分钟短课),其他班主任教师观摩并开展研讨,让好习惯的研究更有实效。
2.课程拓展与主题教育相结合
学校将好习惯课程的拓展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好习惯中的懂礼貌、讲诚信、守规则等习惯训练分别与“八礼四仪”的内容相对接;“懂礼貌、守规则、知感恩、讲诚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友善、法制、爱国、诚信”相链接;“守规则”与法制宣传日、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相结合;“讲诚信”与学校的诚信驿站(“诚信书吧”“诚信伞”“诚信红领巾”“诚信考场”)等校园文化相融合。学校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八礼四仪”“核心价值观”以及主题节日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训练、收获、成长和蜕变。
3.课程训练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指导,学校指导和家庭教育訓练相结合是最有效的训练方式。在好习惯项目训练中,特地设置了学校训练项目和家庭拓展训练项目,由学校训练的相关项目进行家庭训练的延伸和拓展。例如,一年级的“会整理”好习惯的训练项目是“整理文具”,家庭拓展自选训练项目是“整理玩具”或“整理鞋柜”。在学校里,教师重点训练学生如何有序整理自己的文具,有了学会整理文具的基础,那么家长在家训练孩子“整理玩具”“整理鞋柜”是很好的延伸训练点。学校定期邀请专家、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好习惯”座谈会、“好习惯启动仪式”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提高家长对习惯培养的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这是对好习惯训练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家校联手才能取得最理想的培养效果。
四、课程评价做实“四个点位”
评价是习惯养成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阳光教育”顺应自然,好习惯课程运用“阳光评价”,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人格,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好习惯的评价载体,突出“点、线、面、体”的多维评价。“阳光银行卡”个体的点对点评价,“家校评价表”中教师、学生、家长三维线型评价;“一米阳光墙、班级点赞册”对班级的集体评价。做实评价载体的“四个一”活动,以评价促训练、以评价出成效。
1.“一卡”——阳光银行卡
根据学校“阳光教育”理念,设置“七彩阳光币”,截取阳光色彩元素,将阳光币设置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一种颜色对应一个好习惯项目。学生人手一本“阳光银行”存折,由班主任教师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训练达成情况进行考核贴章。每月底达标学生领取相应“阳光币”张贴在储蓄卡上,让孩子们在争领“阳光币”的过程中,经历“好习惯”的储蓄过程,获得成功体验。
2.“一表”——家校评价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两个阶段的家校评价表,即一二年级《宝贝成长记》,三至六年级《成长的足迹》。在评价表中,设置了训练项目、家庭自选项目、训练记载、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成长足迹。班主任告知家长本月班级训练项目和要求,家长根据训练目标,加强督促和训练,每天记录训练情况,写下评语,张贴照片,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
3.“一墙”——一米阳光墙
学校在低中高三个年级的对应楼道里设置了“一米阳光墙”。全体教师在校园里抓拍孩子们践行好习惯的精彩瞬间,将这些“榜样”在“一米阳光墙”定格、放大。班主任带领学生去“一米阳光墙”驻足寻找并认领班级或自己最美的影像,感受榜样的力量。并将“一米阳光墙”上自己班级的照片领回,保存于“班级点赞”中,一本相册收集了一个班集体“好习惯”的串串印迹,见证了每一个孩子的真实成长……
4.“一园地”——好习惯擂台
班级一角开辟好习惯园地——“好习惯擂台”。公布每个月的重点训练项目和达标要求,班主任教师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公布在“好习惯擂台”,校园微信定期推送各班评比的好习惯“阳光学子”,激励大家努力达标,并成为最好的自己。
把教育放在阳光下,训练好习惯、培育好道德、成就好未来。阳光下,让童年静静绽放,让改变慢慢发生,让习惯成为孩子们能带得走的素养。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