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2019-05-04周秀平
周秀平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见,劳动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劳动的类型,二者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之分。“格物致知”的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体现了深刻的实践观念,“学而时习之”的“习”指的也是“践行”。在波瀾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也一直高举“实践出真知”的大旗。当代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更多地体现为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在教育类型的划分中更多地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联。教育成就与社会分工体系、社会阶层流动的关联,使得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一起逐渐被固化为“治于人”的地位,不被重视、受人鄙薄。
其中,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选择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当下社会的“普通教育”观。现实中,一些地方升入普通高中比升大学还难。以分数为政策标准进行分流,引发了不少学生家长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部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当仔细去追问他们的“大学梦”时,他们给出的回答多是因为读大学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好工作就是“收入高、坐在办公室、受人尊敬……”农村居民的回答更简约,就是“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
对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倡导,亦不能一直靠硬性的分数标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应该保障职业教育人才的社会地位,一流的技术人员、工匠应该得到同等的社会尊重。当前无论多么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除了经济上的嘉奖,在荣誉上的尊重还是少了些。部分地区放开了公务员考试资格、落户资格,但力度还比较小,影响的范围还比较窄,没有在根本上撼动“劳心者治人”的主流观念,如此,又如何吸引、激励后来之人呢?
当前,全国上下、教育系统内外都在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大会重要精神,这是营造良性氛围、优化教育政策体系的机遇。“人是万物的尺度”不能被简单替换为“有理性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经济学用较为成熟的方法验证了人的“非理性”和“有限理性”决策,教育决策和政策实施可以放下对学生及其家长的“非理性选择”的顾虑,用更加柔性的施政理念和政策工具,引导学生及其家长合理选择教育类型、恰当安排课外教育活动。鼓励、支持一线教师特别是长期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志愿填报指导的副校长和教学主任,为学生升学和未来生涯规划提供建议。尽量多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为他们“非理性”“欠理性”地选择留下回旋的政策空间。最终,不管哪一种教育类型、什么样的教育形式,都会与某一脑力为主、体力为主或二者兼有的“劳动”岗位相关而已。辛勤劳动可敬、诚实劳动可贵、创造性劳动可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摘自《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