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9-04-26刘奎曹景玉谭斌王聪李坤吴力群
刘奎,曹景玉,谭斌,王聪,李坤,吴力群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山东 青岛266000)
脾脏在人体生理机能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文献[1-2]显示全脾切除术后75%~100%的病人可出现血小板升高,其中1.6%~55%的病人发生血栓。因此,脾部分切除术在临床上逐渐受到了重视。针对脾脏良性疾病病人,手术已经由直接切除发展为根据实际情况保留部分脾脏,而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使得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成为可能。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可将病人的强化CT进行立体成像,肿瘤及血管可分别成像,360°旋转观察,充分了解病变周围结构的关系,指导手术入路及规避手术意外损伤。我科2018年10月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的引导下为1例诊断为脾良性肿瘤的病人施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病 例 资 料
病人:女性,19岁,体检发现脾占位3年入院,体检: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上腹强化CT提示脾脏内见巨大类圆形低密度影,可见纤细分隔,边界清,范围约103 mm×116 mm,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均正常,既往体健。术前行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明确肿瘤位于脾脏上极,与周围器官界限清楚,且脾脏上极血管属于分支型(图1),诊断:脾上极囊肿。于2018年10月9日行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取仰卧位,脐下建立气腹,压力14 mmHg,穿刺置入10 mm Trocar,置入腹腔镜,分别于剑突下置入5 mm Trocar、脐与剑突中点偏右2 cm置入10 mm Trocar,左锁骨中线肋缘下平脐穿刺置入10 mm Trocar作为操作孔,然后取头高足低右倾斜位。探查见脾脏上极有直径约10 cm巨大肿物,不规则,肝左外叶边缘与脾肿物致密粘连,腹水(-),超声刀切开部分胃结肠韧带,将胃向上牵引,进一步显露脾脏,游离脾门,按照术前三维重建影像分离找到脾上极血管,结扎锁夹闭切断后,可见脾上极及脾肿物明显缺血,可见缺血线(图2),脾下极血供良好,断扎胃短血管,将与脾肿物关系密切的部分肝左外叶肝组织予以切除,打开脾囊肿予以减压,吸出约900 ml淡黄色液体,暴露操作空间,超声刀沿缺血带旁约0.5 cm切开脾脏,切除脾脏上极及脾肿物。扩大脐部切口将标本完整取出。术后第1、3、5天分别予以查血常规,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病理:(脾)囊肿,囊壁构成于增生的纤维组织、脾组织呈慢性炎,内衬单层立方上皮。术后第6天出院,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无不适,血小板及D-二聚体均在正常范围。
图1 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脾脏肿瘤及周围血管(箭头所示为脾上极血管)
图2 术中离断脾上极血管后的缺血线
讨 论
随着对脾脏功能的认识,临床医师逐渐意识到保脾手术的重要性,尤其对年轻病人。2006 年Uranues等[3]报道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38例,认为脾部分切除安全可靠。国内较大的腔镜中心也有脾部分切除术[4]报道,主要是针对脾囊肿、脾血管瘤等脾脏局部良性病变。
脾血管的解剖对脾部分切除术至关重要,脾部分切除的范围往往需要根据脾血管的解剖来决定。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所位置,充分了解病人脾脏的血管走行状况,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非常重要。我院应用三维重建系统将病人的强化CT影像进行脾脏血管三维重建,可充分了解病变所在位置的血管走行,重建图像可360°旋转,立体观察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手术入路,避免损伤其他结构。术中可先于胰腺上缘解剖出脾动脉主干, 术中发生出血时可随时上动脉夹阻断。解剖脾门部血管时应注意要紧靠脾门,于脾门处找到相应脾动脉分支,避免盲目大块结扎,高清腹腔镜使术者可清晰地分辨脾门血管分支,如果结扎了病变相应的脾叶血管,相应脾脏颜色仍有部分未变化,则证明仍存在血管供血,应继续解剖、寻找其他血管[5]。脾门血管的不当处理均是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脾下极的变异动脉、上极的胃短血管以及胰尾附着处的小血管也是常见出血区域[6],因此,术中需仔细解剖,避免意外出血及胰腺损伤,而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观察脾脏周围血供,了解变异动脉及其他血管分支,对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术中结扎脾脏上极动脉后,其供血的脾组织随即缺血,与正常脾组织之间出现明显分界线,选择在缺血线处切除部分脾脏,创面止血相对简单[7]。
综上,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可以成功保留脾脏的免疫和生理功能,虽然该技术手术风险较高,一旦术中出血则可能被迫行全脾切除,但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使得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更容易实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