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部增强CT扫描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4-24路爱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9期
关键词:扫描时间征象造影剂

路爱秋

(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 北京 102400)

肺内孤立性结节是肺部常见的一种结节,临床发病率较高,其中 20%~40%的结节为恶性[1],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CT是目前临床诊断肺部结节的首选方法,随着CT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CT扫描对于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正确率有明显提高[2],为进一步探讨胸部增强CT扫描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做如下研究。

表1 不同扫描时间段CT值(±s),HU)

表1 不同扫描时间段CT值(±s),HU)

组 别 30s 90s 180s 300s 480s良性结节 35.7±11.4 36.3±14.1 39.2±13.6 35.2±12.8 33.0±10.7恶性结节 67.3±15.2 70.5±17.2 71.4±15.2 66.7±14.8 60.82±12.4 P<0.05 <0.05 <0.05 <0.05 <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102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结果确诊。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54.7±2.8)岁,结节位于左肺59例,位于右肺43例,结节直径1.2~3.5cm,平均(2.4±0.4)cm。

1.2 检查方法

CT扫描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患者取仰 卧位,双臂上举,先进性常规扫描,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250~350mAs,层厚5mm,层间距5mm, 矩阵512×512。然后进行增强扫描,肘静脉注射300mgI/ml非离子造影剂碘帕醇90~100ml,造影剂注射速度3.5~4.0mL/s。注射后5s在不同层面对患者孤立性结节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记录不同时间段扫描的CT值。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扫描30s、90s、180s、300s、480s时良恶性结节的CT值。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证实102例肺内孤立性结节中,良性85例,恶性17例,增强CT检查确诊良性结节83例,诊断正确率为97.6%,确诊恶性结节15例,诊断正确率为88.2%,总诊断正确率为96.1%。

2.2 良恶性结节CT值

如表1所示,良恶性结节随着 CT增强扫描时间的延长,CT值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扫描时间在180s时达到最高值,不同扫描时间良性结节的CT值均低于恶性结节,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内孤立性小结节是指肺内小结节直径<3cm、单发、且无肺内转移、炎症以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的一种肺部结节。肺内孤立性小结节是肺部局灶性病变的一种常见形式,可表现为多种性质的病变,因此临床高度关注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的定性及定位诊断[3],早期明确诊断,明确结节的性质对于下一步的干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胸部增强CT扫描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表明:胸部增强CT扫描对于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7.6%和88.2%,不同扫描时间良性结节的CT值均低于恶性结节(P<0.05),这与相关文献[4-5]报道一致,通过增强扫描后CT值的分析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结节良恶性提供重要依据。这是因为良恶性结节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存在差异,造影剂在不同性质的结节中滞留量及病灶血供程度不同[6]。恶性结节血供主要来自支气管动脉,造影剂清除速度慢,恶性结节时间-密度曲线为快速上升,缓慢下降,二良性结节时间-密度曲线则表现为低平型。

在CT扫描诊断时应注意观察影像学特征,其中分叶征是CT最为常见的恶性征象,良性征象结节一般边缘光滑,边缘无分叶以及毛刺[7]。恶性结节的典型征象明显高于良性结节,主要表现为淤血征、血管纠集征、胸膜凹陷征及毛刺征[8],而良性结节的肺窗结节周围淤血征高于恶性结节,以上征象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结节的良恶性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胸部增强CT扫描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扫描时间征象造影剂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参数优化MRI的应用有效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人工智能研发新核磁共振以缩短扫描时间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价值
急性脑梗死全脑CT灌注成像扫描时间优化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乳腺癌患者CT征象与SIRT1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