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双低”检查联合前门控和迭代重建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
2019-04-24付志辉邵一萍
姚 冰,付志辉,邵一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附属医院〈苏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江苏 南京 215000)
冠状动脉CT成像已成为目前冠心病筛查一项重要的无创性检查。但CT利用X线成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电离辐射以及对比剂会导致的不良反应等都是目前广泛关注的热点,低管电压与低浓度对比剂的“双低”检查已成为冠脉检查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运用双源CT“双低”检查联合前门控和迭代重建技术于冠状动脉成像,以期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量的同时满足临床影像诊断要求。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疑诊冠心病行冠脉CTA检查患者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在32~80岁,身体质量指数(BMI)小于25kg/m2,心率平稳且小于75次/分。排除标准:严重心肾功能不全;碘对比剂过敏、患有甲亢或其他含碘对比剂禁忌证;心率绝对不齐等;向患者说明使用对比剂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应用Siemens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首先患者进行严格的屏气训练,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下1cm至心脏膈面,采用前门控技术在舒张末期60~75%的R-R时间窗采集,管电压70kV,自动毫安调节,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注射速率4ml/s,剂量按体质量×0.85。
1.3 辐射剂量记录和分析
由扫描仪剂量报告提供,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按公式(ED=DLP×K)计算每例的有效辐射剂量(ED)。转换因子K值参考欧盟委员会关于CT的质量标准指南,即 0.017mSv/(mGy·cm)[1]。
1.4 图像质量评估
图像重建:图像采用SAFIRE重建,在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对每支血管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等重建。采用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脉分段方法[2],将冠状动脉分为15个节段,分别对每例患者主动脉根部及冠状动脉各节段CT值进行测量。
图像主观评价:按四分法评价图像质量[3]。由2位放射科医师按双盲法独立分析所有冠状动脉节段进行评分。客观评价:测量图像的噪声及信噪比(SNR)。在图像上测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发出水平)的CT值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作为CT主动脉信号值和CT噪声噪声值,计算SNR=CT主动脉/CT噪声。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整理上述检查后所记录的辐射剂量数值、冠状动脉各段CT值及图像质量分析评分,均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
注:a图:冠状动脉VR图像;b图:LAD重建后图像
2 结果
研究组共25例,记录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均值为(71±19.68)mGy·cm,计算出的有效辐射剂量(ED)均值为(1.21±0.03)mSv。共测量冠状动脉325个节段,LM为25节段,LAD近段、中段、远段各25节段,D1为23节段,D2为14节段,LCX近段、远段各25节段,OM为15节段,RCA近段、中段、远段各25节段,PDA为12节段,PLB为11节段。各节段CT值最大均值为主动脉根部CT值(603.68±109.54)HU,均值最小者为LAD远段为(382.08±62.51)HU,所有冠脉节段CT值均值大于350HU。所有节段图像质量评分3.72±0.46,见图1、图2。主动脉噪声为(27.14±5.41)HU,信噪比(SNR)为22.13±4.65。
双源CT扫描采用前门控技术,可用于低心率至高心率的冠脉成像,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理论上,CT的辐射剂量与管电压的平方呈正比,降低管电压能够有效地降低CT的辐射剂量。前门控技术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可以补偿低剂量造成的图像质量下降[4],降低管电压带来的图像噪声,提高信噪比,使检查图像达到影像诊断要求。
采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碘对比剂的“双低”检查是今后无创性冠脉CT成像检查的趋势,近年来大多数学者采用低管电压100kv、80kv联合低对比剂已有很多报道[5],但运用70KVp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的鲜见报道。多数就诊患者检查前口服倍他乐克后心率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有研究表明,低体脂小体重患者无需增加放射剂量,就能得到很好的图像质量,同时运用联合前门控采集技术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尽可能避免医源性损害。本研究还需扩大样本量,对于严重心律不齐及高心率高体脂患者还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70KV管电压和低浓度碘对比剂(270mgI/ml)的“双低”检查,联合前门控和迭代重建技术,针对低体脂低心率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碘注射量,同时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