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中考题的多角度解答
2019-04-18罗峻段利芳
罗峻 段利芳
摘要:本文对2018年武汉市中考物理试题第16题作多角度的分析和解答,揭示蕴涵其中的思想方法,挖掘问题的本质属性,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逻辑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
关键词:中考题;解答;拓展
随着一年一度的中考落下帷幕,涌现出一批构思巧妙,令人深思的考题.这些考题看似毫不起眼,实则内涵丰富,解法多样灵活.对这些问题加以解答研究,并揭示出蕴涵其中的思想方法,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属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逻辑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
1 试题呈现
题目 (2018年武汉中考第16题)如图1,△ABC中,∠ACB =60°,AC=1,D是边AB中点,E是BC上一点,若DE平分△ABC周长,则DE的长是___________.
本题文字精炼,图形简洁优美,构思巧妙,内涵丰富,立足基础,能力并重,解答它极富思维含量,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数学素材.若从平时解答的普通题目中提取有用的解题信息,联想一些常规方法,便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 试题溯源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练习大量的题目,有的题目经典显得“老土”,往往受到教师的排斥,但这些题目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思想方法.由题目中“中点”和“平分三角形周长”的条件,我们易想起两道简单而常见的平几题:
问题1在等腰△ABC中,AB =AC,AC边上的中线BD把△ABC的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和底边长.
问题2 如图2,在△ABC中,AB =12,AC =20,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
问题1采用分类讨论,设未知数列出方程组解决问题;问题2只需倍长中线AD,构造全等三角形即可解答,这里的“设未知数”和“倍长中线”都是很重要又常见的解决问题的利器.
3 解法探究
由条件“D是AB中点”,联想到三角形中位线或倍长中线,因此可作平行线或将ED倍长,又由“DE平分三角形的周长”,发现AC+ CE= BE,可将AC+CE转换成同一直线上的另一线段,其中可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利用图形性质得出相等的线段,并利用60。角这个特殊条件解决,
思路1 作平行线,利用中位线定理
解法1 如图3,过点A作AF //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因为DE平分△ABC的周长,设CE =x,则BE =AC+ CE =1 +x.
因为DE //AF,D为AB的中点,那么DE为△BAF的中位线,则EF =BE =1+x.
那么CF =1 =AC.
又因为∠ACB= 60°,则∠FCA= 120°。
在△ACF中,顶角∠FCA= 120°,腰AC =1,解这个三角形得AF=√3
因此 DE=1/2AF=√3/2
解法2 如图4,过点D作DF //AC交BE于点F.设CE =x,同解法1,易知BE =1 +x.
因为DF为△ABC的中位线,则DF=1/2AC= 1/2
F为BC中点,则CF =1/2BC= 1/2(2x+1)=_x+1/2
因此EE=1/2,即EF= DF.
又因为∠DFB=∠C= 60°,在△DEF中,∠EFD =120°,DF= 1/2可解得DE=√3/2
说明解法1、解法2都是遵循D是AC中点,作平行线构造中位线,并解顶角是120°的等腰三角形.解题是由已知条件运用已知定义、定理、法则,通过运算推理得到结论的过程.因此,题干条件是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需要什么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用什么方法打通,有哪些思路,这是解题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思路2 倍长中线,作平行线
解法3如图5,连接CD并延长至点F,使DF=CD,连接BF,過点F作FG //DE交BC于点G.
因为AD= BD,∠CDA= ∠BDF,CD= DF,
所以△ACD≌△BFD(SAS).
那么BF =AC =1,CD= DF.
而DE //GF,则E是CG的中点.
因此DE是△CFG的中位线.所以EC= CE=x,
又EB =1 +x,所以BG =1.
即△BFG是腰长为1的等腰三角形.
又∠A+∠CBA =120°,由全等知∠A= ∠ABF.
所以∠ABF+∠CBA =120°,
在△BFG中,解得FG=√3.所以DE=√3/2,
说明 解法3的解题思路是先倍长中线CD,得全等三角形,作平行线后,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得E是CG中点,构造出三角形中位线,利用图形的性质解腰长为1、顶角为120°的等腰△BFG,即可解决问题这里的倍长中线、作平行线都是解题的通法,可见遵循已知条件,尝试添置常见辅助线是解题经验中的重要一环.
思路3倍长中点线段ED,构造全等,结合平行四边形性质
解法4 如图6,延长ED到点F,使DF= DE,连接AF,过点C作CG //EF交AF于点G.
设CE =x,由ED=DF,∠ADF=∠EDB,AD=BD,得△BDE≌△ADF(SAS).
所以BE =AF =1 +x,∠B= ∠BAF.
则AF //BC。
又因为CG //EF,则四边形CEFG是平行四边形.
那么FG= CE=x.所以AG =AF - FG =1.
即AC =AG =1.
又因为∠B= ∠BAF,∠ACB =60°,
所以∠CAB+ ∠B =120°= ∠CAF.
在△ACG中,∠CAG= 120°,AC =AG =1,锯得CG=√3,所以EF=√3,于是ED=√3/2.
解法5 如图7,延长ED到点F,使DF= ED,连接AF,过点E作EG //AC交AF于点G.
同解法4 易证△ADF≌△BDE,四边形CEGA是平行四边形.
设CE =x,则AG=x,FG =1.
而EG =AC =1,那么EG= FG.
可推出∠CAF= ∠CAB+ ∠BAF= ∠CAB+ ∠B=120°.即∠EGF =120°.
在△EFG中,得EF=√3,贝ED=√3/2
说明 解法4、解法5的解题思路是倍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E,构成全等三角形,再作平行线,构成平行四边形,再利用60°角和全等的性质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一个顶角为120°,腰长为1的等腰三角形,解这个三角形即可.这里的倍长线段ED构造全等,作平行线构造平行四边形,都是对此类问题的通用方法,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唯有注重通法通解,学生才可在以后的解题中起到潜移默化,快速解决问题,达到解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效果.
思路4 特值法
解法6 由题目条件“E是BC上一点”,改变图形的形状,使之特殊化,当E与C重合,且∠A= 60°时,△ABC是等边三角形.如图8,易看出此时皆符合题目条件,即CD是等边三角形的高,则CD=√3/2.
说明 特殊值法是在特殊条件下(如特殊位置、特殊数值)求得结果的一种非常规方法,特殊是一般的一种形式,其结果符合一般情形和一般规律.虽然在解题教学中,淡化特殊解法,但淡化并不等于不用,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选择、填空题是制胜法宝,应该重视.如若在进行一题多解的通性解法后,补充问题的特解、妙解,往往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而且特解、妙解是突破惯性思维的创造性解法,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
4 结论推广与类题链接
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说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意味着一系列新的问题诞生,当我们解题成功时,不要忘了提出新的问题,因为还有许多宝藏尚未开发出来,”在解得问题答案之后,如果引导学生及时将试题的结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拓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类比、联想,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注意到60°是个较特殊的条件,能否进一步弱化?也正因为60°角的强化,才为特殊解创造了条件,也为不能直接得出答案的考生,大开方便之门,这也是本题的“瑕疵”所在.
推广 如图1,在△ABC中,∠ACB =a,AC=m,D是AB中点,E是BC上一点,若DE平分△ABC的周长,则DE的长是____.
解析DE=m·cosα/2.具体证明可类比上面解法,此处略写.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经表达过这个意思:“单个数学题再精致,也只是孤岛,不具备普遍性.”好的习题往往有深刻的问题背景,教师不但要带领学生有效探究问题本质,在充分体验、理解、内化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升华,还要让学生了解习题的“前世今生”,帮助学生了解同类问题的呈现方式,展现“未来”,促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板块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接.
除了前面“试题溯源”提到的两个问题外,再看两个类似问题
链接1 如图9,已知△FMC,延长CM至B,使BM= CM,E在FM上,若∠BEM=∠F,求證:BE= CF.(本题逆命题也成立,即将条件∠BEM=∠F与结论BE=CF互换).
链接2 如图10,在△ABC中,AD交BC于点D,点E是BC中点,EF //AD交CA的延长线于F,交AB于点G,若AD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G= CF.
这两道题目解法甚多,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5 一点感想
怎样学好数学?有位数学家说过:第一,解题;第二,解题;第三,还是解题.可见,解题是贯穿数学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拿到一道试题,在理解题意,弄清主要条件及结论,应该立即思考问题属于哪一主题,哪一章节?与这一章节的哪个类型的问题比较接近?与已做过的哪个问题比较接近?以前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能否用这种方法解决?这样一想,下手的地方就有了,解题的方向就有了,这就是解题经验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运用解题经验、模式识别,将隐性问题显现,可以简洁回答解题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前进?从辩认题型模式人手,向着提取相应方法、使用相应方法解题的方向前进.正如本题所提到的作平行线、倍长中线、倍长与中点有关线段,构造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等基本模型,都是平时解题常见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宝贵的解题经验与直觉.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解题中,积累解题经验,提炼常用基本模型,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罗峻,马先明.勤提炼活运用促提高——“双A”字基本图形在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下),2013(8):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