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效果对比
2019-04-18江滔
江 滔
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骨伤科 335000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常见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发病[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但对于这2种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优劣争议较大,且随着近年来的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的内固定物及操作技术得到显著的发展,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基于此,本文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这2种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8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系统抽样法的分配原则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42例。A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7.34±2.64)岁;骨折部位:左侧23例,右侧19例;致伤原因:摔伤13例,击打伤11例,车祸伤10例,其他8例。B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7.31±2.63)岁;骨折部位:左侧22例,右侧20例;致伤原因:摔伤14例,击打伤11例,车祸伤9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应用手术治疗,选取经皮克氏针固定进行治疗:在患者的腕背桡侧做一6cm左右的弧形切口,然后按照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这一顺序进行逐层切开;在患者的桡总伸肌腱桡侧将其腕背侧韧带切开,然后对其的指伸肌腱、拇长伸肌腱及桡侧腕短伸肌腱向尺侧进行牵引,将其骨折部位充分暴露,然后对其进行牵引复位,在其第二掌骨和桡骨骨折端之间穿针,并给予外固定支架进行复位支持,然后选取适合的髂骨进行植骨,并用克氏针进行固定;术后观察复位良好后进行止血等常规术后处理。B组应用保守治疗,应用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进行治疗:(1)指导患者取平躺位或正坐位,将其患肢自然伸出放置在操作台上,用束缚带进行固定;(2)有医师先对其的韧带和肌肉组织进行复位,然后再进行骨归位;(3)医生在进行骨归位时应在其骨折远端双手处对患肢大小鱼际进行掌握,对其进行牵引复位,根据术前X线片和骨折分型进行成角折顶,复位结束后采用石膏对其患肢进行固定,并进行X线摄片拍摄,对其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观察,若其复位不够理想进行二次复位治疗,若复位良好且血运良好则进行石膏固定,进行连续4周的固定,并在复位治疗后的第3、7和14天对其进行X线片拍摄,观察其是否出现骨折移位情况,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在治疗后6个月对其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采用Batra放射学评分法对其影像学结果进行疗效评价,主要对患者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下尺绕关节及关节面平整度这5部分进行观察,总分为100分,分数≥90分则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一般,<70分则为差。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影像学进行观察发现,A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的影像学疗效〔n(%)〕
3 讨论
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桡骨远端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0.00%,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是由于受到外部因素造成的骨折[3]。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原则对患者的尺偏角、桡骨高度及关节面平整进行恢复,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进行治疗。本文结果显示,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保守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所用的手术方式为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可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且对患者的骨折周围的血运影响较低,可有效地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且通过利用克氏针进行固定可很好地保证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减少骨折移位等不良情况出现,且具有良好的支撑骨折端的作用,后期取出克氏针后依旧可稳定患者的骨折端,使其更有效地恢复[4]。保守治疗主要采用的是手术复位和外固定,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对患者的血运影响较重,导致其恢复进程较慢,且外固定的固定效果不是很好,稍不注意极易出现骨折移位等不良情况,对患者的恢复进程造成一定的影响[5]。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效果良好,与保守治疗相比,影像学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