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干预护理模式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4-17俞玉莲凌劼慧赵伟萍
俞玉莲,江 萍,凌劼慧,赵伟萍,邵 红
(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上海 201299)
照护性参与[1]描述为在护患关系中双方自由地建立一种双向性、互补性和对话性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在近10多年来“照护性参与”[2]得到重视,其基于以改善护患关系为核心,从倡导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到倡导护理人员主导下的患者参与照护过程,是患者最大限度地参与健康的恢复,从而更好地提升护理质量。2016年1-6月及2017年同期我院产科采用照护性参与护理模式对1197例初产妇进行护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6月我科分娩的初产妇共计603例设为观察组,2016年同期分娩的初产妇594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19~35岁,平均20.81±6.24岁;大专以上127例,占21.06%,中学403例,占66.83%,小学及以下73例,占12.11%;参加过产检及培训555例,占92%,未参加过产检及培训48例,占8%;孕龄36.9~41.7 周,平均39.93±0.99周,其中剖宫产308例,顺产292例,手术助产3例,Argar评分8~10分586例,4~7分12例,0~3分4例;男婴332例(1例双胎),女婴273例(1例双胎);体质量为3.32±0.66kg。对照组: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1.84±5.50岁,大专以上124例,占20.86%,中学401例,占67.51%,小学及以下69例,占11.62%;参加过产检及培训548例,占92.3%,未参加过产检及培训48例,占8%;孕龄36.8~41.6 周,平均39.92±1.01周,其中剖宫产302例,顺产290例,手术助产2例,Argar评分8~10分581例,4~7分10例,0~3分3例;孕龄36.8~41.6 周,平均(39.92±1.01)周,其中剖宫产302例,顺产290例,手术助产2例,男婴328例(1例双胎),女婴267例,体质量为3.28±0.62kg。两组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孕龄、参加产检及培训、分娩方式、新生儿阿氏评分、性别及体重等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照护性参与护理模式即“七个一”模式: 1)一段视频:一段“入院规范”视频滚动播出,包括科室环境、主管床位医生和护士的介绍,医院及产科病区的一些规章制度等;2)一本手册:人手一本手册,包括3个产程的宣教和指导等;3)一套提示卡:包括产后或术后第一次起床、如厕、喂哺及自测胎动的时间和方法等提示;4)一次医护患沟通:孕妇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发放《围产期孕产妇母婴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及其需求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计划和内容;5)一次模拟实训:包括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抚触、沐浴及游泳、脐带护理、溢乳紧急处理等操作;6)一套产后恢复操:有视频和责任护士示范相结合;7)一次奖励:对母婴保健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奖励优秀产妇。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 < 0.05 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孕产妇自我保健知识和技能比较,在产前心理、产时配合、产后子宫复原及产褥期疾病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孕产妇早期识别异常新生儿及照护新生儿的能力比较,在母乳喂养、新生儿黄疸、皮肤感染、吸入性肺炎等方面相比较,P <0.05,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孕产妇早起识别异常新生儿及照护新生儿能力比较(例,%,)
3 讨 论
研究发现医护患沟通可以及时准确评估孕产妇的需求,有利于产程的正常进展,减少胎窘、难产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多渠道多形式的系统培训有利于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初产妇自我保健知识及自理能力,照护性参与模式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产妇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确保顺利度过怀孕、分娩、育儿的特殊时期,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