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强制治疗的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调查分析
2019-04-17常凤坤
常凤坤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强制医疗所,广东广州 510430
精神障碍性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临床上肇事肇祸患者较为多见,前者是指精神病患者无法自控而殴打、侮辱他人,妨碍交通安全,并有自杀或自残的行为,而后者多违反刑法而危害社会安全,如杀人、抢劫及爆炸等[1-2]。目前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多由政府部门负责收治入院、治疗,在救治过程中应保障其基本权益,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康复等措施,促进其回归家庭和社会[3]。而目前关于强制治疗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研究报道则较少,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观察强制治疗的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和分析2017年7月1 ~ 31日广州市强制医疗所给予强制治疗的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2例,女13例;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4];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采用广州市强制医疗所自制的精神障碍性疾病调查表,其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职业、疾病分型,并记录治疗的过程、患者预后情况。相关采集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SPASS22.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分析精神障碍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点、疾病构成、救治结局情况。
2 结果
2.1 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一般资料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年龄20~40岁149例、41~60岁65例、>60岁31例,文化小学以下87例、初中69例、高中77例、大专以上12例,职业农民57例、无业者154例、工人12例,婚姻未婚189例、离婚45例、已婚11例,地区本市56例、外市189例。见表1。
表1 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一般资料
2.2 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首次住院197例、不是首次住院48例,前驱期症状明显42例、不明显203例,起病急性119例、亚急性61例、慢性65例,临床疗效治愈49例、显效126例、有效62例、无效8例。见表2。
表2 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
2.3 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疾病构成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在精神分裂症134例、精神发育迟滞13例、情感障碍44例、器质性精神障碍13例、人格障碍22例、未特定的精神障碍19例。见表3。
表3 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疾病构成
2.4 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结局
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救助225例(91.8%)、回归家庭15例(6.2%)、转院5例(2.0%)。
3 讨论
精神障碍性疾病是危险人类健康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相关研究显示[5-6],目前精神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人数已超过1亿例,每年精神障碍患者严重肇事、肇祸案件超过几万件,目前已成为危险公共安全的重要隐患,给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也增加社会负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及家庭的危害性较大[7-9],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常因危害公共或他人安全,由公安部门人员送至当地精神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针对性的医疗救治。
笔者研究发现,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在年龄20~ 40岁 149例、41~60岁65例、> 60岁 31例,文化小学以下87例、初中69例、高中77例、大专以上12例,职业农民57例、无业者154例、工人12例,婚姻未婚189例、离婚45例、已婚11例,地区本市56例、外市189例。因此,肇事肇祸年龄多偏年轻、文化水平常较低,多为无业者、未婚者,同时也发现,外市肇事肇祸精神障碍者较本市人数较多,也高于非肇事肇祸精神障碍者,注意外地精神障碍疾病监测,发现并及时送至当地精神疾病中心救治,以防止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肇事肇祸多为首次疾病、症状不明显,但是并不意味着患者病程短、发病较为急,这与部分患者家属认为精神疾病较难治疗,不愿求医。部分患者家属甚至拒绝了解患者病情,甚至放弃治疗。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在精神分裂症134例、精神发育迟滞13例、情感障碍44例、器质性精神障碍13例、人格障碍22例、未特定的精神障碍19例,以精神分裂症最为常见,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学者研究相一致[10-11]。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来入广州之前常患有精神性疾病,由于无法得到及时的就诊、治疗,或者缺少有效的监护人,进而引起患者肇事肇祸,危害公共安全,如杀人、抢劫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救助225例(91.8%)、回归家庭15例(6.2%)、转院5例(2.0%)。因此患者的预后多以社会救助为主,家庭回归次之,相关研究也显示[12],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的预后与社会干预系统密切相关,家庭支持系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性疾病的救助与公安、卫生、财政等部门的紧密合作相关,体现公共卫生资源化、平等化,社会效益也较好[13]。同时加强外来人口精神疾病患者监测,提高市民精神卫生安全意识,积极为肇事肇祸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提供积极的康复环境及全面的医疗救助措施,同时也完善社会救治机制,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回归家庭和社会[14-15]。
综上所述,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疾病分型,及时干预和监测患者病情,应加强家庭、社会救助,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