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的活动”策动语文学习
2019-04-14李冲锋
李冲锋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理解诗人杜甫笔下王昭君的个人情感。
2.通过人物境遇对比、换词带入等方式,理解诗人杜甫通过吟咏古迹、咏怀王昭君而寄托的个人情感,进而掌握怀古诗由人而己的基本解读方式。
3.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掌握吟咏规则,因声求气,理解作者情感在诗中的声韵表达与顿挫呈现。
【教学重点】
1.诗人通过咏怀王昭君而抒发的个人情感。
2.吟咏规则。通过吟咏,因声求气,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能够从诗中看出王昭君的情感,但难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杜甫本人的情感。
2.能够朗读全诗,但未能掌握吟咏规则,不能有效运用押韵、平仄等进行吟咏从而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自我介绍,背景导入
【教的活动1】自我介绍开课。呈现自己在所读高中拍摄的照片。自嘲“自己不是帅哥”,接下来看一下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指谁?请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由自己曾是高中生与他们现是高中生建立链接,拉近师生心理距离。由己到人,由“帅哥”到“美女”,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接下来看一下其中“落雁”的故事(略)。王昭君是怎样被选中去与单于联姻的呢?这背后还有故事,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优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以诗词歌曲、小说戏剧等方式传颂王昭君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咏怀古迹(其三)》,看一下他是如何写王昭君的,通过王昭君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介绍王昭君的背景,以便于学生理解诗句内容。
二、重点词句,细细品读
(一)在作者背景中理解
通过PPT出示《咏怀古迹(其三)》。
【学的活动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了解全诗所写内容。
【设计意图】自由朗读,初步整体感知全诗。
【教的活动2】初识组诗,介绍背景
既然有“其三”,那还应该有其他的诗,这组《咏怀古迹》一共有五首。《咏怀古迹》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课件出示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抓住其中的“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梳理杜甫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历程。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设计意图】根据诗句介绍相关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
出示《咏怀古跡》其余三首诗,指导朗读后小结:杜甫的这五首诗所咏人物不同,所寄托之情感亦不同。
咏庾信,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
咏宋玉,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咏昭君,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
咏刘备、孔明,仰慕他们君臣无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没有直奔《咏怀古迹(其三)》,而是先整体介绍这组诗的五首诗,是希望把第三首诗放回到组诗中来,使学生对五首诗有整体的了解。还因为本课不仅旨在让学生学习《咏怀古迹(其三)》这一首诗,还旨在使学生对怀古诗的阅读方法有所掌握,进而在课下自读其他四首,做到“课内举一,课外反三”。一般情况下,如果不事先布置预习,学生不会知道其他四首诗;即使学生课前预习过了,课堂上老师再呈现一下,也会加深学习的印象。课堂上老师点一下,课下自读自学时,学生就不会感觉太陌生,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已经提到过了,已经与它们有过一面之缘了。所以,这里看重的是其他四首诗与《咏怀古迹(其三)》之间的整体关系,与学生的一面之缘。
(二)在品读交流中理解
【学的活动2】请大家默读全诗,画出每一句中你认为值得品读的字词,进行品读,在自己品读基础上,可以同桌交流。
学生自我品读、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辅助解决其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默读,边思考边进入诗句,以求深入理解。如有未解处、疑难处,先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解决。全班分享交流环节,既是分享交流的过程,也是疑难解决、进一步疏通句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诗中读出王昭君的怨恨之情,并可能初步感受杜甫的情感。
(三)在大声朗读中理解
【学的活动3】在经过上述学习活动后,大声朗读全诗,以进一步理解内容。
【设计意图】经过了初次朗读,再次默读品味、同桌交流、全班交流与小组辩论之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入了,在此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同时通过朗读,因声求气,进一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寻觅古迹,感悟情感
(一)寻找诗中的“古迹”
【教的活动3】提出问题:《咏怀古迹(其三)》怀了哪些“古迹”?为什么写这些古迹?
【学的活动4】请在诗中圈画出来,思考并回答问题。
(注:诗中写了昭君村、紫台、朔漠、青冢等古迹。这些古迹多是想象。作者写古迹怀念王昭君,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诗中所写之古迹,亦明确作者在诗中想象。这是一个铺垫性环节,意在为下一环节做过渡与准备。
(二)深入感悟作者之所“怀”
【教的活动4】提出问题:《咏怀古迹(其三)》所“怀”的是什么?
【学的活动5】请根据诗句内容以及杜甫写作时的背景填写下表。
【设计意图】为帮助学生理解杜甫的情感,需要把他的境遇和王昭君的境遇勾连起来。而学生自己又难以勾连,因此教师设计了一个学习支架——两人境遇对比表,请学生填写。通过填写,使学生发现两人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理解诗句中的杜甫情感的寄寓。王昭君的情况通过导入时的背景介绍和上一环节的品读,学生已经能够掌握,杜甫的情况也已通过组诗背景的介绍加以呈现。所以,在提供支架的情况下,学生应该能够填写出来。因为是要理解杜甫的个人情感,所以要学生填写的内容是杜甫的人生境遇,而不是王昭君的。
【学的活动6】根据所填写表格,全班交流杜甫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目的:一是确认学生填写正确,内容只要意对即可;二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对君王美恶不分的谴责、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怀才不遇的无奈等。
【学的活动7】从体会诗中王昭君的情感,转向诗人杜甫在诗句中寄寓的个人情感的体验。现在,请把杜甫自己的情感代入、融入诗中,再一次诵读。
【学的活动8】换词朗读,代入理解。
教师换掉了诗中的三个词(把“紫台”换成“长安”,“朔漠”换成“西南”,“青冢”换成“夔州”),请同学们把杜甫自己的情感代入、融入诗中,再一次诵读。
【学的活动9】现在,把换掉的词换回来,请把杜甫自己的情感代入、融入诗中,再一次诵读。
【设计意图】经过活动5和活动6,学生对王昭君与杜甫的相似之处有所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活动7朗读,学生会更易理解杜甫在诗中情感的寄托。但这还只是浅层的,还不够直接与深入。通过活动8的换词朗读,学生对杜甫情感的融入会更直接、更深入。这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一个支架,在把学生带入之后,还要撤掉支架,让学生再回归原文本,故有活动9,面对原诗再次朗读。此时,学生应能从原诗句中感悟杜甫所寄寓的情感。
四、因声求气,“咏”悟情感
《咏怀古迹》既然为“咏”,当如何“咏”呢?
因声求气,即按照诗歌的吟咏规则来吟咏诗歌(而不是朗读诗歌),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诗人的情感。
【学的活动10】请给每句末尾的字注音,标出韵脚。
【设计意图】明确本诗所押的韵,以便在后续吟咏中注意运用。
【学的活动11】请标注出这首诗的平仄。
标注的方法:
平声的地方用横线“——”标注。
仄声的地方用竖线“|”标注。
二四六处的平声,用长一些的“——”。
每句末尾处平声,用长一些的“——”。
其他地方的平声,用短一点的“—”。
【教的活动5】学生标注后,教师出示标注过的PPT,请学生校正。
讲授吟咏规则:平长仄短、注意顿挫、轻重缓急、融入情感。
教师示范吟咏,并讲授如此吟咏的效果。
【学的活动12】根据吟咏规则和标注的韵脚、平仄,再次吟咏全诗。
【学的活动13】去掉平仄符号,再次吟咏全诗。
【设计意图】活动11标注韵脚与活动12标注平仄、讲授吟咏规则,都是为活动13做铺垫。平仄符号只是一个学习吟咏的支架,在掌握之后,要撤去支架,学生能够直面诗句进行吟诵。
在这个教学环节之前,学生都是“朗读”,至此环节则由“朗读”转向了“吟咏”。古代诗歌应当“吟咏”,而不是“朗读”。本节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吟咏”的相关知识与方法。故有此设计。
五、总结结课,布置作业
(一)总结结课
1.怀古诗怎么读?
内容方面:由古迹思古人,由古人抒自己。古今贯通,由古见今。人己相类,由人而己。
2.怀古诗怎么读?
吟咏方面:把握吟咏规则——平长仄短、注意顿挫、轻重缓急、融入情感。
(二)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咏怀古迹(其三)》。
2.自学杜甫《咏怀古迹》另四首,看一下他是如何借“古迹”以“咏怀”的,体会杜甫在诗中的不同情感。选其中一首进行赏析,并写下来,字数不限,可长可短。
3.找几篇其他吟咏王昭君的詩词,与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做比较,看它们在内容、角度、情感等方面的不同。可以用列表比较的方式进行。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不外乎四方面的内容:(1)巩固所学;(2)运用所学;(3)拓展所学;(4)预习将学。本作业围绕前三方面设计。第一题是巩固所学,不仅要求背诵,而且要求默写。第二题是运用所学,根据所学读怀古诗的方法,自读其他四首诗,以期达到“举一反三”“以篇达类”的效果。第三题是拓展所学,由诗而拓展到诗词,由杜甫而拓展到其他作者,由一文而拓展到群文,在比较中拓展提升。
本课的整体设计思路其实是围绕题目《咏怀古迹(其三)》展开的,是根据题目中的文字逆向设计的。先是从“其三”这一首引入“五首”组诗,了解相关背景;进而品读与理解“其三”这一首诗中诗句;在此基础上,概括诗中所写之“古迹”;由此进一步探寻诗人之所“怀”;最后到题目中的“咏”字,因声求气。所有的活动都指向对全诗的深入理解,同时习得解读怀古诗的知识与吟诵的方法。整个设计以“学的活动”为主,以“教的活动”为辅,以“学的活动”策动学生的学习,教师设计相关学习支架,在学生掌握后撤离支架,以期最终使学生习得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