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之调控
2019-04-14汪潮
汪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应该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通过调控,使教学流程节奏起伏有致,内容节奏轻重有变,思维节奏张弛有度,从而使教学充满情趣。课堂实施调控能力的强弱是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集中反映,是教师教学风采的展示。
一、课堂气氛
学生的学习是在某种课堂环境中进行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总体关系效应,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
1. 课堂气氛的价值。帕特里克的实验研究表明:正常气氛与压抑气氛下,学生的理智活动有很大差异。如下图表示:
积极课堂气氛的基本指标:很低的摩擦程度、一定的竞争程度、适当的困难程度、较高的满意程度和很高的内聚程度。
2.课堂气氛的模式。
(1)外静内静。学生坐立端正,外表平静,但心不在焉,不能进行积极地思维。(2)外动内静。学生坐立不安,甚至搞小动作,而且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思维。(3)外动内动。学生坐立不安,又七嘴八舌,议论纷纷。(4)外静内动。学生端正静坐,鸦雀无声,而又积极思维,展开想象。
3.课堂气氛的评价。
提出评价课堂气氛的六个指标,供参考:(1)注意状态(10分);(2)参与状态(15分);(3)交往状态(20分);(4)思维状态(20分);(5)情绪状态(15分);(6)生成状态(20分)。
二、课堂详略
1.难易得体。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的分配大体要适当。重点要突出,则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则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懂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
2.快慢得法。这里所说快慢,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例,更强调对教学进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
3.疏密得宜。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間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若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势必影响知识的吸收。而疏而不密,知识和信息容量少,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学习热情。
三、课堂节奏
1.张弛有度。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张弛有度。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和韵律,方能给师生带来审美体验。一味地紧张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停滞,甚至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一味松弛则容易使学生精神松垮,注意力涣散,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策略来调控教学节奏,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的流动之美,消除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起伏有致。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平铺直叙,那就乏味了。调查研究表明:40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他们还处于调整和适应阶段,或处在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25分钟一般是学生进入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下课之前的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涣散。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研究表明: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有干扰。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在教学的黄金时间里出现高潮,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
3.动静有别。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动静相生的节奏变化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适宜的课堂教学节奏的要求是:(1)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3)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换,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从一般的教学程序看,一堂课的教学节奏安排如下:
课的导入:精彩激越
课的发展:平行舒缓
课的高潮:迅速聚焦
课的结尾:自然紧凑
从学生的思维节奏看,一堂课的教学节奏安排如下:(1)思维节奏总体趋强。(2)强刺激具有层次性。(3)强、弱刺激的交替。(4)思维形式要有变化。形象与抽象、求同与求异、发散与集中相互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