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课堂的提问艺术

2019-04-12张利军

江西教育B 2019年2期
关键词:稻秧香山杂草

张利军

导 读:

小学语文名家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大多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提出的问题含金量高,有“嚼头儿”;二是提出的问题稳中有序,循序渐进;三是提出的问题语气平和,避免了高高在上,就像学生和他们的大朋友在说话。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识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提问,是推动教学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关键手段。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课堂提问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考验着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教师整个教学功底与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就越能培養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笔者经过详细研究,发现名师的课堂提问大多具有以下特点。

一、提出的问题含金量高,有“嚼头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设计,要有思考的价值,答案最好不要让学生脱口而出。实践证明,对于不用思考的问题,虽然难度很低,但是却往往不能留住学生的心,无法发生有效果的真实学习。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很注重对课堂所提问题的设计,她的问题一经抛出,往往让学生很快投入思考,而且越思越有趣,感觉问题很有“嚼头儿”。如她在教学《落叶》一课时,其独具匠心的提问艺术可谓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师:同学们到过北京哪些地方?

生1:故宫。

生2:长城。

生3:“鸟巢”。

……

师:有哪个同学到过香山公园?

(没有学生举手)

师:那好,咱们现在就出发。

(播放课件“香山美景”,同时引背《山行》)

师:这枝叶把香山打扮得怎么样?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生1:美。

生2::壮观。

生3:我太喜欢这里了,这里太美了。

……

师:好美呀!这树叶随着风,就会变成——

生:落叶。

师:我们工工整整地把它写下来吧。

(老师和学生一起书写)

【赏析】在这一环节中,窦桂梅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即“这枝叶把香山打扮得怎么样?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多重价值:其一,勾起了学生对香山美景,特别是香山落叶景象深刻的体会;其二,促进了学生对以往学习过语文基础与词语积累的回顾与调用;其三,通过“谈感受”,加深了学生对情感的感悟,热爱自然、拥抱自然的情感更加深厚、细腻。由此可见,一道问题的设计,充分彰显了窦老师心思之新和用意之深,虽然老师仅有短短几句话,却成功构设了师生情感交融的平台。也由此可见,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师在备课环节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具有高含金量,要有“嚼头儿”,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提出的问题稳中有序,循序渐进

教师在课堂中提问,要做到稳中有序。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加强对所提问题的梳理,做到循序渐进,对课堂中的意外生成,要能迅速做出科学处理,使其自然巧妙融进原有提问步骤,保证原有提问的效果。如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教学《将相和》时,就有一段精彩的提问。

师: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字或词。

生1:“撞”。

师: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或“碰”?

生2:“撞”的力量是很大的。

生3:这说明蔺相如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表现蔺相如的勇敢。

师:那么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生4:假撞。

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假撞?

(学生思考)

【赏析】在这段教学案例中,徐老师的提问稳中有序,循序渐进。他首先让学生找出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然后以“撞”为切入点;紧接着徐老师让学生联系实际,体会“撞”和“磕”“碰”之间的不同之处,也间接提醒此字与“勇敢”有关;再进一步深入,由学生说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从而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徐善俊老师不被学生的意外生成打乱,更不被其意外生成牵制,他按照原有的问题设计,将学生巧妙地引导到文章中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综观故事内容,回答问题。画龙点睛的问题“真撞”还是“假撞”,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可见,徐老师就是由一“撞”字开始,将课堂提问稳步展开,稳中有序,又循序渐进。

三、提问时语气平和,避免高高在上

我们许多老师在课堂提问中太讲求“气势”了,恐怕掉了当老师的架子,他们提问总是高高在上,就像审问学生一般。这里我们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是怎么做的。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大家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叫几位举手的学生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1:快把营养交出来。(小声)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2:(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台下学生)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3:他们应该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

生(齐):厉害,凶。

师: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

生(齐):野蛮。

师:讲理不讲理?

生(齐):不讲理。

师: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

生(齐):不让。

师: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座位。

(生笑)

【赏析】由此可见,于老师在课堂提问中丝毫没有“气势”。岂止没有“气势”,在学生眼中,于老师就是他们的大朋友,一个学生“头儿”。如此角色,学生想控制自己不思考、不回答都难。在这段教学中,于老师首先与几个已经理解词语意思的学生组成表演小组,目的是共同帮助还不理解的同学加强记忆,将“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印象,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这堂课丰富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记得更牢,记得更深。以后当学生看到这些词语时,便会想起这些表演,从而记起它们的意思,同样,当他们看到类似表现时,也会用这些词语来表达,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出色地完成了“词语教学”的任务。能够创设出如此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得益于于老师的谦和,他对学生提问一直语气平和,从不高高在上。

除了做到以上三点,老师们还应该像名师那样,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心理,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追求。

猜你喜欢

稻秧香山杂草
北京香山
拔杂草
一株稗草的狡黠
游香山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水稻田几种难防杂草的防治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