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整组”教学模型
2019-04-12李荣芬
李荣芬
摘 要:
“教课文”与“教语文”混淆、“非本体”教学与“本体”教学混淆、“教”与“学”混淆,这“三个混淆”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主题整组”教学行动探索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主题整组”成型于“理智教语文”的前提,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立足语文学科特性,从课程层面和教学层面同时推进的课堂改革。
[关键词 ] 小学语文;“主题整组”;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没有教材的引领,就无法实现对各种资源和机会的有效筛选与整合,就无法实现集约高效的语文学习。“主题整组”是遵循教材的单元编排特点提出来的。
一篇文章的主题是读者对文章中心内涵的一种独特理解,一个单元的主题是教师对整个单元选文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单元主题是对一组课文梳理内容大意、概括提炼总结而形成的观念性结论,习惯上称作“单元人文主题”。“整组”就是整合和组入。“整合”是对单元教材内容来说的,围绕“主题”对其进行提炼、重组。
比如以“走近毛泽东”为一个单元,由《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以及一个“语文园地”组成。这个单元的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引领学生学习表现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把整个单元的内容作为“整体”来设计教学,就不一定一课一课地上,而是权衡教学实际。可以从《开国大典》切入,通过热烈的气氛和宏大的场面,引出开国领袖——毛泽东,再从他处理“家事”“国事”的言行中感受其“非凡中的平凡”以及“平凡中的非凡”,最后了解毛泽东作为文学家、书法家在文坛的卓越成就。单元教材的内容都是组织教学的素材,因此可以依据“主题”需要,灵活进行变序、删改、选择,科学实施。除了“整合”,还要“组入”。当教材内容还不足以完成阅读任务时,那就应配合“走近毛泽东”主题,进行合理“组入”。“组入”的内容相比教材选文更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例如:可以采访爷爷奶奶,调查他们心中的毛主席;可以欣赏和诵读毛主席更多的古诗词作品和书法作品;可以搜集关于毛主席指导中国革命的各种故事;可以综合毛主席一生的丰功伟绩……围绕“主题”,通过“整组”把课内外优秀的语言材料集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阅读、实践空间,使教学更加丰盈、饱满,从而把“大语文”观落实到行动中去,真正把课内外阅读打通,促进生活阅读和终身阅读,并推动语文教学“课程化”实施。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主题整组”教学可以结合现状,坚持问题导向,是可试、可行、可推而广之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可以有效促进“理智共生”语文教学思想落地。
“主题整组”模型要求每个主题包含六种基本课型。
一、主题导读课
主题导读课是单元主题教学的起始课,也是基础课。主要的任务是通读课文,识读生字,通过初步感知单元课文的内容,了解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梳理出单元的人文主题与教学要素,明确学习目标,为下一步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主题导读课,要充分依据教材“单元导读”提示进行教学设计,采用自主合作与独立阅读结合的方式,借助树形图、鱼骨图、脑图等思维导图或其他图表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觉思维,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分析和概括能力,获得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本领。
主题教学中,导读课一般安排1课时,也可以安排2课时。导读教学尤其重视点燃学生阅读兴趣,又得注意避免教学目标出现偏差,更要注意避免教学实施的肤泛化。
二、项目学习课
“项目”指的是每个单元的一个或两个训练重点,在统编新语文教材中也称为“语文要素”。整个单元的选文主要是为方便训练项目的落实而编排的,其次才是文本自身的语言学习价值。所谓“教材是学习的凭借”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认识的。“项目学习课”在单元主题教学中的地位,犹如一节课中的“新授”环节,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为了落实好这个课型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篇课文为中心,采用“一带多”的教学结构,也可以整合几篇课文的教学点,采用“群组式”的教学结构。“项目学习课”力求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获。在这个课型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方法教学。
落实好项目学习课,需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目标—教学—评测”一体设计的最优化,体现“一课一得”,追求“堂堂清”;二是教学策略可以多样,但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避免条分缕析;三是全面把握单元选材特点,包括“语文园地”及其他辅助材料,取其精华,删繁就简,为“教”和“学”所用。
三、阅读拓展课
如果说“项目学习课”是一节课中的“新授”环节,那么“阅读拓展课”就相当于一节课中的“巩固”环节,还涉及对“新授”内容面向生活实际的拓展性运用。阅读拓展课的课时比例一般要高于其他课型,这种设置也体现了语文课程以读为主的特点。
阅读拓展课要对“训练项目”的学习进行实践应用,还要从阅读文本特点出发,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个课型也是打通课堂阅读与生活阅读的桥梁,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引向生活。教学目标要简明、集中,学习形式以自主、合作为主,以读为主。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之外,还可以从《教学导引》的《悦读推荐》栏目筛选,努力做到“精深阅读”与“海量阅读”的结合,有效达成课标要求。
上好阅读拓展课,应避免三个倾向:其一,回归到传统的课文教学模式,忽视了单元训练项目的巩固与深化;其二,教学目标松散,阅读效率低下;其三,筛选材料不用心,导致阅读拓展流于形式。
四、习作指导课
建议三年级以上设两课时习作指导。习作指导课包含“习作”和“指导”两个内容,要結合教材提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认真落实好故事续写、小练笔、习作等任务。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与教师的引领、指导密切相关,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单元训练项目”的要求进行习作,这也是“悦读悦写·主题整组”模式由读到写、学用迁移的重要环节。
为落实目标而写,有很多好处。对教师来讲,指导就有方向,也能明确指导到什么程度;对学生来讲,习作就有标准,知道自己的作业能不能达标,也知道别人的作业好在哪里。
五、口语交际课
口语交际其实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是不是把口语交际课专门设置一课时来执行,要取决于教材的编排要求。如果这个单元在口语交际方面有需要强化的目标内容,如“听人说话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就可以为此上一节口语交际课,认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口语交际课也不是孤立于单元而存在,它一定要与“单元主题”发生联系,因此在备课上课中,还是要关照整个单元的特点。
六、综合性学习课
综合性学习开始于三年级,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以主题学习内容为切入点,贴近现实生活,突出自主合作,其设计应该开放、多元,提倡跨学科学习,但要注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
综合性学习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还要注意课前课后的延伸。有的“综合性学习”可能在“主题导读课”上就提出了要求,经过十几个课时的学习,最后再来梳理、展示、交流。有的单元没有必要单独设置综合性学习这一课型。
以上六个课型,可以支撑起一个单元主题的教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除“导读课”安排在前面以外,其他课型并不一定按部就班罗列开。例如一节“项目学习课”后,可以跟进两节“阅读拓展课”,然后再安排第二个项目的学习;如果单元训练项目以习作内容为主,那么后面就可以直接跟进“习作指导课”。每个课型也可以有穿插融合,例如在一节“阅读拓展课”里,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插入习作的内容,即学即用,只不过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主题整组”既能较好地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又充满灵动与变化,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个性与创新的空间。践行“主题整组”教学模式,始终保证语文教学“理性”与“智慧”的朝向,就一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