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质与流量演化研究*

2019-04-11高雪琴梁旺兵

关键词:外汇收入流质入境

高雪琴, 梁旺兵

(1.兰州文理学院 旅游学院,兰州 730000;2.西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兰州 730000)

0 引 言

作为旅游发展的三大板块(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旅游对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流的规模和效率代表着区域旅游发展的成熟程度。国内外学者对入境旅游流做了大批钻研[1]。主要研究旅游流空间的行为模式[2]、旅游流的影响因素[3-5]、旅游流模式[6-8]、入境旅游流的空间竞争[9-11]、入境旅游流的动态机制[12-13]和规模预测[14-15]等。但是,从流量和流质这两个切入点研究入境旅游流的较少,涉及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流量的研究尤其少。CNKI只搜索了两篇论文,褚玉良(2011)分析了丝绸之路甘肃段陕西—新疆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变化[16];黎霞等(2014)对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17];刘丝雨等(2014)从旅游流视角对区域旅游经济联系进行了研究评述[18]。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中观尺度区域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的长期比较性研究较为缺乏,尤其缺乏对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间演化以及匹配情况的分析。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历史悠久,文化多样,资源丰富,入境旅游起步早。2017年,甘肃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2.39亿人次,同比增长25%,旅游综合收入1 580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8.005 9万人次,占全国比重0.057 6%,旅游外汇收入2 014.85万美元,占全国比重0.016 3%。“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丝绸之路旅游新视野和新前景。作为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甘肃省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下,分析了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演变与匹配,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市场开拓、旅游产业管理经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同时也能为政府科学制定产业优惠政策措施和调控旅游流提供学术依据。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旅游流研究的着眼点首先是流量流质问题,也就是入境旅游者规模和接待经济效益问题。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质和流量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7—2018),通过计算分析入境旅游流流量流质变化特点及规律,从而把握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基本规模和效益走势。

2 研究方法

2.1 入境旅游流流量

旅游流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游客在一定空间内的数量。它是衡量旅游流特征的一个维度,其大小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旅游流规模。

通常,旅游流流量越小,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影响越小,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越不利,反之,流量越大,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影响越大,发展也越有利。国内旅游学者以旅游接待人数或人次数所占市场份额来衡量流量。研究将甘肃省当年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占当年全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的市场份额,即百分比,作为衡量旅游流流量的指标。计算结果见表1。

2.2 入境旅游流流质

流质是评价流量质量的指标。它表明旅游流的外汇收入与旅游流的数量成比例关系,也表明一定数量的旅游流所带来的资本流动的规模。

流质与流量的组合恰好能有效评价旅游流质量的高低。其用数学公式表达即为

其中,Li表征i省份的入境旅游流流质;ai表示i省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所占市场份额;bi表示i省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所占市场份额; 表示Xi省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Yi表示i省份入境旅游接待人次数。Li的数值大小与旅游流的质量高低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L值越小,表示旅游流质量越低,同比例规模的旅游流带来更少的资金流。通常,L≥1,表示高效益旅游流;L< 1,表示低效益旅游流。由此可以计算出甘肃省2006—2017年的旅游流流质(表2)。

表2 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质变化Table 2 The changes of the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in Gansu during 2006-2017

2 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量演变

2006—2017年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量变化体现出两大特征:

(1) 整体出现大幅度下滑。2005年,甘肃入境游客总数为28.848万人次,2006年入境旅游人数继续增加,游览参观者总数突破30万人次,增长率为4.87%,占全国入境游客接待量的0.242 6%,2007年继续增加,达到了33.123 8万人次,但这样的态势没有持续,以2008年为拐点,入境游客接待量开始下滑,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再也没有恢复到原来水平,即使在2012年达到恢复期的最高值也仅有10万人次。

(2) 接待人次及其增长率呈现为W形状,具有“三起两落”特点;旅游外汇收入及其增长率具有双V特征。第一次“起”即增长态势出现的时间点在2007年,接待入境游客总量为33.123 8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7 000万美元,均高于2006年数值。但2008年由于受到“三·一四”事件影响,旅游安全问题出现,入境旅游发展受到巨大冲击,入境游客接待量仅为8.319 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大幅下滑,仅为1 603.42万美元。2009年入境旅游依旧受到了这次事件的影响。第二次“起”是在2010—2012年之间,伴随时间推移和国家支持以及自身努力,甘肃省入境旅游得到缓慢恢复,接待总量达到了10.202 8万人次,超过了2008年水平。但2013—2014年又出现“落”的态势,接待量跌至4.875万人次,直到2015年才有新的起色,逐步有所恢复,形成第三次“起”的态势。2015年突破5万人次规模,达到了5.450 8万人次;2016年时突破7万人次,达到了7.147 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74%,2017年,达到了8.005 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方面,2006年为6 293万美元,2007年为7 000万美元, 2016年达到1 913.91万美元,比2015年增长25.91%,但相比2006年旅游外汇收入总量较少,是2006年的30.4%。2017年,外汇收入达到2 014.85万美元,占全国总收入的0.016 3%。具体见图1,图2。

图1 2006-2017年甘肃省接待入境游客人数走势Fig.1 The trend of number of inbound tourists in Gansu during 2006-2017

图2 2006-2017年甘肃省旅游外汇收入走势Fig.2 The trend of foreign exchange income of tourism in Gansu during 2006-2017

3 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演变

2006—2017年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质变化体现出三大特征:

(1) 出现下滑态势。2006年作为起点,也是流质指数最高点,达到了0.764,此后开始下滑,一直降到最低点0.253,下降了0.509。

(2) 2014年属于最大的拐点,出现了较大波动。2013年,甘肃省旅游外汇收入市场份额为0.039 467%,2014年甘肃省旅游外汇收入市场份额为0.009 651%,增长率为-75.55%;2013年甘肃省入境游客市场份额为0.056 434%;2014年甘肃省入境游客市场份额为0.038 086%,增长率为-32.51%。2013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为0.699,2014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为0.253,降低了63.77%。

(3) 流质指数演变走势呈现为W+Z形状,出现多次起落。第一次“落”即下降态势出现的时间点在2007年,旅游外汇收入市场份额为0.166 989%,入境游客市场份额为0.250 938 5%,导致流质指数下降。2008年由于受到“三·一四”事件影响,接待量和外汇收入大幅下滑,流质指数继续下降。第二次“起”是在2009年之间,入境旅游得到缓慢恢复,指数达到了0.656。但2010—2011年又出现“落”的态势,指数下降为0.532,直到2012年才有新的起色,逐步有所恢复,形成第三次“起”的态势。2014年又有大幅度下滑,2015—2017趋于平稳,有所增加,最终定格为0.308,不及2006年的50%。 具体见图3,图4。

图3 2006-2017年甘肃省入境游客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份额走势Fig.3 The number of inbound tourists and the share of foreign exchange income in Gansu during 2006-2017

图4 2006-2017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质走势Fig.4 The trend of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in Gansu during 2006-2017

4 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流量匹配模式演变

首先依据流量流质指数变化,直观观察各自演化态势,然后基于入境旅游流流量-流质的匹配,以流质和流量均值作为坐标交叉点,将入境旅游流区别为四大模式,高质高量、低质高量、低质低量、高质低量,判断两者耦合态势。利用流量指数和流质指数做直观观察。数据(见表3)和图(见图5,图6)显示,流量指数和流质指数演变具有3个特点:

(1) 指数曲线呈现“口”字形走势。流量指数不断下降,呈现V形状,2006年时最高,为0.242 6,此后不断下降,在2016年时为0.090 0;而流质指数走势恰好相反,呈现倒V形状,在2006和2013年达到两个最高点,分别为0.764 1和0.699 3,2013年以后大幅度下降,2015年达到了最低点,指数为0.306 7。说明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态势不是很好。

(2) 演化具有阶段性特征。依据时间段,可把流量与流质匹配结果分为6个模式:2006—2007年属于反向运动模式,流量指数增加,流质指数下降;2008—2009年也属于反向运动模式,流量指数在下降,流质指数上升;2010—2011年为流质指数下降,流量指数上升;2011—2012年同步上升型,流质和流量指数都出现小幅度攀爬恢复;2013—2014年属于同步下降模式,流质指数下降,流量指数也在下降;2015—2017年同步增加模式,流量与流质虽然指数不高,但出现增大趋势。

(3) 出现不同模式演化。基于流量和流质指数均值,可将入境旅游流态势划分为如下模式:2006—2007年属于高质高量型,2008—2010年属于高质低量型,2011年属于低质低量型,2012年—2013年属于高质低量型,2014—2017年属于低质低量型。

表3 甘肃省流量指数和流质指数一览表Table 3 The list of the index of quantity of tourism flow and quality of tourism flow in Gansu province

图5甘肃流量指数和流质指数增速一览表

Fig5ThelistoftheindexofquantityoftourismflowandqualityoftourismflowinGansuprovince

图6 甘肃流量指数和流质指数一览表Fig 6 The list of the index of quantity of tourism flow and quality of tourism flow in Gansu province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 论

基于流质流量指数演化看,2006—2017年间流量指数整体增加,但部分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有所下降。出现下降的具体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入境客源地居民收入受到影响,居民来中国及甘肃进行旅游消费的动机虽然存在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二是甘肃省旅游产品存在缺少创新问题,旅游魅力有所下降。但伴随全球经济社会形势好转,甘肃省旅游开展了不断探索,入境旅游消费市场又逐渐得到启动,流量指数增加。在规模得到逐渐扩张攀爬的同时,旅游流质量欠佳,流质指数趋于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入境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过短,消费水平较低,根源在于开发理念上重视规模忽视效益,开发举措上新型的休闲度假类、专题类产品和项目不足,观光类产品过剩,产业消费链条狭窄,旅游供需不匹配,导致经济效益问题严重。

5.2 建 议

5.2.1 塑造新型旅游形象

依托地段优势和文化历史优势,以兰州、敦煌为龙头,增加对外联系交流的口岸、平台、航线、航班、铁路,增加增长极点,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打造始祖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科技文化,促进文化兴旅,实现旅游促进大繁荣大交流大发展;培育创新旅游商品品牌,形成新业态;在城市旅游基础上,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城乡互动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重点突出丝路文明荟萃地、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文化旅游大省形象,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5.2.2 提升可进入性

虽然由于现代航空铁路技术的发展,地理要素和空间距离对入境旅游流的制约有所下降,但可进入性的作用依旧巨大。甘肃省地处西北,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区位要素限制,对外交流密切度不同于沿海发达地区,远离欧美发达地区,客流进入存在绕道、不便、不快捷问题,因此开拓航线和增加航班是必要之举。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对外招商引资,促进项目落地运作。

5.2.3 实施精准市场营销

对客源市场实施精准定位能极大地增加营销绩效。塑造和推广旅游品牌。积极开展整体营销,以形象品牌撬动市场。甘肃省对传统“多彩甘肃、精品丝路”品牌做了适度修正,积极推广“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形象,在国外形成新的卖点。积极开展多样营销。为强化品牌效应,通过商务会议、体育活动等途径扩大影响力。借助敦煌文博会对市场做强势宣传,连续8年举办的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加深了各地旅游者对甘肃省厚重丰富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了甘肃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丝绸之路黄金地段,吸引了大批游客。

5.2.4 开发新型旅游产品

结合全域旅游进行入境旅游产品开发,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从最初的青睐自然山水、民俗历史趋于多元,疗养健体、游学科考、会议商贸、休闲度假等动机趋于强烈,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创意开发与整合,形成特色入境旅游产品与线路,积极开发RV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新产品,达到优化入境旅游产品结构的目的。同时,要深度挖掘产品的文化特色,强化旅游体验,延长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产品体验质量与文化内涵。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民族文化特色,突破单一的观光旅游形式,把民族文化与旅游创意开发完美结合,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入境旅游产品,从而促进入境旅游产品的创新升级。

猜你喜欢

外汇收入流质入境
买卖型担保中流质条款效力的证成与强化
中美贸易战对留学产业影响之分析
中美贸易战对留学产业影响之分析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论流质契约的解禁
湖北省入境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广州旅游服务贸易创汇能力分析
国内入境旅游波动周期研究综述
论我国流质条款的重构
非法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