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进课堂
2019-04-08薛小凤
薛小凤
【内容摘要】《初中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把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起来。本文结合鲁教版语文教材七下《湖心亭看雪》一课,浅谈传统文化与文言文教学的渗透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诵读 引导 讨论 板书 诗情画意 渗透融合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初中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初中文言文教学联系起来,达到渗透融合?现结合鲁教版语文教材七下《湖心亭看雪》一课,浅谈传统文化与文言文教学的渗透与融合。
一、金声玉润诵经典
上课伊始,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一些含雪的古诗词,如:《江雪》、《将进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诗词等让学生集体诵读,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之中,头脑之中升腾出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在不知不觉间步入诗句所展现的风景之中,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情感的铺垫。坚持课前背诵是我和学生的一贯做法,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青少年时期,正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此阶段进行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就能提高学生记忆力。所以,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选择记忆内容显得非常重要,我每一课课前都进行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古诗诵读,长期坚持下去,必将增进学生的古诗文的积累,积淀优美的诗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因势利导出白描
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后,在引导白描手法时,这样处理此环节:
师:那我们今天就赏赏雪景,读一读这些痴人心中的雪景。大家看这两幅画,有什么特点?(PPT展示鸟的两幅画)
生:左边比较素雅一些,右边显得雍容华贵一些。
师:对,右边是重彩,工笔描绘,所以显得雍容华贵一些,重彩,这是中国古人绘画的方法。左边描画的景物用笔很浅,轻轻勾勒,但景物的神韵简直呼之欲出,这也是古人绘画的方法,人们把这种绘画的方法迁移到文学中来,所以我们课本的研讨与练习有这一知识点。
(学生翻课本,仔细勾画)
师:文字简练不加渲染,这修辞手法就是白描。我给大家解释一下,简练不加渲染就是不用或者很少使用修辞。研讨与练习也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使用了白描的手法。
师:那文中写景句子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下面的环节顺利进行下去,听到此处,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轻轻勾勒是白描,原来神韵呼之欲出是白描,原来它与重彩工笔相对。老师在处理此环节并没有直接给出白描的含义,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两幅画这一实物上找出区别,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从绘画角度引导到文学修辞中去,老师的这一“导”,不是直接那课本的研讨与练习告知学生,而是利用图片美术作品迁移到文学修辞中去,一举多得,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了白描这一修辞手法。
三、形散神聚论痴人
有人说,一堂语文课就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其实“形散而神不散”用到《湖心亭看雪》“论痴人”环节也是具有同等效力的。在“论痴人”环节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在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PPT展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指导学生读出“大喜”)
师:“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古文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_____人”?或用现代汉语说用“我们都是_____人”的句式。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
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生:我们都是超凡脱俗之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他的话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拘泥于所讲的限制要进行适时拓展和延伸。老师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痴人”这个字,用了“湖中居然有此_____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用“我们都是_____人”的句式,引发了学生思维火花。无论何种看似“形散”的内容,要做到主题的“神聚”,老师在处理此环节,将问题设置的有条理性,构建学生思维的梯度。
四、图文并茂绘板书
简洁、大方的图文板书配合适时教学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老师在授课《湖心亭看雪》中,板书“亭”字出示了篆体亭字,让学生感受了汉字的典雅;在讲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板书了简单一副粉笔白描图,真切感受到了白描与天人合一的意境。两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让学生观其图,感其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了文章的主题。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