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伴心律失常诊断的效果比较
2019-04-03马凤
马凤
665000普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云南 普洱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风险较大,对患者预后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心电图检查具有检出率高、重复性强以及无创的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2017年5月-2018年9月收治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71例,应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接受冠心病伴心律失常诊治患者71例,病情经冠脉造影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等获得确诊,排除严重代谢性疾病患者、其他脏器功能异常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严重全身合并症患者[1]。其中女34例,男37例,年龄31~83岁,平均(54.3±5.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34例,合并高脂血症14例,合并糖尿病9例。
方法: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方式如下:告知患者检查前3 d暂停各种治疗措施,检查中取患者平卧位并保持身心放松,以十二导联心电图进行检查,增益保持为10 mm/mV,纸速调节为25 mm/s,确保GCG基线平稳以获取清晰图像[2]。动态心电图检查方式如下:采用24 h动态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24 h全天候心电检查,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特殊心电信号进行观察和记录[3]。
心电图阳性诊断标准:患者2次心肌缺血时间不短于1 ms,ST段测量标准为J点后80 ms;ST段水平或者下降型状态>0.1 mV;下移时间不短于1 ms[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资料应用软件SPSS19.0分析,通过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χ2或者t检验进行比较,(x±s)表示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常规心电图心律失常阳性检出36例,阳性率50.70%;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阳性检出49例,阳性率69.01%。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两种检查方式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短阵室上速、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各项观察项目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早发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作为临床高发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会造成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等,临床常见类型主要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以及猝死、缺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等诸多器质性病变均有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受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心律失常性质以及类型的不同,患者病情程度也存在巨大差异,常见临床症状包括胸闷、心悸等,患者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误诊以及漏诊率较高,不利于改善其预后[5]。
心电图检查在临床上应用较广,能够为临床医生进行病情判断以及制定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心电图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点,可在患者静息状态下对其进行检查,但是该检查方式漏诊率较高,若患者心脏动力学没有出现明显异常,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未见明显异常或者心肌缺血症状不明显,则常规心电图检出率较低。常规心电图能够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但是往往此时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难以取得理想的病情控制效果,患者预后不佳[6]。
表1 两种心电图检查方式检查效果对比分析[n(%)]
动态心电图能够连续、多次记录患者心电信号,可集合各个时间点心电信号并获取一过性心电信号变化,在阵发性以及短暂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该检查方式要求患者长时间佩戴心电图动态监测系统,对其正常生活以及行动会造成一定的不便,容易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
此次研究中,常规心电图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50.70%,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69.01%,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两种检查方式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短阵室上速、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成对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各项观察项目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明显更高,而且该检查方式具有可重复、安全系数高以及无创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广大患者接受度较高,对于及早发现并改善其病情能够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