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互动
2019-04-02朱哲程
朱哲程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取得全面实施的大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正逐渐向着趣味性、互动性方向发展。智慧教育下教学材料的选取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增强教学水平。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材料的选取来分析其对于课堂互动活跃性的影响,以倡导实施全面、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材料;课堂互动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高中学科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历史学科也是高考中必出的学科之一,由于其与现代年代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感,学生对其提不起兴趣,这成了教师教学重大难题。为了能够让新一轮的基础课改理念实施全面发展,课程现代化和与时俱进的目标结合,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从而促进课程的可适应性与民主性。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材料的选取可以造成对于课堂互动活跃性的影响,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材料的选取对于课堂互动性的作用
在高中歷史教学过程中[1],教师应该合理结合课堂与知识的关联度,在促进课堂活跃度的同时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深入人心,使得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积极发言的良好作为,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接下来介绍的两个方面:
从一方面来讲,教师借助丰富且新颖的教学材料来调动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于历史发展的深入理解。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引导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极大程度打消学生的紧张、不安的不健康心理。
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后,可以加深对于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行积极发言,积极探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阐述、探讨和辩论,从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丰富课堂学术氛围。同时,教师的启发引导起着重要作用。当学生的答案杂乱无章,毫无系统性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当观念,及时制止错误认识,对于学生知识系统的搭建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二、建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一)多媒体灵活运用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历史材料的灵活性,良好调度课堂气氛,灵活运用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作为教学材料展示的媒介,如此便可以更加灵活、高效、有趣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时[2],可以根据时间线绘制图像,把夏、商。周、秦、汉、元、明、清依次展现出来。接下来详细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从早期的人类讲起直至华夏族的诞生。使得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图片、视频等直观多媒体设备更加深刻理解历史。在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可以深刻了解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产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图像、视频和表格等多媒体媒介具有自身优越性,强烈感官刺激性,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对于记忆力的培养具有催化剂的作用。
(二)新颖材料解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学生阅读视野,采取新颖的材料进行解读,而不是循规蹈矩的引用老生常谈的材料。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便会主动思考,对于历史的来龙去脉进行仔细分析。例如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演变这一课中,教师通过表格的方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制度演变及其表现,给学生带来明确的观感,有效的理解记忆。教师可以分析今年时事热点“乡村振兴”计划,结合当今土地制度,分析过去制度的优缺点。从而提出土地兼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于国家收入与阶级矛盾的影响,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农民起义的导火索以及王朝变更的周期规律。这样看来,学生对于后续的学习会有强烈兴趣,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做到牢记知识点,想学新知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做到从单纯的传授书中知识到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质的转变。教师不断深入浅出传授知识,从而可以提升教师上课自信心,提高课程质量,高效完成教学工作。
三、结束语
历史学科作为高中教学中难点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摸索出适应学生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由浅及深,最终达到充分掌握的目的。面对课改全面实施的大环境,探索如何提高课程质量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创建师生和谐合作、共同发展的环境可以使教学质量大大提升。教师应该做出多方努力,实现课堂良好氛围,让学生快速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增强教学水平。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材料的选取可以造成对于课堂互动活跃性的影响,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04 (12):39-44.
[2]张风梅.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 (25):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