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胥江驿随想

2019-04-02蓝子华

北方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祖庙三水北江

蓝子华

三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高丘,东南多冲积平原及低丘;北江、西江与绥江三江汇流此地。嘉靖五年(1526年)析南海县之北境,高要县之东境设置新县。因县治所在地三江汇流,取“三水合流”之意,定县名为“三水”。从河口沿北江溯流而上约三十公里,在北江与芦苞涌的要冲,芦苞依水而建。史料关于芦苞最早的记载,则是把芦苞称作“胥江”。唐大历年间(公元767年),唐节度使嗣恭剿灭盘踞广州的哥舒晃,曾屯兵胥江,留下“胥江古屯”的地名。芦苞祖庙,又称胥江祖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

古代广东地区拥有众多驿道,是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也是南粤连通南方各地的重要通道。据考查,三水各时期累计共有驿站驿铺十九个。胥江驿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三水境内最早的驿站。此驿站在设立三水县之前就已撤销。尽管现在胥江驿站已难觅踪迹,但根据史料推测当时的胥江驿就在芦苞胥江祖庙靠北江大堤附近。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正月,杨万里刚被任命为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二月,他携家眷离开常州,在老家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待了将近一年时间。过完春节,离吉水赴任广东。我们可以设想象,也许杨万里当时是由赣江入南雄,再沿北江南下清远、三水,后来在芦苞经芦苞涌前往广州的。杨万里所行經的芦苞涌,以前是北江通往广州的主航道。

大约1180年至1182年间,杨万里多次沿芦苞涌乘船来往于北江与广州之间,并赋诗多首。杨万里的《明发青塘芦苞》诗曰:“青塘无店亦无人,只有青蛙紫蚓声。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枝花暗楝花明。船行两岸山都动,水入诸村海旋成。回望越台烟雨外,万峰尽处五羊城。”而他在《过胥江镇》一诗中则写道:“桄榔叶重翠羽鲜,木棉花暖紫霞翻。疾雷急雨忽开霁,淡白云拂浓青山。”还有他的《过胥口,江水大涨,舟楫不进》的诗句:“北江西水两相逢,胥口波涛特地雄。万事向侬冰与炭,一生行役雨和风。急流欲上人声闹,近岸还移牵路穷。河伯喜欢侬苦恼,并将恩怨恼天公。”

流淌在芦苞境内的芦苞涌,从唐宋到民国年间芦苞水闸建成为止,它曾经是北江航运连接广州的重要水路。芦苞凭借北江支流芦苞涌连通广州的地理优势,从长满芦苇的沙洲一跃发展为商业发达、文化兴盛的商埠城镇,走过了从千年胥江驿到北江名商埠的繁荣历程。历尽烟华而不惊,洗尽粉黛而未老,也许正是这座江边古镇特有的气质。

芦苞原是北江冲积的沙洲,洲上盛长芦荻和苞草,后成街市,于是人们取“芦”“苞”二字作地名。现在的芦苞,芦苇已经难觅影踪,但是沿着昔日长满芦花、苞草的芦苞涌往下游走去,会发现它的另外一种风情。古时驿道虽已荡然无存,想象舟行涌上的动感,感受羁旅异乡的孤寂,聆听着富有韵律的诗句,依然引起超越时空的共鸣。

古代广东驿道是历代王朝经略广东的手段与渠道,三水古驿道作为广东古驿道的一部分,因南北交流频密曾造就了繁荣。三水古驿道与广东古驿道一样,从盛极一时,到逐渐被遗忘,也许与水路交通作用被削弱有关。

在修复活化南粤古驿道的进程里,三水古驿道从被遗忘中重新被发掘、被认识,时代正赋予三水古驿道新的意义与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圣玛力德建材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祖庙三水北江
种植秋番茄 浇好前三水
走进祖庙博物馆 弘扬佛山文化
山东乐陵市:“三水共治”促水环境改善
借钱
种植秋番茄浇好前“三水”
泥娃娃
宋元以来浙江妈祖信仰研究初探 *
基于MODIS北江流域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及CA-Markov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