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游牧民族舞蹈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
2019-04-02赵晓婕
赵晓婕
摘要:“逝去的人们已经沉默,然而岩石还会说话”。岩画是一种世界的、古老的语言。本文选取贺兰山岩画为研究对象,贺兰山岩画作为中国原始艺术的代表之一,以我国北方原始先民独特的视觉思维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生存环境、战争狩猎、生产劳动、图腾崇拜、宗教祭祀等内容,本文从四方面进行论述,挖掘同贺兰山岩画相关的北方游牧民族在舞蹈文化方面的共性关系,意识到贺兰山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人研究史类方面创造了财富。
关键词:贺兰山岩画;北方游牧民族;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岩画,这些画在或刻在岩壁上的图像。岩画是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代先民在漫长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画石上描绘或凿磨刻制的图画,是远古人类生活的浓缩和历史的积淀,是一种思想的结晶,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史和演进史,从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忠实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成为留在岩石上的“史记”。
一、贺兰山岩画概述
贺兰山岩画的荟萃之地贺兰口,位于宁夏贺兰山的中段,也是宁夏北部风景优美的一座奇山。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大约形成于1亿多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此后在距今20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再度剧烈抬升。贺兰口大量的人面像岩石,作为史前人类祭祀的对象便自然形成。可以说,贺兰口不断孕育的山泉水,是孕育贺兰山岩画的重要物质基础。
贺兰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贺兰山岩画作为中国四大岩画体系之一,北方岩画的重要代表,它记录了3000年至10000年前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以及人面像、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在不同方面下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从岩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众多舞蹈形态的遗迹,它不仅是我们了解远古人类艺术的重要媒介,通过岩画可以认识到其背后隐藏着的原始意识以及精神寄托。贺兰山岩画作为中国原始艺术代表,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北方民族原始先民的生存环境、社会生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还蕴含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审美意识。
二、贺兰山岩画中舞蹈形象的艺术特色
(一)原始宗教的渗入
宗教并非一直存在,而是人类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宗教是指早期的宗教,它存在于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其思想基础是相信一切事物都有灵魂,灵魂是不朽的。原始宗教的种种表现,实际上是这一思想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
宗教和巫术,是原始人类赖以生存按照超现实的形式生存着,二者存在联系,对于贺兰山岩画,与宗教有关的岩画,与巫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狩猎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人们在狩猎之前,都會祭祀山神,向山神祈求恩赐,祈祷降福之意。这类岩画,主要以狩猎人与被猎的对象、还有游牧人顶礼膜拜的太阳神的场面为表现形式,都是对原始宗教的反映,在神秘宗教色彩背后,再现了原始时代人们攫取生存资料后,流露出来的对战胜自然并取得胜利的欢乐情绪,尤其是岩画中有日、月图像,天地神宇氏、祖先神像,都是宗教崇拜的集中体现,另外还包括手印和脚印。
(二)原始崇拜的影响
原始人的生活水平很低,意识尚处于蒙昧阶段,对于自然的很多现象不够了解,幻想存在一种超自然力量,祈求神灵的庇护,帮他们捕获赖以生存的野兽。这种现象是宗教的初始化状态,于是被认为具有神力的形形色色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首领崇拜等便顺应而生了。
首先,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崇拜意识,在贺兰山岩画,大量存有太阳、月亮、星辰、高山、流水等图形和符号,是原始人类通过凿刻岩画实现自然崇拜的生动反映。除此,人面像岩画的形式赋予其人面的形象,凿刻在山壁之上,以作为人们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这类用人面形象表现自然现象、自然实体的岩画,称为自然崇拜类的人面像岩画。人面像岩画,是原始人崇拜自然地最高体现。
其二,生殖崇拜类的人面像。贺兰山岩画的女阴崇拜岩画最为独特。利用外阴的形状和结构制作的人物,在基本构图不变的基础上,在轮廓线的内外增加眼睛、象征性的头发、头饰等线条,使其更加人性化。贺兰山岩画中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不仅表现了男性根的形象,而且体现了原始先民对男性崇拜的执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
其三,图腾崇拜,贺兰山岩石图腾崇拜是现今的主要形式之一,图腾动物或植物的化身,赋予图腾动物或植物以人面的形象,构成形式倾向于图腾符号在脸的轮廓,使视觉效果是类似于一个男人的脸和面部特征,外部轮廓线添加雕刻头饰,头发配件,使其具有人面的形象。
其四,首领崇拜类的人面像也是其中的一种,所谓首领崇拜,是对本氏族已故的领袖人物、部落酋长、部落首领的崇拜。人类学田野调查材料显示,氏族部落首领的头顶上,往往插着鹿角或羽毛。因此,在古代头顶上插着鹿角或羽毛的人面像岩画,应是氏族部落首领的形象,这是在贺兰山岩画中所存在的。
(三)原始巫术的反映
在我国北方农村,至今还遗留着人类学家称之为“接触巫术”的行为方式。那里的人们普遍认为,寺庙里供奉的各种塑像,是各种神灵的所在,用文化人的语言表述,那是“神灵的载体”,肉眼看不见的神灵,就附着在能够看得见的塑像上。表现神灵的塑像,就是神灵。因此,这些塑像是有生命的,有知觉的。同样的,这类人面像岩画和塑像一样,也是神灵的载体。
在贺兰山贺兰口出现有很多类似巫师的形象图案,在远古时期,残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使人类的繁衍生息遭受极大的挑战。他们既想改变这种情况却又无能力为时,想用自己的行为影响或利用它,便产生了巫术。巫师能够“通天神、近鬼神”,既可预知吉凶祸福,又能为人免灾除病,是人与鬼神重要的媒介。贺兰口有组大小巫从形体构成来看,是以“蛙”的形象出现的,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图案,可为这组岩画的断代提供依据。贺兰山岩画中大量巫的出现,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祭祀娱舞的盛大场面,同时也更加证实了贺兰口在远古时期时作为贺兰山的中心祭祀场而存在。
(四)神话传说的表现
神话产生于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自身的认识,并认识自然界及自然界的规律,为的是战胜和征服自然界。因此,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对自然的蒙昧认识。虽然显得幼稚、荒诞、可笑又难以理解,但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类社会不停的探索和追求,充满着人类的智慧之光。
神話与岩画,是人类精神活动、艺术实践的智慧之果,它们都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是经过漫长的生活的锤炼,经过火热的生活的培育而成长起来的精神产品。岩画与神话都是沟通古代人们之间感情的纽带或交流思想、情感、思维的交际手段,反映集体意识和民族或部落意识形态的工具和表达方式。总之,神话与岩画尽管在功能上有许多相近相似的地方和共同点,岩画与神话在表现方式上截然不同,岩画是用线条和色彩组成画面,用直观的形象的语言表现生活;神话是用语言与文字描绘和反映生活,但神话也可以用绘画、岩画来表达。大致都起于旧石器时代,虽然时间的跨越度长达数万年之久,但都奠定了人类文化的基石,成为人类知识积累的辉煌篇章。
三、同贺兰山岩画相关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共性关系
从岩画线图中,我们能够真切地看到岩画艺术题材主要包含了畜牧、狩猎、尚武、吉祥物、民俗风情等内容。下面主要从这五方面来阐述宁夏岩画鲜明的游牧文化特色。
其一,畜牧方面。畜牧业是所有游牧民族生存之本,是古代羌、戎、狄、匈奴、鲜卑等岩画艺术和青铜器艺术中的中心主体。早在夏商周时代,我国北方民族就在贺兰山与北山一带繁衍生息,过着游牧的生活。其二,狩猎方面。狩猎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的最便捷的方式。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人们从小养成了骑马狩猎的习惯。岩画中表现狩猎场景也很多,方式不一,有单人的也有多人的,狩猎工具和方法也呈多样性。其三,尚武精神。在岩画中表现尚武精神的题材也很多,例如弯弓射箭,用弓箭追杀猛虎,争夺土地,为爱情而奋斗等。另外,北方游牧民族青铜器上的饰品和图案,多有虎、鹿、牛、羊、马的造型,或是猛兽间的搏斗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尚武的精神。其四,民族风情。不同的民族有着本身独特的地域风情,岩画中的单人舞,多人舞舞姿优美,富于想象。岩画中对原始宗教的反映,也是对自然崇拜的反映,人们屈服于大自然的威力而求得解脱的一种心理需要。其五,吉祥物。《说文》:“羊,祥也。”许多民族把羊作为神圣之物,在青铜器中,羊的形象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在斗争中总是渴望胜利,达到预期目的,实现心中的愿望,得到幸福与好报。为了实现这些愿望,于是人们常用寓意、谐音、文字、图像作为预示、象征美好;以此来消除灾害,而达到吉祥如意的目的。吉祥物、吉祥图案在岩画中比比皆是。
统而言之,我国古代游牧文化和游牧岩画,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文化,有着广阔的胸怀、博大精深的内涵以及深厚的根基,表现出现实又浪漫、活泼又严谨、粗犷又细致、饱满又流畅的艺术风格,是一种既写实又写意的艺术语言。
四、结语
贺兰山岩画的发现,为我们认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草原文化提供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这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再现了岩画作者们的生产方式、原始信仰、风俗习惯、艺术审美观念以及那个时代的自然景观,是当时社会历史的忠实记录。贺兰山岩画虽然简单古朴,但其中却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内涵。每一幅岩画背后都隐藏养原始先民的原始意识、精神寄托以及舞蹈文化的启蒙。
参考文献:
[1]贺吉德.丁玉芳.贺兰山贺兰口岩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6.
[2]张少志.张建国.贺兰山岩画研究集萃[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6.
[3]陈兆复.中国岩画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束锡红.李祥石.岩画与游牧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
[5]陈兆复.古代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