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2019-04-01徐臻
徐臻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数学课堂要求做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理念指出数学课堂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初中数学有些课型的课堂中,可以试着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搭一搭、画一画、折一折,拼一下图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化形象为具体,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 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研究
数学动手操作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是当下新课程的一种素养。开展数学实践操作活动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完整而周全地设计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可实施性方案,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动手操作得工具。在整个实践操作过程中,操作方案与要求都要和学生交代清楚,并且鼓励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之中。作为教育者,适时寻找适合初中数学课堂操作得切入点,对数学课堂中得操作现象能作出合理解释!
一、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研究(三角形的构成条件和内角和为180度)
在初一数学课中,有认识三角形一节内容,中间又再一次出现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这是日后验证是否能构成三角形的结论。但是学生往往却只能记得这个结论,却甚少验证过。曾听过有一节这样的公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这样的问题:先出示四组数据:(1)3厘米 4厘米 5厘米;(2)2厘米 4厘米 6厘米;(3)3厘米 4厘米 8厘米;(4)2厘米 4厘米 8厘米。第一个数据为a,第二个数据为b,第三个数据为c.学生桌子上已摆好事先准备好得小棒,学生通过摆一摆、搭一搭,并且记录下a,b,c的大小关系。同课异构中还有位老师是这么操作的,每张桌子上一根皮筋和一个钉字板,在钉字板上拉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再分别量出三边长度并记录下。这样一来,学生对这结论的由来更加深信不疑。
然后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也有两个不不同的操作方法.方法一:每位学生的桌子上摆了大小不一的三角形,通过用量角器测量,并记录下每个三角形三个角之和,这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方法二:让学生用纸做一个任意形状的三角形,将三个内角撕下来,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发现所拼成的角是一个平角,接着让学生自己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在积极参与中主动获取新识。
二、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验证是一个典型的拼图活动:
活动准备材料,给学生准备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然后再做三个边长分别为a,b,c的正方形。学生拼成以上那两张图。通过用整体思想和分块思想,建立等式,再通过等式基本性质可以验证勾股定理。
拼图过程体现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探索活动过程中还能体验到拼图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学生在拼图过程中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所谓的寓教于乐正是如此。同时还潜移默化地领教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数学操作活动之折纸活动
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课型适用于用折纸来感官,特别是几何。比如在讲轴对称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好剪刀、白纸等用具,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发挥想象力,让学生结合对称轴、对称点等概念折叠出自己喜爱的图形。还可以用三角形纸片折出一边的垂直平分线、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在认知四邊形时,用矩形纸折菱形,还可以用矩形纸折正方形。这样通过折纸直观地观察出了矩形、菱形、正方形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验证中位线定理时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折成平行四边形来验证。当我们想知道扇形和圆锥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手中的扇形折成圆锥,我们就会发现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周长。
数学活动中的折纸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和学习方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几何直观,也能帮助学生实现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另外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动手操作——验证结论的全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实施性过程。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要有条不紊、步骤明确、层层推进,逐步帮助学生清晰地形成思维体系。数学课堂中的操作活动能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会让学生轻松灵活地获取知识,从而习得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点,运用学具、教具动手的方法,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探求新一轮知识的活动。作为一线教育者尽力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有方法、操作有动力、思考有依据”的思维方式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此来不仅有利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同时易于学生接受,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好初中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 赖海燕.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地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