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诗歌鉴赏,感受诗歌魅力

2019-04-01钱玉兰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学生诗歌创作

钱玉兰

【内容摘要】诗歌在中华文学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独领风骚,被誉为一束耀眼的奇葩,它凝聚着中华文学的精髓,再现着历史,见证着文明,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中学生文学鉴赏教学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作为一名教师,把中学生诗歌鉴赏教学工作做好是我的光荣职责,愿做传承文明的“桥梁”。

【关键词】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诗歌鉴赏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途径,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也需要改进。

一、中学生诗歌鉴赏教学中的问题与困境

1.重知识轻感悟,重解释轻欣赏

由于诗歌是用简短的文字表达较多的内容,而学生习惯于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赏析,所以出现了把诗歌教学等同于一般文言文教学的情况。学生习惯于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翻译完之后才能对诗歌进行具体的讲解,分析内在的蕴意。造成了学生对诗歌鉴赏停留在文字层面上,由于翻译诗歌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不能作为学生鉴赏诗歌重要手段,更不能代替原文作为诗歌鉴赏的基础文本,而应该一切鉴赏以原文为基础,一方面注重作者原创,另一方面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化。

2.重内容轻联系,重静态轻运用

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很难深化自己对诗歌的审美体验,无法单靠教师的讲解进入教师所预设的情景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欣赏品位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在组织诗歌内容时,应该注意诗歌内容间的动态联系,更该注意诗歌内容和学生社会经验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也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习的基本规律。

3.重学习轻意会,重语言轻意境

诗歌的学习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而审美体验具有模糊性,可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说诗歌的意境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教学中,教师容易让学生过多的使用白话复述诗歌的大意,甚至自己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诗歌的大意,忽略了再优美的白话语言也不能与精炼的原文媲美这一事实,如此便失去了诗歌最本质的也是最美的东西,如此学生可以理解意思,意会不到意境,鉴赏便无从谈起。

二、中学生诗歌鉴赏教学中的问题与困境

1.创新法

诗歌的形象来源于诗人对社会积累的提高和社会原型的抽象,因此这是一个将生活的丰富内涵与作品浓缩的外延相统一的过程,既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由于诗歌内容的精髓和篇幅的简短,因此从表层看诗歌,它往往朴素、简单却又内蕴玄妙,奥妙无穷。因此,教师就必須遵循这个规律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才可能取得成功。

读者如果不能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诗歌鉴赏的过程便与“鹦鹉学舌”无异,作品便失去了灵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模仿开始的。因此,模仿的对象一般都是自己的语文老师。然而现实中学生模仿的机会几乎没有。

那么什么是二次创作?如何进行二次创作?二次创作的目的是什么?二次创作是必然还是偶然的一个过程?二次创作的结果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读者应该搞明白的。老师可以选一些课外诗歌,与学生在同一起点上,与学生共同研读,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由外及里,逐步渐进到诗歌的意境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之日,便是完成二次创作之时。

余映潮在《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中讲《沁园春˙雪》时,首先强调要多角度欣赏《沁园春˙雪》的诗句。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创新亮点就是“朗读为线,分步品读”。 “分部品读”有三个步骤,步骤一要求“朗读,感受课文内容”,步骤二要求“朗读

,理解课文文意”,步骤三要求“朗读,欣赏课文语言”。这样的朗读过程,让学生对诗歌熟悉程度不断加深,同时也促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幻象中不断出现诗句中描述的壮观情景画面,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2.介入法

由于诗人的特殊经历和社会背景等原因,有时某种景物会使他们产生特殊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常常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由于某种情绪会萦绕于诗人心中,而成为诗人们创作中永远难解的情结。

同时代的诗人在创作中往往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因此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的构思、善于启发,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展开联想,通过这种相似作品的联系,不仅使学生温故知新,较好把握新学习的诗歌,还能将作品互相渗透、互相参照,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诗歌知识和感受。引导学生自觉地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感受作品,这样就获得了美的享受。学生拥有了这样的桥梁,诗歌这座艺术宝库可能会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这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

3.想象法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同学们对同一首诗歌形成相同的鉴赏结果,反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积极地推测研究,甚至质疑,这样才能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领悟,才能透过纸面看到纸背。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提高了鉴赏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在课余,注重培养学生对实物进行合理巧妙的联想能力。当然,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能够联想到的东西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用实例示范性的教学生如何对事物进行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

4.合学法

创新教学方法,无论什么样的创新教学方法,当以有效性、创新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可行性为基本原则。诗歌的兴盛时期距今已经久远,加上收入课本的作品几乎都是古人留下来的经典之作,年幼的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老师的作用甚为重要。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课内先由学生小组按照老师发的导学资料自学并讨论,在时间允许时,做一些倡学性的游戏。比如诗歌接龙比赛等。一方面可以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使学生把积累的知识经常性的运用起来,另一方面学习好的同学就可以带动后进生,使其体会到诗歌的魅力和趣味,进而激发其学习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生诗歌创作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一墙之隔》创作谈
诗歌岛·八面来风
创作随笔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创作心得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