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分析
2019-03-30周思嘉
【摘 要】 文章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教学方式相对滞后,实践性效果不佳,教学评价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实际效果,缺少合力,无法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环境。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和载体,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认识、理解、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有些显著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却差强人意,这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思想问题、教学方式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以得到实现。
一、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发挥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高校教师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使者,对马克思主义必须有坚定不移地信仰,但是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众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仅仅将思想政治教学当成工作硬性任务,他们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告知学生,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多深的认可和信仰,对学生是否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教师也不以为意。在与教师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都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虽然有部分教师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也表示,对于身边质疑和诋毁马克思主义的现象,他们并不会加以纠正。部分高校大学生表示,思想政治教师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露出不以为然的态度,还有部分教师在私下与学生交流时,存在与课堂上言行不一,甚至有质疑马克思主义的行为。而学生自己也表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教师的讲解并不能引起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认可,课堂效果不佳。这些现象在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不能对教师队伍素质进行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会受到恶劣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更无从谈起。
2、教学方式相对滞后,实践性效果不佳
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时必须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依然存在着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很多高校大学生表示,马克思主义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比较晦涩,而教师的讲解也不到位,单纯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并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众多理论知识的精髓。而在马克思主义教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宣讲,缺少对概念和理论的深入剖析,缺少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要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发展和提升,高校必须采取措施及时改善这一问题。
3、教学评价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测还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也就是一卷定成绩,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并不适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信仰和运用很难通过一张试卷体现出来,不少學生都表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试成绩并不符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信仰程度,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但是试卷却无法体现,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以为意,但是通过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也能够得到高分,可见考试成绩有失偏颇。高校普遍缺少对学生课堂外的思想政治水平的考察,对于马克思主义教学来说,要想实现大众化,最主要就是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高校必须调整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教学的考察方式,争取更好地反映出来。
4、缺少合力,无法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缺少合力,学生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一方面,不管在课堂上,教师带给学生多么震撼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家庭在学生成长的影响效果也是巨大的,很多学生家长对马克思主义都是质疑的、轻视的,这种态度很容易就会影响到学生本身,学生刚建立起来的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就会被打破。另一方面,不仅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自身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或者对自己的教学重要性妄自菲薄,还有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屑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浅显认知或者质疑批判,甚至部分高校整体的思想认知水平就很低,整个校园的氛围都不利于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都对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合力的形成。最后,快速的时代发展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但是在这些社会文化中不乏消极落后甚至有害的思想,这些思想容易蛊惑思想尚不成熟的大学生,使他们脱离马克思主义。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对现有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的评测和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养,加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次,学校必须重视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思想关怀,帮助他们认识到思想教育建设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够明确自身的价值和责任,避免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作为养家糊口的工作的现象的出现。最后,高校必须提升对思想政治教师的录用条件,加强对他们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素养的考察,明确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的教学手段再加以录用。由于思想政治教师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人群,因此只有加强高校师资建设,保证思想政治教师有水平、有责任、有担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才能拥有实现的可能。
2、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首先,必须丰富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立足课本,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解透彻,还要关心时事,将课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引入课堂,从而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能力。其次,必须提升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注重课堂的活跃性,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网络技术提升学生兴趣,同时可以建立起多方位的教学体系,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提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必须加强学情分析。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想水平加以了解和评价,通过沟通和课外观察等形式明确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避免以往一卷定成绩的现象。
3、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力量
一方面,高校自身必须构建起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加强高校本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熏陶。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家长协助教学,形成多方位的影响。带领学生去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马克思主义气氛浓郁的地方,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地形成和发展,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地认知和信仰。通过整合课内外的力量,高校可以组织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从而提升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环境
教育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学效果。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落后、不良、有害思想极易蛊惑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效果。因此,不仅高校要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和氛围建设,整个社会大环境也需要得到优化。通过净化网络环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做出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的科学性、先进性和与时俱进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和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高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思想政治课堂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教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使者,要想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职能得到发展,高校必须重视这些方面的改善和提升,同时,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因素,多方必须加强自我提升,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
周思嘉(1985.10—)四川成都人,硕士,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