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人民群众观研究

2019-03-30冯金卫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工人利益

【摘 要】 马克思的人民群众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在《莱茵报》期间的人民群众思想,他深切同情人民的悲惨生活,重视人的精神自由和政治权利的平等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雇佣劳动下的工人仅是具有动物属性的人,坚决站在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和立场上;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论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确定了人民主体的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莱茵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人民群众观

马克思从《莱茵报》到《神圣家族》一直坚持为人民利益呐喊,先是从政治制度方面批判了封建国家制度的虚伪性,强调人们的出版自由和物质利益;其次从社会生产中认识到工人的动物性的异化状态,坚定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批判国民经济学的观点;最后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区分精神和群众、精神和利益之间的区分,阐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一、《莱茵报》期间的人民群众思想

马克思认为报刊作为反映人们思想自由的产物,它的发展应该受到国家制度的保护,维护的是普遍人民的利益。然而普鲁士政府却倒行逆施,颁布的书报检查令,采取的是思想专制,维护的是封建势力的利益。政府只能允许官方色彩,不能有个人的风格和笔调,而人民要求的是多姿多彩的自由;新的检查令不是让人们获得更多的现实的自由,而是有了更多的禁锢,不是让人民在现实生活中有平等、追求统一的法律,而是有制造分裂的特权。在《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国家维护的是少数人的利益,并非人民的利益,即“实际上进行论战的是他们的特殊等级”。[1]报刊自由与否在于标准是代表普遍人类精神还是代表个别人物的自由。政府不顾人民的呼声,利用政治迷信和卑劣的警察手段来进行愚民,其实质是进行自我欺骗,因此必将引起人民的不满与抗争。马克思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英国历史表明来自上面的神的灵感”并不能使统治者政权永固;不然不会有查理一世被“来自下面的神的灵感送上断头台”。[2]也就是说人民个体弱小的,但整体力量是强大的。

而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从人的精神领域转到现实生活,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批判普鲁士的封建制度,意识到物质利益与国家政权息息相关。原本自然生长和掉落的枯树枝是大自然的馈赠,拾捡枯枝是贫苦人民生活的最低依靠,而且也是人民长期形成的习惯,但是现在却把它定性为偷盗树木,甚至连大自然的野果也是树木的附属品不能加以随意采摘。理由只是幼树经常被人砍倒,待到枯萎后作为枯枝处理。偷盗林木和拾捡枯枝的差别被国家混淆,并不是为了维护人们的权利而是幼树的权利,其实质为了加重对人民的剥削,维护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国家成为林木占有者的爪牙,一切的法律制定都以他们的利益为中心。马克思道明普鲁士的制度的实质是具有等级的“精神的动物王国”,人与人之间存在剥削和分裂,富人以剥削穷人为生,穷人通过繁重的劳役和自身劳动赚取微薄的工钱生活。马克思认为这样的情况具有普遍性,德国、西伯利亚、堪察加和法国一样,“林木仍然是林木,林木所有者仍然是林木所有者”,如果存在差别,也只是“立法的地理位置和使用的语言不同”,[3]而广大人民却仍处于水火之中。马克思也通过深入考察摩泽尔河沿岸的人民生活穷苦潦倒,认为摩泽尔河沿岸地区的现实状况是由于国家机构的管理工作的缺陷造成的。国家不承认有普遍的贫困存在,也不能消除这一现象。因此只有废除这一制度本身才能做到维护人民的利益。 马克思在这一时期主要利用逻辑推演从法律角度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并没有从社会、经济事实中阐述,但已经初步意识到人民的物质利益的重要性。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民群众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立足于当前的经济事实,进行实证的批判分析人民尤其是工人无产阶级在自然和社会生产中的状态和作用。马克思分析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是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人。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动物性地位和机械状态,国民经济学家认为有乞丐、小偷之类的失业劳动者并不存在的,他们只是幽灵。工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不能实现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的获得,工人获取的工资仅仅够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后代,仅是支付自身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好像润滑剂只是对劳动工具的保养和维修。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仅是具有动物属性的人,机械地工作,人的精神和肉体受到摧残,不是感到幸福和快乐,而是压抑和消极;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工人的生产活动原来是自由自在的,现在却是与人的本质相对立的、异己的异化劳动,从而导致工人与自己劳动本身、劳动产品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造成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相异化。

其次,私有制在国民经济学家看来都是不证自明的前提,造成的垄断和竞争不断激化、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只能片面地理解为规律,出现的贫富对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去深究其背后的存在原因是如何产生的。而马克思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密匙”,通过对私有财产的表现形式即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者之间的分离道出私有制是造成工人在雇佣劳动中处于贫苦和剥削的根源。因此不管工人处于社会财富衰退期或是增长期,都是持续的贫困状态。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必然产物和结果,人在私有制中失去了原本在自然和社会中的意义。所以要实现工人的解放,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物,唯有废除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才能使工人无产阶级摆脱奴役状态,把工人从雇佣劳动非人化现象中解脱出来,才能为全人类的解放提供前提。

最后,馬克思认为实际上人生于自然,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如果大自然没有给予人物质资料和生存空间,没有外在的客观世界支持,人什么也创造不了。人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过程形成的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自然界这个天然纽带连接起来,人生产的任何东西的表现形式都是社会性活动,即便是人思想生产的政治制度、艺术绘画等等也都是人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受生产规律的制约。人生产的过程也是人创造历史的过程,人们在工业生产中逐渐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想法,工业的历史的发展为人的认识提供了基础和视野,使人在历史中起着主体作用。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4]马克思在《手稿》中以异化劳动为基础去分析私有制产生的原因,仍然保留着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痕迹,虽然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可以创造历史,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但还未真正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分析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三、《神圣家族》中的人民群众思想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通过批判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从唯物史观表达了人们在历史中的基础作用和主体地位。首先,鲍威尔等人认为历史的动力是心灵深处的意识精神,只有神学家才可以通过批判创造和改变历史,而神学家是由像鲍威尔这样的天才人物才能够做到。他们把群众理解为抽象空洞的东西,并认为群众什么也没创造。他们之所以要提到群众只是为了使群众摆脱群众性,把群众的生活语言变成批判的思辨语言。而马克思认为历史在他们眼中就是胡言乱语的批判和抽象的自我意识之类的范畴反映,自我意识哲学的实质是对年老色衰的妇人却装打扮成美丽姑娘似的黑格尔哲学的同义反复,并没有从实践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上理解历史和群众。实际上人民群众并非什么也没创造,群众不仅创造了人自己本身,还创造了历史。历史的活动是人的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歷史的发源地在于“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并非思辨的天国。人只有学会生活,进而才能创造历史。学会生活就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满足基本的生活资料的需要。人生产出来的劳动工具例如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工业历史的进步。

其次,马克思通过区分“精神”和群众的差别,认为人在历史中具有改变现状的能力。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虽处于对立状态,但在同一个私有制社会中。鲍威尔等人认为工人的屈辱地位只能通过“群众观念”这个纯精神范畴来改变,群众只要改变自身在劳动中的非人化的想法,就可以在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尊严和地位。而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批判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得到的只是“批判的历史”,并非现实的世俗的历史。同时马克思指出物质利益决定精神,而非相反。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资产者处处压榨和剥削工人,[6]却把自己的利益说成人民大众的普遍利益,只有这样工人甘心为其卖命,但资产者的狐狸尾巴还是露出来的。人民大众只有自己解放自身,才能实现维护真正的自身利益。所以群众要想消灭私有制,只有消灭现存的生活条件,意识到自身作为私有制产生的伴随者和对立面,正确认识自身的客观历史地位,正是这种地位使人民群众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人民群众自己才能解放自己。马克思根据群众的实践性和革命性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基础性作用,为马克思以后的理论工作提供了支持和前提。

四、结语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人民争取解放的一生,为人类事业奋斗一生是他的座右铭。马克思的人民群众观给习近平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理论支持,习近平一直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梁家河担任大队支部书记时,为了解决人们的燃料问题,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学成归来并推广全省;为了解决人们的吃水问题,不顾寒冷的天气下地打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给人民办实事,真办事,办好事,深入基层,开展群众工作,三下宁夏等地进行调研,做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处理好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人民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在党的十九大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的利益,要求带领全国人民一起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小康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的人民群众观在中国的当代表现。马克思的人民群众观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绽放出新的时代之花,新的日出之辉。

【参考文献】

[1][2][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文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文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中文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冯金卫(1991.7—)男,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在读,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马克思工人利益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最有思想的句子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I Love You, Dear China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