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下批判性思维的种子

2019-03-28杨九俊

江苏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特质,也是国内外在研制核心素养标准的一个重要维度。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创设滋生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情景,训练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培育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特质的心智习性,即将批判性思维的培育融入具体的学科教学中。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学习情景;推理技能;心智习性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1-0019-04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210013)会长,研究员。

人们在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创新型人才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具有批判性思维。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在研制核心素养标准时,都明确把批判性思维列入其中。我国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学科核心素养,也内在地包含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求。呼应这种时代的声音,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以下简称北小)将批判性思维的培育融入学科教学,他们正在努力将批判性思维的种子植入孩子的心田。从他们的初步探索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创设可能生成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情景

批判性思维不可能想要就有,它需要适宜的土壤,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创设滋生这种思维萌芽的学习情景。

第一,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先驱者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理性的、反省的思维”。但事实上,我们在思考和决策时常常偏离理性,产生认知偏差,而儿童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很大一部分是教学的不民主造成的。比如服从权威形成的认知偏差,在课堂上不敢对教科書产生怀疑,或者总是在揣测教师希望出现的问题走向。又如从众效应形成的认知偏差,习惯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有时是下意识的,有时则是感觉从众相对保险,即使错了也不会有多大损失。北小的老师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吴贤老师关注课堂上师生的身份确认,自觉地把课堂上思想的空间还给学生、让给学生。孙双金校长的“情智语文”,就是着力做到认知与情感的融合统一,他的“四小课堂”(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描绘了学生审美高峰体验时的状态,而这必然地源于教学民主形式如沐春风的整体氛围。

第二,要赋予挑战性的任务。批判性思维是与深度学习联结的,讨论批判性思维时,会常常听到一句话:“深度比广度重要。”孙双金校长对挑战性的理解是:“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问题情境具有挑战性,学习历程具有挑战性,目标达成具有挑战性。”朱萍老师介绍的深度学习语文校本课程,设置新闻评论、电影赏评、儿童故事屋、森林报道、历史之镜五大板块,更是为学习的挑战性提供了适切的资源。吴贤老师的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正面思考、反面思考、联系生活思考、逆向思考、一般性思考、特例性思考”,让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学生正是在接受挑战中走向深度学习。

第三,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是要植根于学习个体的,如果没有独立思考也就谈不上批判性思维。朱萍老师的读写融合,唐隽菁老师引导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审慎分析,进而形成内心认同,成就“由己”的行为,吴贤老师的一题多解,都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方面做出了努力。

我欣赏一个教学的基本原则:课堂要有合适的安静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主张看课,不能只看课的热闹,还要看课的安静,学生带着挑战性任务,安静地做着战胜挑战的努力,是“全体都有”独立思考的重要表现。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学会等待,杜威说过,有时学生回答或应对不及时、不顺畅,可能正是他在深度思考的表现。

二、通过掌握推理技能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推理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这里的“推理”,我倾向于从柔性的、广义的角度考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内涵相关的“推理”似乎涉及这几个方面:

第一,理解和把握“思维图”。国外不少学者一直努力提炼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框架,简尼赛克和希契柯克识别了批判性思维过程的七个要素,将其描述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问题识别与分析、澄清意义、搜集证据、评估证据、推导结论、考虑其他相关信息、综合判断。[1]有学者将以上七个要素和相应问题称为“思维图”。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但这样一个可能要素相互影响的过程框架还是对中小学批判性思维教育有所启发的。比如我们可以拟就一个比较适合于中小学生的过程框架:确立问题—提供证据—推导分析—综合判断,有了一个大的框架,就给我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带来了一定的确定性。

第二,用思维的知识在学习中思考。有学者认为,思维有八大特征:所有的思维都有目的、所有的思维都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所有的思维都需要信息支持、所有的思维都需要概念、所有的思维都需要推论、所有的思维都包括假设、所有的思维都包括预测、所有的思维都包括观点。[2]他们认为掌握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将该内容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来理解。形成思维模式,必须清楚这八个思维特征。我的理解是,把握这八个思维特征,就学会了怎样思维以及怎样进行批判性思维,真正形成了包括批判性思维在内的思维能力,我们就可能把学习的学科知识建构成一种模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认知框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关于语文学科,我更喜欢说成认知图式。西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不是教给学生细节(诸如知识点),而是教给学生认知框架、认知图式。这八个思维的特征就是叫我们从逻辑思维角度去推理,我们经常讲的演绎论证、归纳概括、因果解释、类比论证都应该体现这些特征,我们也就因此掌握了逻辑推理的技能。当然,这样的推理,恰如福尔摩斯所言:“要提高演绎和分析的学问,只有通过持久耐心的学习,而且,生命有涯学无止境。”

第三,尝试道德推理和美学推理。逻辑推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许多问题属于道德问题或审美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了道德推理和美学推理的技能。先说道德推理,人们在讨论逻辑推理时,是需要对应标准的,而道德推理的标准可以看作道德判断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1)人际关系创造出各种职责,除非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不去这么做,否则我们都应该以履行这些职责为荣。(2)某些理念能够提升人类生活,帮助人们去履行对他人的职责。(3)某些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人类,而某些行为的结果有损于人类。(4)情境改变状况。[3]有了大家普遍认可的道德判断的基础,道德推理就有了价值判断的前提,而对具体的前提和结论就可以构成有效的演绎推理。再说美学推理,也是强调判断的原则,这些判断原则强调的是哪些具有美学价值,为什么说它们具有美学价值,推理则基于人们接受的美学原则构成,“它激发人们以特定的方式感知对象的特质。这些规定性的观察方式激发好评(或批评)的反应和体验”[4]。

让我们来看看北小的实践。他们特别强调的是:(1)探究方式。北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融入探究性学习之中的,他们为学生设立挑战性任务,激发兴趣,深度思考,要求学生在探索中寻找证据,分析推理,使整个学习过程讲“理”且不断向深度溯游。(2)质疑策略。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源头,北小的老师们深谙此道,孙双金校长的课堂上经常“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在于他适时抛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朱萍老师把握不同学段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唐隽菁老师把问题划分为六个种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吴贤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进行质疑,进行真实客观的批判性思考。可以想象,正是在这种高质量的质疑、提问的训练中,批判性思维在萌芽生根。(3)理性精神。理性是批判性思维的灵魂,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让前一种思维过程接受理性评估。北小的老师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事实,事实就是证据;特别重视讲“理”,理性就是力量。几位老师反复强调事实,引导学生学会让证据说话,其实就是逐步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技能。(4)创新意識。创造、创新可以看作是批判性思维的孪生兄弟。北小的老师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自觉地在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中渗入创新意识。他们注重学生学习好奇心的培养,朱萍老师介绍的课程群打开崭新的世界,唐隽菁老师桥接热气腾腾的生活本身,吴贤老师拓展儿童思考的空间,都是在激活儿童的好奇心;他们善于把问题演变成争议和任务,吴贤老师课堂中的多元解决问题的图示,唐隽菁老师课堂的概念构图,朱萍老师设计的课程活动指向问题解决,都在发挥问题在创新性思维培养方面的价值。

三、培育批判性思维的心智习性

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不仅是技能、方法层面的事情。“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一样,技能还不是全部。必须有坚持不懈地运用那些技能的愿望和决心,以及当面临问题和困难时运用那些技能这样做的深厚习惯。我们的性格有不同的特质,称为‘心智习性,必须把它和技能一起培养。”[5]58综合一些学者的意见,这种“心智习性”首先是指求真的品格。寻求真理是始终如一的内心倾向,具有勇敢地提出问题的一贯勇气,“不论理由和证据把我们引向何处,勇敢地跟随理由和证据的胆略,提出困难和富有洞察力的问题的热情,是很重要的”[5]58。其次,具有好奇心,对知识充满热情。批判性思维是植根于知识、能力土壤的,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应当是见多识广的,这样才能在分析、论辩、推论、解释、评估,以及元认知的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中“为有源头活水来”。再次,他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思考者,具有批判性思维者具有的特质——谦逊、勇气、整合性、自主性、换位思考、坚毅及对推理的信心,他也因而能没有偏见地对待各种观点,能对持不同意见者,包括不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具有宽容精神。未来的人们,这些心智习性是可以更是应该培育的,公正性是可以“练习”的。北小所做的努力,是在植下种子,培育萌芽,他们的探索性实践中已经包含求真品格的培养,他们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思考的习惯;已经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他们的毕业生向来以见多识广著称;他们在道德推理、美学推理中已经包括换位思考、多元评价和自我反思,公正的“训练”已隐约可见。这些精神的培育,和技能、方法的学程的展开合而为一,仅仅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角度,也可看出他们培养整全人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希契柯克.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张亦凡,周文慧,译.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58.

[2]保罗,埃尔德.批判性思维工具[M].侯玉波,姜佟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09.

[3]拉吉罗.思考的艺术[M].金盛华,李红霞,邹红,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49-50.

[4]摩尔,帕克.批判性思维[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318.

[5]费希万 P,费希万 N,蒂瓦里,等.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武宏志,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1).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
论批判性思维素养对编辑的重要性
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发展批判性思维品质的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对比阅读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设计思辨性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课作业中的批判性思维养成研究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