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理性:批判性思维与数学深度学习
2019-03-28吴贤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深度学习所需的高阶思维之一,更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应具备的重要思维品质和精神。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中,需要重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身份,让教师回到学习者身旁,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教者”;需要积极营造具有开阔思维的学习场域,提供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需要鼓励学生发出真实的声音,进行独立的思考,做出理性的判断。这些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小学生批判性思维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数学深度学习;理性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1-0016-04
【作者简介】吴贤,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校长助理,高级教师。
数学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高度投入、高阶认知参与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相对于浅层次学习而言,高阶思维活动是其显著的特点。
批判性思维是三大高阶思维之一,也是数学深度学习中,连接意义理解和创造性建构的中间桥梁。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是数学深度学习的手段和目的。
一、明确学习主体:重建两个身份
批判性思维首先是一种思维,必须是学习者积极主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批判性思维习性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者对自身学习主体身份的认同。数学深度学习中,学生和教师身份的重建,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习性养成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了转学成“教”,培养儿童“教者”的学习角色定位要求。
1.教师:回到学习者身旁。
批判性思维的建立,需要进一步解读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界定。
我们认为,基于批判性思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在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时,要以有利于学生开阔、自由的思考为前提,在学习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有深度的提问和推进;作为引导者,不仅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相应的学习目标,更要在学生思维活动出现多样观点、难以辨析的结论时,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和进一步讨论;作为合作者,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往互动,尤其是要以理性的方式对待不同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而不是从情感或教学目标达成的角度急于给出结论或判断。
2.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教者”。
数学深度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更需要促成学生的学习角色转变。没有主观情感和态度的支持,学生就无法投入到数学的思维活动中,更不可能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价,自然无法产生批判性思维的火花。
近几年的实践中,我們尝试将学生的学习角色定位为儿童“教者”,一方面正是顺应了儿童天性中“教别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通过“教者”身份的认定,激励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思考,大胆阐述自己的理解和判断,鼓励相互的质疑和评价,和同学一起讨论相信谁、选择谁、建构谁。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完整而有个性地进行呈现,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观点是否合适,自己的表达是否能为他人理解。在小组交流或全班学习中,强调不要只关注自己,还要观察同伴是否能理解,尝试用反问和提问的方式,了解倾听者的理解情况。
通过两个身份的重建,教师的定位不再是学习活动的绝对权威,教师更期待学生个性的思考,鼓励学生不断质疑和提问。而学生在长期的主动思维和相互学习中,不断获得学习主体身份的认同感,强化元认知经验,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理性思辨的能力不断加强,权威依赖性逐步减少,这是批判性思维品质形成的保障。
二、营造学习场域:开阔的思维
数学深度学习提倡有意义的学习。对于学习经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一个个学生而言,建立已有经验和新知识的意义联系,其路径和可能的结果自然也会有方式和层次的区别。有效而充分地呈现不同的思维活动过程,形成开阔的思考常态,是批判性思维能够得以进行的重要场域背景。
1.提供合适的问题。
教师作为组织者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问题,或者说提供合适的学习情境。同样的学习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后继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问题的动机。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常规的做法是先研究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转化,再在方格图中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由于有了充分的铺垫,研究中的方法和结论都比较统一。我们试着给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回顾已知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测量所需的数据,进而自己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的要素,做出自己的猜想和验证。这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会充分显现出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情况,会引发学生对不同思路的进一步辨析和讨论。这个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更深化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易变性中变与不变的思考,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特性的理解。可见,好的问题才能激起思辨的冲动和进一步提出问题、猜想并进行验证的欲望。
2.鼓励多角度思考。
提供合适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这是数学深度学习的一个表征,也会直接作用于批判性思维的经验阐释,引发学生进一步的分析、评价、推论和解释。
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正面思考、反面思考、联系生活思考、逆向思考、一般性思考、特例性思考,这些都需要在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中,不断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和评价层面的激励。
低年段开始,我们就通过研究单的形式,呈现研究问题。在刚开始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借助数学工具,或与同伴、教师、家长共同探索表达。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开始逐步独立研究问题。而在课上的交流活动中,教师会组织学生经常性地对思考的方法进行点评,或让学生谈谈这种思考角度带来的体会,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例如,在上《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前,我们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三角形高的理解,学生就能从完全不同的方向表达理解:有的用特例转化视角去观察和表达;有的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有的借助已有图形和概念分析和阐释……正是在教师不断地示范和生生间长期的相互启发中,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才能逐渐增强。而这些丰富的思维素材,恰恰是学生数学深度学习中,有效思考、系统性思维的开始。
三、指向精神核心: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有人说,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的数学知识积累、辨识判断水平还比较低,哪里能够做出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呢?其实不然。依赖教师、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习惯,也缺乏独立判断的权利,长此以往,其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自然难以获得发展。但在数学深度学习中,强调学生全力投入、高阶认知参与,必然需要学生在多角度思考后进行综合分析,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所谓对思考的思考,这已经直接指向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内核了。
1.鼓励真实的声音。
深度学习中,鼓励学生说真话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说真话,不仅是对他人观点不赞同时的发声,还是在大家都知道的时候,说自己不知道;更是在大部分人都不赞同时独立坚持的那份自信,甚至是对教师、对书本中已有结论的质疑和表达不同意见的勇气。首先要培养思维谦虚,明确区分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敢于说出自己是错的,这是学习中说真话的第一步。让学生说出自己不知道,认识自己是错的,需要教师做好评价,大力地肯定学生说不知道、认识错误的勇气。其次要培养思维正直,培养敢于挑战大众信念的勇气。经常在交流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否同意、为什么同意。反复、认真地思考他人的想法,像承认自己不知道一样,承认自己不同意,并敢于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2.引导提出問题。
学生敢于发出真实的声音,是他独立思考的第一步。更进一步的,是能够从所谓的正确的、应然的发现中,再次提出新的问题和思考,这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最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对直径的感受。一个学生毫不犹豫地说:“我觉得,直径是圆中最长的线段。”大部分学生都点头表示赞同,也有特别较真的:“你觉得最长,就一定最长吗?”于是就有了第二天的《圆的认识》延伸课,第一个任务就是研究“直径真的是圆中最长的线段吗”。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不是一日之功。鼓励学生对已有结论进行质疑,对理所当然的事情进行“是这样吗”的思辨;在每一次交流中,都要训练学生问“为什么”,想方设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验证;学会质疑“真是这样吗”,不把理所应当当作正确,而要学会求证。
3.学会理性地判断。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非黑即白,尤其是数学学习,答案更是对错分明。而批判性思维,则提倡观点的融合,避免偏见和主观臆断,不做绝对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深度学习中,理性地分析和评价不同的想法。
如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一位女生一下子介绍了四种不同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全班同学都被她介绍的方法震住了,尤其是第四种,先补成长方形,再剪掉一个梯形的做法,让大家出乎意料。这时,教师鼓励学生不从对错角度,只从方法角度,评价这几种不同的方法。在评价的时候,学生不只想方法是对是错,还要想方法是否合适。即使是错误的思路或不合适的方法,也能够发现错误中的价值,发现不合适中的合适,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辩证思考的能力和品质。
批判性思维中,数学学习的最终指向是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辩证地看待问题和观点有一定难度,但日积月累后,就能将其真正融入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中,就可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发展成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高阶思维品质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