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读·共情·共育“有氧”生活
——小学大阅读的认知初探

2019-03-28陈桂虹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共育有氧共同体

陈桂虹

(厦门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福建 厦门 366100)

杭州西湖小学府苑校区一位五年级学生的一段题为《我的梦想》的演讲视频,引起了网友的热评,几天之内就赢得了15000多的点赞量。点赞原因有三:1.在时长2分50秒的演讲中,这位学生的语言表达极其流畅、老练,全程脱稿;2.这位学生很直白、很淡定地说出了很多家长及孩子“不敢”说的梦想——“发财梦”;3.这位学生说出他想发财的诸多理由,如行善、做有意义的事情……

此段视频褒贬不一。褒在于孩子“有个性”“有拼劲”“有梦想”;贬在于质疑:如此坦言、提早开启儿童“金钱之旅”梦想的做法,今后当以何明志?挫折之下,孩子“发财梦”若不能实现,以何为砥砺前行支柱?笔者以为,褒贬不重要,重要的是“敛财论英雄”似乎已成当今孩子评判意义人生的首要标准。可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是当下经济生活背景下的一个核心教育问题。

一、伏读明志,“有氧”生活第一要务

(一)本真与智知:“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醒目地张贴在馆内的一条教育格言。它以这样的方式告诫人们:教育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打破学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的隔阂,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亲历亲为,在自我探索、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自我构建,自我发展。

然而,这种真实、灵动、充满智慧的教育过程,却因为当今“水泥森林”式的快节奏生活,导致了教育过程的“空壳化”。天真、好奇的儿童们在大人预设的目标中,成天地被关在学校和教室里,不停地穿梭于各种各样培训班,不断地、机械重复地做着各种各样的作业,不仅丧失了与自然为伴、与生活为侣、与精神为友的学习机缘,更让纯真、美好的心智过早地蒙上了功利色彩:只要有“钱”,没有什么买不到、学不到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可见,让孩子回归属于孩子的生活,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与纯洁而崇高的精神相遇、相融,自主、自在、自由地度过每一天,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成长体验,成长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最终成为他自己,是教育的第一需要。

(二)致知与笃行:王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德行观照标准。其“知”指知善知恶的良知,人的“笃行”是要在“致知”的观照下进行的[1]。可见,“知行合一”非常人所识的“言行一致”那么简单了。“致知”,理应为“言”“思”“行”把脉导航。

在“敢言敢行”的“主流意识”面前,儿童常缺乏“智致知”“善思”能力,容易丧失自我认识,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更不知道“夫利,万物之所生,大地之所载也,专而有之,其害多矣”[2](《史记·卷十一》)的千古训诫。所以,面对“金钱唯上”“活在当下”“诗与远方”等诸多生活理想信念,朋辈教育应慎重点赞。此类“生活教育”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某种利益“世俗化”乃至“低俗化”的追求,而这种“恣意”也将成为儿童将来生活的主要目标,会使他们失去对生活精神、品质与意义的向往。

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一盏可以指引他们前行的灯火!“致知”,可以帮助儿童慎行慎言慎思。

那么,学校、教师要借助什么力量,才能让学生成为他自己,乃至成为最好的自己呢?才能让美好的心性从小就能得到熏陶、锤炼呢?

笔者以为,唯有“大阅读”方可化育生活,化解“水泥森林”式生活带来的生活情感危机!

二、众读成盟,“有氧”生活新路径

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引领下,阅读不应只是语文教师提升学生学科能力的事情,而要融入学校层面的教师、社区层面的好邻居、社会层面的叔叔阿姨们等参与性元素,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阅读共同体”践行机制,让阅读的光芒射向儿童的生活。

(一)共读,搭建温馨家园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共读”的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立体化的阅读共同体”逐渐成形。首先,根据学校拟定出来的整体读书计划,各教师(班主任)以各班级为单位,以“家校联动”为出发点,鼓励家长每周关注学校“阅读主题”,每天倾听孩子“阅读之声”,引导有经验的家长或社区热心人士成立“阅读志愿者协会”,让他们先充当“社区阅读者”,利用学校的图书馆为同一个区域、同一个学段的孩子们上“校外阅读拓展课”,引导孩子们更为广泛、深入地与文本、与生活对话,倾听世界上更多种不同的声音,弥补校内阅读的仓促与局限。在组建、实践的过程中,阅读共同体的参与者们不仅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更感受到邻里之间的和谐、美好,“互信、互爱”的文明气息蔓延在社区中。

学生置身于“校内引领,家庭落实,社区跟上,社会拓宽”的立体化“阅读共同体”中,在立体式阅读空间中实现区域性的全民阅读功能,“亲子”“全民阅读”行动落地,阅读成为了连接你、我、他的一个学习、交往平台,“互信、互爱”的社区生活得以实现。

立体化的阅读共同体,不仅攻克了“家校联动”的老大难问题,更是让“家校联动”的区域功效得到彰显。“阅读,育人,人人有责!我爱我家,社区爱大家”的温馨情感流淌在这个立体化的“阅读共同体”中。

(二)共情,邂逅美丽自己

调查显示,90%的家长认为,亲子阅读只适合幼儿期,孩子会识字了就要让他去独立阅读,否则会依赖大人……所以,一旦上了小学以后,大人亲子阅读的兴趣与责任感就骤然下降,亲子阅读迅速转化为“自主阅读”。

殊不知,这样的认知会导致孩子的阅读像一叶扁舟摇摇晃晃地行驶在阅读大海中。6—12岁的黄金阅读期,倘若孩子总是处于个体化阅读状态,往往容易使他们陷入浅表性阅读,即阅读内容上重“情节”,轻言语过程习得、轻言语思维构建、轻人物形象品味,阅读目标上重事件结局,轻生命成长、轻人生独特感悟、轻艺术价值取向等,[3]这些将降低孩子的阅读品质。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书中的人物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学生不知,也不问!阅读,不过是孩子习得语言文字的“工具”而已,文章所特有的情感化育功能在这儿缺失了。

而全方位、全立体化的阅读共同体,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公共教学区域,能在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中给孩子带来了集体性学习的愉悦。在共同的阅读主题中,大家彼此触摸心灵、思维碰撞、价值判断,在阅读中他们经历了自己不曾经历的生活,丰富了自己不曾体验过的情感,提升了自己不曾思考过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这种“主题一致、话题深入、陪伴推进”亲子阅读共同体的运行机制,真实地观照了孩子们的生活、生命,他们与书本中的人、事、物形成对话,产生共鸣,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在这里充分地相遇、相知、相融。

阅读是最深入灵魂的事,可以使孩子的精神家园扎根,也让家长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正是在一次次、一场场共同阅读中,家长和孩子不仅遇见了最美好的景象,遇见了最美好的彼此,也邂逅了美丽的自己。

(三)共育,助力自然成长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对孩子最大化育作用的“工具”莫乎于“书”[4]。孩子生命成长中,由于学习任务的压力,成年人的模式化生活思维时刻在替代孩子的思想,忽视了孩子的接受心理。如何将纷繁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共育”的课程内容?如何从儿童生命成长的视角创设出适合儿童成长的交际语境?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阅读的价值选择及道德判断促进儿童言语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成长……这一切,都亟待探讨与化解。

为此,笔者认为:共育,就是所有的课程学习、所有的学科教学都能够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都能够充分利用好阅读的形式,共同作用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自由发展。共育的最好方式是“落实常态化阅读教学”,让生命自然成长。即将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落实到课堂学习之中,落实到课外实践探究的每一条辅道中,将阅读作为课程整合、学科融合、跨界学习的联结点和能力点予以突破。班主任可协同、引导阅读共同体根据学科特点开展系列的“学科阅读活动”,如“读数学书,说数学故事”“读英文绘本,说英文情境”“读色彩线条,说构图学问”“读音符节奏,说音乐生活”等。常态化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大阅读”成为一条贯穿所有学科教学的主线,让更多的教育意义生成于灵动的学习活动中,让阅读共同体协同机制作用得到最大发挥,让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得到有效的填补,真正形成“影响学生,辐射各科,拉动学业质量,培育核心素养,助力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圈。

完全可以相信,当阅读成为一种最为常态的教育方式,当阅读共同体成为一个最为便捷、高效的协同组织,当孩子在最朴素、美好的书香环境中遇见最美好、最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他们就会远离“生活空壳化”,就能让德育的沉疴宿疾——理想信念教育无力、无味、无趣的问题,在“共读·共情·共育”中得到最有效的解决。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共育有氧共同体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爱的共同体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